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再迎和諧世界

  再迎和諧世界

  一

  再迎一個和諧的世界,是人類的最大願望,更是佛教的根本要義。再創一個和諧世界,佛教大有可爲,因爲佛教的要義就是大悲,不害世間萬物是佛教的法相。據以上的要義和法相,可知佛教一個突出的擅長就是惡行自斷。這從大的方面講可促進世界和平,從近的方面講,可促進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從小的方面講,可促進一個家庭的和諧。另外佛教是任何人都便于修習的,大者修習佛法可得菩薩行的六波羅密多,成爲一個覺者;次者作爲一個行者斷“十不善”,得人天道;小者雖未能修行,也可如雲:“斷一切惡不善,行一切妙淨善,修道養自心,此乃佛教也。”修得今生安逸,來生平安。佛教的今生和來世,因果和報應認爲如犯“五無間罪”則來世轉生叁惡趣。從科學觀來講,當今于社會上如犯“五無間罪”,則必被處死或判刑。

  佛教盛行兩千五百多年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爲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佛祖曰:“我教爲活教,後來者應視環境而行”。今後佛法應按規律清廉施教。這樣佛教即能與社會相適應並做出貢獻。

  二、正題

  這裏向廣大信教群衆提供八種講說佛經的有關資料,僅供參考。

  (一)皈依法

  佛法中提出要學佛經首先要學皈依法,因爲皈依法是佛道入門之法,故此先探究皈依處和奉持皈依的理由。

  “叁寶”是佛教徒的唯一皈依處,這裏所說的“唯一”,是指只皈依“叁寶”,否則不是佛教。所謂“至寶,即最上稀世之珍,”是指“在世間稀有,功德尊勝者”。這裏先說佛寶,綜觀佛教史,釋迦牟尼爲什麼稱爲“第四導師”?因爲他是在遠古的滅累佛、金寂佛、飲光佛以後成佛的。釋迦牟尼的稱呼不是隨欲之名,而是後成之名。爲何稱釋迦牟尼爲出有壞世尊?“出”謂超出生死涅槃二邊,“有”謂有六功德,“壞”謂壞滅四魔。世尊爲六道衆生降自兜率,入住母胎,出胎降生,妃眷嬉遊,谙練技藝,由家出家、行難苦行、趣金剛座、降伏魔軍、現證菩提,轉妙*輪和雙林涅槃。度五比丘後,人世間就有了叁寶。寶可以分爲佛寶、法寶、僧寶叁種。佛寶指的是無明睡眼已經醒悟,證一切智如蓮盛開,福智資糧增長廣大,故名爲佛寶。佛教需要集中解決的是叁毒,叁毒是寺廟正殿門外側壁畫之一的生死流轉圖,中心層繪雞、蛇、豬以表貪、嗔、癡叁種煩惱。那麼爲什麼以豬來表示癡?因爲它對于事物的實際,不能如實了知,或顛倒了知,總之如同沈迷于昏睡中雜染生癡。佛祖說:“世間的一切毀敗,都源于癡”。另外雞喻爲貪,是因爲一種強烈的貪欲,促使貪者貪戀有漏諸蘊。此外蛇喻爲嗔,因爲生起嗔恨之心,嗔生恨,有著強烈的憎恨之心。

  這叁者間的關系是:第一,“癡”,由于對事物實際不能如實了知,或顛倒了知而出現取舍不當。又是這種“癡”,促生強烈的貪心,不修習善業之念。由貪心産生的欲望,不可能自然實現,爲達到此欲望,猶如充滿嗔心的蛇一樣,傷害他人。這叁毒在世間重度散發時,世界就不得安甯,發生各種戰爭;中度散發時,一方不得安甯;輕度散發時,家庭和鄰居不能和睦相處。佛教的最終目的是征服並阻扼“叁毒”。爲何叫釋迦牟尼?釋迦是姓氏,釋迦牟尼的意思是能夠征服“叁毒”。如果能從“叁毒”中徹底醒悟,可稱之爲覺者,即佛。

  法寶:佛法的宗旨是止惡行善,慈悲平等,慧觀緣起,無常無我。使其可以概括爲佛法的見、行、修、果之見。四法印指的是:“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指的是如除了天空等無爲法的世間一切事物。正如毛主席在《矛盾論》裏講過的一句話“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事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和動植物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有漏皆苦從廣意上講是六道衆生之苦,簡單的講是人的生老病死之苦。諸法無我指的是世間所有事物,沒有超越六道衆生依存的世界及有漏五蘊之外的,需要因和果,緣起等等。比如圓圓的豌豆、尖尖的刺等各種植物的形狀都是自然形成,但其必須具備水土、溫度等其他外部條件。拿物來舉例,種子播下去後,會相應地發芽和結果。拿人來舉例,行善事就會有善果,但這些都是由各種因果關系和緣起所決定的,涅槃寂靜指的是脫離一切憂苦。釋迦佛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尊者米拉熱巴說:“征服自心者,乃正法也”。佛祖首先以自身的實踐來征服自己的煩惱,而後爲調伏他人弘揚教證教法。這就叫法寶。 

  僧寶指的是斷除煩惱,止惡行善者。通常所說的和尚、尼姑,大小瑜伽師等,泛指僧和比丘。他必須具備的性相是:從觀點上堅持自己比他人更謙虛,行動上比他人更清淨,享受上比他人更儉樸。這就是說僧人具有叁藏和叁學,以及智者喻發心、金剛喻發心、大地喻發心、高山喻發心、岩石喻發心、掃帚喻發心、大乘喻發心、狗喻發心,舟喻發心等九發心。僧人在裝束上剃著光頭,以示自己比他人低下,怕死傷蟲類,珍惜時間,不引欲惑人等等。具備以上性相者稱爲僧寶。

  佛經上把六道衆生比喻爲被“叁毒”折磨的一個病人,那麼佛寶猶如給這個病人治病的醫師,法寶猶如治愈疾病的良藥,僧寶猶如看護病人的護士。由此可見誰都能成爲叁寶。如果對佛的入寶理解與實踐不夠,那就不能准確地解釋“叁寶”。佛的入寶分爲智慧法身、受用報身、變化身叁身。不顧私利、無我者爲自性身,努力爲他人者爲色身。色身也分爲受用報身和變化身二身。滅谛行相和智見是自行身,具備五決定的色身終歸是變化身。比如象本尊和天神之類是令得佛果,身居天界淨土,以彩虹般千姿百態的身軀觀望人世間的爲受用報身。如同蓮花生大師、阿底峽、宗喀巴等以及轉世的高僧大德都是令得佛果後到人間爲衆生義利者。但從印度傳來的佛教教派四種谕,以小乘的聲聞乘和獨覺乘既不承認大乘,同時也不承認受用報身。祖國內地各寺院除信仰佛祖和阿羅漢外,幾乎沒有其他本尊。釋迦牟尼在世時出了大乘德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經書,但未能弘揚大乘佛法。佛祖圓寂四百年後龍樹和無著二尊弘揚了大乘佛法。分析上述可以得知,聲聞乘和獨覺乘對小乘的理論研究較深,中觀派和唯識派對佛法大乘的見識和領悟較深。概括上述,叁寶是佛教的唯一皈依處,也是信奉叁寶的所在。但有不少人由于受封建迷信的影響,雖然虔誠佛法,可是弄不清楚托庇和皈依處二者間的關系,而出現盲目地信仰一些自然現象和鬼神的現象等等。這如同放著駿馬不騎,卻找蠢驢當坐騎一樣。

  (二)法的真髓 

  大發悲心是佛教的真髓,不傷害衆生是佛法之根本。六道衆生是大悲之物件,不傷害衆生是大悲的具體實踐。六道衆生是分地獄、餓鬼、旁生叁惡趣和天、人、非人叁善趣。地獄也有熱地獄和寒地獄之分。忍受饑渴之苦,自我毀滅者是餓鬼。旁生是指集聚和散居,愚昧而相互殘食,被宰割役使的畜類。非天是指由于多行善事而接近佛位,但是由于貪婪嫉妒他人榮利興盛主事而相互爭鬥,從而不但忍受各種折磨,而且逐漸消失已經集得的善業。天是存在于密嚴刹土。天有兩種,一種是證得十地的菩薩,即無貪嗔,屬于至寶,爲皈依處。另一種是由于福分到了天界,但自相續存貪嗔,貪圖享樂而最終墮入惡途。

  人生活在四洲八中洲,具有因圓滿、果圓滿、利濟圓滿之叁圓滿。 人是能說、解義、身心識正常和欲界所攝等暇滿人生,難得義大。令得佛果和墮入惡途都是依附此因。佛經中稱人是六道衆生的叁有之頂,毛主席說:人是世間所有東西中最可寶貴的。

  佛法中說人有生老病死之苦和愛別苦,怒憎怨苦,求不得苦等等之苦。

  以上是針對佛法中生起悲心的六道衆生而言的。

  佛經中說:如何對六道衆生生起悲心?這裏從“自他平等相換”和“因果七訣”兩方面進行講解。

  “自他平等相換”是指自身安樂界之于人,人之痛苦歸諸于己的一種菩提心修法,總之以兒童專門利己的缺點和能仁王毫不利己的優點進行對比,從中悟出“只圖私利是禍根,努力利他是福根,甯願自他平等交換”之道理。在我們黨的綱領中這樣寫道:“要忘我地爲人民服務”和“把艱辛留給自己,享樂讓給別人”。 

  大乘發菩提之心的七支要訣是:“知母、念恩、報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

  一要知母。要懂得一切衆生是流轉生死,把衆生視爲自己的母親,要認母。二要念恩。已經知道是自己的母親之後,必須懂得母親的恩情。叁要報恩。既然想到母親的恩情,那麼必須報恩, 四慈心。報答母恩必須要有慈心。五要悲心。一般說來,人世間的衆生對自己的父母、夫妻、子女有著悲心是親近關系所致,是一種普通的悲心;而佛法中所說的“大悲心”指的是我們不但要對一切衆生懷有生母般的悲心,那怕是對自己的敵人,不但不懷敵意,相反要發大悲心,消除矛盾,最終知曉其中道理,做到寂靜。六要增上意樂。視所有衆生爲母親,並以誠懇對待。七要發菩提心。是要用上述的觀點谙練自心,使之發揚光大。

  叁、論得繩

  作爲一名虔誠的佛教徒,要有一個明確的得繩和境相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明確的得繩和境相,盲目地去信仰、苦行、花費錢財是迷信,爲了一種得繩和境相去守戒、苦行和花費錢財是一種真正的信仰。得繩和守戒應分巨細兩種,但本文論述爲巨。巨有叁種,1.佛果2.人天果3.惡途緣。根據各得繩的境相修持各宗,各得繩的修持內容大多與世俗的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內容相符合。因此,根據“古爲今用”和“揚棄”的精神,將其德行用來爲社會進步服務。

  一、佛果:修持佛果要修持菩薩行“六度”,綜上所述,覺者(佛)是二障清淨,二智圓滿之意,“六度”爲修行得到頂點之意。六度即:布施度、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禅定度、智慧度。此“六度”之果…

《再迎和諧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信念與皈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