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還是“彌梨車”佛教觀念中的“衆生”與“民族”▪P2

  ..續本文上一頁說四谛,謂伊彌彌祢踰被陀踏被。二不解者,一解一不解。世尊欲饒益憐湣故,作彌梨車語說四谛,謂摩奢兜奢僧奢摩薩婆多毗羅致。是名苦邊,四皆得解。問曰:佛能以聖語爲四天王說四谛,令其解不?若能者,何故不使他解?不能者,偈所說雲何通?如偈說:

  佛以一音演說法,而現種種若幹義。

  衆生皆謂獨爲我,解說諸法不爲他。

  一音者謂梵音。現種種義者,若會中有真丹人者,謂佛以真丹語爲我說法。如有釋迦人、夜摩那人、陀羅陀人、摩羅娑人、佉沙人、兜佉羅人,如是等人在會中者,彼各各作是念:佛以我等語,獨爲我說法。若貪欲多者,佛爲我說不淨。嗔恚多者,佛爲我說慈心。愚癡多者,佛爲我說緣起。衆生皆謂爲我解說,諸法不爲他者。時會各謂佛爲說法,不爲他。答曰:應作是說,佛能。

  問曰:若然者,何故不令他解?

  答曰:爲滿足諸天王心所念故。二天王作是念:若佛爲我作聖語說四谛者,我則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以毗羅語說四谛者,我則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以彌梨車語說四谛者,我則能解。如其念而爲說之。[13]

  《鞞婆沙論》後來有唐玄奘的新譯,即《大毗婆沙》。這一段故事在《大毗婆沙》卷七十九,有更多的細節:

  毗奈耶說:世尊有時,爲四天王,先以聖語說四聖谛。四天王中二能領解,二不領解。世尊憐湣,饒益彼故,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聖谛,謂瑿泥迷泥蹋部達[甲*葉]部。二天王中一能領解,一不領解。世尊憐湣,饒益彼故,複以一種篾戾車語,說四聖谛,謂摩奢睹奢僧攝摩薩縛怛羅毗刺遲。時四天王皆得領解。

  問:佛以聖語說四聖谛,能令所化皆得解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言能者,後二天王聞聖語說,何故不解?若不能者,伽他所說,當雲何通?如有頌言: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獨爲我說種種義。

  一音者謂梵音。若至那人來在會坐,謂佛爲說至那音義。如是礫迦、葉筏那、達刺陀、末[甲*葉]婆、佉沙、睹貨羅、博喝羅等人來在會坐,各各謂佛獨爲我說自國音義。聞已隨類,各得領解。又貪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爲說不淨觀義。若嗔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爲說慈悲觀義。若癡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爲說緣起觀義。憍慢行等,類此應知。此伽他中既作是說,如何可說佛以聖語說四聖谛,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領解?有作是說,佛以聖語說四聖谛,能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領解。

  問:若爾,何故後二天王聞聖語說而不能解?

  答:彼四天王意樂有異,爲滿彼意,故佛異說。謂二天王作如是念:若佛爲我以聖語說四聖谛者,我能受行。第叁天王作如是念:若佛爲我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谛者,我能受行。弟四天王作如是念:若佛爲我隨以一種篾戾車語說四谛者,我能受行。是故世尊隨彼意說。[14]

  佛教常講的“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來源就在這裏。故事當然只是故事,重要的是故事要傳達的理念,那就是:佛關懷衆生,要把佛法平等地轉達給一切衆生。佛教的道理只有一個,衆生雖有不同,但不管是誰,都有能力理解佛的教言,從佛的教言中獲得覺悟。

  但這只是其中一點。這個故事中我感興趣的還有,這裏的四天王,其實代表的是不同地域的人民,也就是不同的民族。故事中提到的古代的民族,幾乎都可以指認出來,其中包括中國人。[15]

  這樣的故事說明的是,曆史上的佛教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以“衆生平等”的理念傳達自己的教義。考慮到印度的語言和文化曆史的背景,這是了不起的一種觀念和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就超越了前面講到在“中國”與“邊地”、“彌梨車”區分的界限。佛教不僅是“中國”的宗教,也是“邊地”的宗教。佛教不分民族,是衆生的信仰。

  五、民族和民族心態的調適

  民族問題在古代是大問題,到今天還是大問題。我們看今天的世界,許多問題,往往都與民族問題有關。各個民族之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平等。平等看待,平等相處,平等交往。既然衆生平等,民族怎麼能不平等呢?如果接受佛教衆生平等的理念,就必須承認所有民族平等。

  但現實的問題當然沒有這樣簡單。娑诃世界,芸芸衆生,境遇不同,因緣各異。曆史的原因,往往使一些人産生錯誤的認識。“中國”與“邊地”,在印度最初只是地理觀念上的詞語,但在一定的背景下,卻表達出一種差異性的文化優越感。類似的情形,在中國也曾經有過。在佛教從印度向外傳播的過程中,文化的差異,也曾經引起種種爭議,但佛教最後總能以和平的方式超越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得到信衆的認同。

  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民族。民族與民族之間,有種種差異。這種差異,在精神文化的層面,就是所謂的民族性。民族性與天下所有的事物一樣,既有正面的內容,也有負面的內容。很多時候民族性需要改造和進步。曆史上印度以“中國”爲優越,以“邊地”爲低劣,表現出的是一種心態的偏見。心態的後面是民族性。佛教衆生平等的理念可以糾正這樣的偏見,消除這樣的妄執,調適這樣的心態。但人們在類似問題認識中表現出的偏見或者說妄執,往往不僅止于此,也不僅僅只是在印度,各種偏見或者說妄執直至今天,也並未完全消除。當今世界,民族之間,不同的族群之間,常常出現各種問題,有些是很嚴重的問題,甚至是沖突和戰爭。認識到衆生平等、民族平等,有利于民族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也有利于解決民族之間的矛盾和爭執。在釋迦牟尼之後的兩千多年,佛教衆生平等的理念,不僅有普世的價值,更有現實的意義。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就是辦法之一。

  六、佛教衆生平等的理想與世界大同

  人類的文明,以一般的標准來判斷,大約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曆史。在世界的範圍內,完整形態的宗教出現,也已經有兩千多年。佛教是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佛教雖然産生于印度,但在它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早已傳出印度,成爲亞洲,而今也成爲世界性的一個宗教。從古代到近代,在世界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是爲數不多的完全不依靠暴力,不倚仗權勢而獲得民衆信仰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來,從印度到亞洲各國,佛教既堅持了自己最基本的信仰和理念,同時又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磨合乃至融合,有了更多更新的發展。今天的佛教,可以說即是世界的宗教,又是民族的宗教。佛教兩千年和平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不講種族歧視,不講等級差別,不以文化高低作爲取向,如果我們做一個回顧,應該說其中衆生平等的觀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已經有兩千四五百年。兩千多年之間,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的世界,人民與人民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相互的聯系從來沒有過現在這樣的緊密。各種文化、各種意識形態、各種理念、各種宗教,互相交流,這個過程中雖然有不同觀念的沖撞,但更多的應該是和平相處,是了解和理解,是互相學習和融合。這是曆史發展的主流。佛教在其中完全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從現代的眼光看,佛教的許多理念,體現的是人類文化的一些重要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觀,所以兩千多年之後仍然曆久彌新。,在我看來,衆生平等就是這些最具價值的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從古到今,世界大同都是人類的一大理想,雖然坦白地說,至今還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但如果將來的人類真正能夠做到衆生平等,世界上各個民族和諧相處,文化上逐步融合,到那個時候,也許就真離大同世界不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正藏》,4-729b。

  [2]《大正藏》,9-38b。

  [3]《大正藏》,9-523b。

  [4]《大正藏》,51-859a-b。

  [5]《大正藏》,2-625c。

  [6]《大正藏》,2-747a。

  [7]《大正藏》,2-786a。

  [8]《大正藏》,4-717b。

  [9]《大正藏》,7-663b。

  [10]《大正藏》,23-192b。

  [11]《大正藏》,4-734b。

  [12]《大正藏》,28-482c。

  [13]《大正藏》,28-306c。

  [14]《大正藏》,27-410a。

  [15]“真丹”和“至那”就是中國,“真丹人”和“至那人”就是中國人。“夜摩那”和“葉筏那”是希臘人。“睹貨羅”和“博喝羅”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內。“釋迦人”和“礫迦”指中亞的塞迦人。“達刺陀”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佉沙”在今天中國新疆境內。

  

  

《中國還是“彌梨車”佛教觀念中的“衆生”與“民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