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思想與企業發展

  佛教思想與企業發展

  條內容摘要:近年來,各類著名大學等機構面向全國各行業CEO、董事長、總經理、行政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幹部及熱愛傳統文化的有識之士,紛紛開設了國學(包括有易學、佛教、道家、儒家等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等方面內容的培訓班、研修班,以其從國學中汲取管理智慧,從而提高企業管理者的自身素質、文化水准和思想境界。佛教作爲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博大精深,對經世致用、修身養性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對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文明産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今天,正值全世界都處于金融危機之時,企業如何突出重圍,求得生存,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企業也應從佛教思想精神中汲取管理智慧和思維方式,爲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佛教方面,對于企業的和諧發展,也有許多可供參考的管理經驗和思想資源值得借鑒與學習。

  關鍵詞:佛教思想 企業管理 和諧發展

  前言

  近年來,各類著名大學等機構面向全國各行業CEO、董事長、總經理、行政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幹部及熱愛傳統文化的有識之士紛紛開設了國學(包括有易學、佛教、道家、儒家等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等方面內容的培訓班、研修班,以其從國學中汲取管理智慧,從而提高企業管理者的自身素質、文化水准和思想境界。這種針對性的培訓,旨在爲企業的發展提供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擴大企業管理者的知識層面、文化結構和思維視野。這一熱門現象的出現,充分說明了企業的管理者強烈的意識到了企業不僅僅是爲了眼前利益的獲得,更重要的企業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轉變和企業文化的提升。

  今天,佛教作爲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曆史淵源、衆多的教理典籍、系統的倫理規範、宏大的哲理體系、深邃的般若智慧、博大的慈悲心懷,對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文明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是對于企業的和諧發展,佛教的思想精神能提供哪些有益的提升與啓示呢?雖然佛教在實現普度衆生的同時,也非常關注社會的發展,所以對于國家實施的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戰略,佛教也是積極參與。作爲國家經濟的主體--企業發展遇到一些困難時,佛教界積極與各類大學聯合開辦舉行關于佛教與企業發展的培訓班、講習班、研修班,通過加強溝通與學習,爲企業發展出謀劃策,把佛教中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思想運用到企業的管理中,爲企業的管理與發展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如各大學爲企業家及管理者舉辦的主題佛學講座就有:佛學高級遊學講習班;CEO靜心禅修大本營;禅宗與企業管理;五臺山國學修煉特訓營;禅學智慧生活研修班;禅宗智慧與人文修養;禅說管理等國學講座深受歡迎,還有佛門高僧走進企業,與企業高管共同探討佛教思想精神與企業管理,爲企業健康發展支招。尤其是目前國家和企業都正處于金融危機之時,佛教與企業的這種互動交流,對于提升企業的內在品質和思想認識有著更爲積極的現實意義。下面,筆者就從叁個方面來談佛教思想,對企業和諧發展的作用。

  一、佛教和諧思想對企業發展的指導作用

  佛教僧團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之一,對于組織的管理有很多的經驗。從佛世時佛陀成立的僧團,就有一套獨特而健全的管理模式,其主要是以人我和諧爲共住的原則。我們平常講的叁寶,其中的僧寶,就是梵語“僧伽耶”的簡稱,譯爲漢語,就是“和合衆”,一群和合的人。具體化,又叫“六和敬”。有了這樣的共識和依循的准則,不論在身、口、意、見解、利益各方面,都能依此協調共事、消除矛盾、化解分歧、維持清淨和諧的僧團,使僧團能和合發展,正法得以久住。

  因此,在六和敬精神的指導下,寺院實現統一的管理模式。如叢林中四十八大職事的設立,他們各有分工,各有所事,各有所責。在百丈清規中,就把叢林事務統分四十八單,在兩序的人事組織下,職務有文有武,有內務、有外務,有執綱紀、有執衆勞,有任教育、有任幕僚。如《缁門警訓》說:“叢林之設,要之本爲衆僧,是以開示衆僧,故有長老;表儀衆僧,故有首座;荷負衆僧,故有監院……爲衆僧出納,故有庫頭;爲衆僧主典翰墨,故有書狀;爲衆僧守護聖教,故有藏主;爲衆僧迎待檀越,故有知客……。”各單職務由常住依職事發心、能力、德行、才學的不同而派任,大衆皆是基于服務的立場,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彼此互相尊重,使常住寺務正常運轉。這種管理模式和組織形式,很值得企業學習。

  一個企業也應如此,一個企業就好象是寺院,四十八單職事就如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部門與部門、部門與員工、部門與公司之間的人際關系與工作關系協調好,才能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和經營目的。所以說企業的發展以及企業團隊的建設,也必須以追求“和諧”爲主,這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保障。什麼是企業?企業就是組合、組織、合作。就是一群人的組合、組織、合作。什麼是公司?公司就是大家爲了共同的利益(即公利)而走在一起共事(各司其責)的人,也就是說,企業要和諧健康的發展,首先在于“人”的和諧(即企業內部人的和諧)。毛主席都講“團結就是力量”;孟子也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俗語也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些話都是在強調“人的和諧”。企業需要把各種關系和資源有機的統一,凝聚各方面力量,把大家的積極性提高到企業發展的目標和宗旨上來,這是企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而佛教“六和敬”精神是佛教僧團內部保持和諧的重要指導精神,對于企業和諧和發展和團隊建設頗有啓示,將六和敬精神引入團隊建設中來,對建設一支和諧的團隊是有重大幫助的,我認爲企業家對此應有高度的重視。“六和”是哪六和呢?即一、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是思想的統一。二、戒和同修,在法製上,人人平等,是法製的平等。叁、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是經濟的均衡。四、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開展。五、口和無诤,在言語上,和諧無诤,是語言的親切。六、身和同住,在行爲上,不侵犯人,是相處的和樂。這六點都是建設一支和諧團隊所不可缺少的。

  六和敬是同時進行的,缺一不可。有了六和敬精神,企業團隊的和諧就能夠實現,也就能夠在企業同行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真正的一流企業,在于他的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境界。在團隊建設中,企業管理者如果志向高遠,智慧高超的話,那麼他就可以將六合敬發揮到最高境界,使團隊成員達到高度的融和,甚至可以說是消融,多化爲一,團隊成了超人,擁有比衆多員工組織而成的普通團隊大得驚人的能量,它將無往而不勝,雖有千手千眼,本體卻一如,雖然化而爲一,卻各個都禀賦著全體的精神,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化境!當然這不是一般企業家所能做到的,能將團隊建設到這個境界的,必是與道合一的偉大企業家。即使一般企業,只要依照六合敬的精神去管理,都能使企業和諧的發展下去。

  二、佛教自利利他思想對企業發展的地位提升

  在佛教裏,自利利他思想是大乘菩薩成就圓滿功德的根本。可以分爲叁個層次:一、自利;二、利他、叁、自利利他。自利,僅僅是爲了自身的解脫修行。這是小乘人的修行目標。利他,這是在自利的的基礎上爲社會及他人而做的善事。自利利他,是指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時,爲了圓滿佛果,成就別人而做的利益衆生的事業,如《華嚴經》中所說的:“不爲自已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精神。也就是說,善的心行是從“我”出發的,是爲了自己解脫的,是自利;善的心行是從“他”出發的,是爲了他人的解脫的,是利他。非爲己利,實爲救濟貧困苦難所致力行善而成就的圓滿功德,是自利利他。“在《華嚴經》中,對于菩薩這一自利利他不二思想有非常精確的闡述:”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也就是說菩薩要成就自已,必須 ”普度衆生“,從普度衆生中求得福德與智慧的圓滿。

  大乘佛教這種自利利他的思想善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不僅要求自己和別人解脫痛苦,更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個人的努力並引導衆生的共同努力基礎上。佛教自利是解決自身的煩惱與痛苦,利他就是莊嚴國土,淨化人心造福社會奉獻自我。對于企業來講,自利是解決了員工的物質需求,利他就是爲社會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這是佛教與企業的共同點。

  但作爲社會組織之一的企業,應該吸納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精神,把強烈的社會使命感作爲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雖然企業目的就是贏利,但並不表明企業以贏利爲唯一目的和准則。其一,企業可以通過産品給人帶來思想、身體上的便利。企業經營的産品只有是利他的才會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更穩健的經營風格,更長期的利潤。其二,企業通過贏利來幫助企業員工以及社會解脫痛苦、尋求安樂。而企業員工和社會得到企業的幫助後,會自然而然地信奉企業本身所宣導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業樹立了自利、贏利、利他的精神後,通過一定的途徑,讓企業員工和社會知曉、認同這些精神,會爲企業本身的經營帶來極大幫助。

  當然,公司要牟利。不牟利怎麼生存?不牟利,又何必開公司,辦企業?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商道佛道都是人道。這個道,和八正道的道是相通的。企業必須掙錢,必須講利潤,必須講效益最大化;但是我們追求功利,是爲了超越功利,是爲了把功利轉化爲社會的福利,大衆的福利,這是企業的最大價值。企業家的視野開闊了,胸襟開闊了,企業家自身的境界也必然提升了、超越了。他對顧客提供的服務,必然更全面周到,給顧客以…

《佛教思想與企業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