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社會福祉與佛教慈善▪P2

  ..續本文上一頁都是富商和社會名流。在晚宴將要開始的時候,一位老婦人領著一個小女孩來到了莊園的入口處,小女孩手裏捧著一個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莊園入口處的保安安東尼攔住了這一老一小。“歡迎你們,請出示請柬,謝謝。”安東尼說。

  “請柬?對不起,我們沒有接到邀請,是她要來,我陪她來的。”老婦人撫摸著小女孩的頭對安東尼說。

  “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員,沒有請柬的人不能進去。”安東尼說。

  “爲什麼?這裏不是舉行慈善晚宴嗎?我們是來表示我們的心意的,難道不可以嗎?”老婦人的表情很嚴肅,“可愛的小露西,從電視上知道了這裏要爲非洲的孩子們募捐,她很想爲那些可憐的孩子做點事,決定把自己儲錢罐裏所有的錢都拿出來。我可以不進去,真的不能讓她進去嗎?”

  “是的,這裏將要舉行一場慈善晚宴,應邀參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他們將爲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興你們帶著愛心來到這裏,但是,我想這種場合不適合你們進去。”安東尼解釋說。

  “叔叔,慈善的不是錢,是心,對嗎?”一直沒有說話的小女孩露西問安東尼。她的話讓安東尼愣住了。

  “我知道受到邀請的人有很多錢,他們會拿出很多錢,我沒有那麼多,但這是我所有的錢啊!如果我真的不能進去,請幫我把這個帶進去吧!”小女孩露西說完,將手中的儲錢罐遞給安東尼。

  安東尼不知道是接還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時候,突然有人說:“不用了,孩子,你說得對,慈善的不是錢,是心!你可以進去,所有有愛心的人都可以進去。”說話的是一位老頭,他面帶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他弓身和小露西交談了幾句,然後直起身來,拿出一份請柬遞給安東尼:“我可以帶她進去嗎?”

  安東尼接過請柬,打開一看,忙向老頭敬了個禮:“當然可以了,沃倫

  巴菲特先生。”

  當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募捐倡議者安南,不是捐出300萬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萬美元的比爾

  蓋茨,而是僅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贏得了最多最熱烈的掌聲。而晚宴的主題標語也變成了這樣一句話:“慈善的不是錢,是心。”第二天,美國各大媒體紛紛以這句話作爲標題,報道了這次慈善晚宴。看到報道後,許多普普通通的美國人紛紛表示要爲非洲那些貧窮的孩子捐贈。

  可以說,慈善文化並不是慈善家所捐助的財富本身,而是在這些捐助行爲背後所隱藏的那份充滿慈愛的心。基于這種考慮,我們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參與並從事慈善事業並不是腰纏萬貫的企業家的特權,而是每個人都享有的權利。事實上,不可能人人都是億萬富豪或百萬富翁,但人人都可以擁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這是慈善文化的源頭活水,也是終極歸趣。通過慈善文化的宣導、慈善捐助的鼓勵和慈善行爲的實踐,使得慈善之人越來越多,慈善之心越來越廣,乃至人人深心慈善,那麼侵奪、遺棄、沖突等等帶來的困苦自然消失,即使遇到意外災難,也能很快由得到近處救助而消減,這可以說便是某種程度上和諧幸福的社會。

  四、文化跌蕩弱慈善,從容審慮拾傳統

  觀察當今社會慈善狀況,可以說是亦喜亦憂。喜的是2008年幾起重大災害發生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憂的是這些救援主要是來自政府的投入和要求及一時的帶動,而民衆平時的慈善意識和習慣非常薄弱。據央視國際2006年2月報道:中華慈善總會每年收到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15%來自中國的富人,來自平民百姓的僅占總數的10%;相比較而言,美國的慈善捐贈10%來自企業,5%來自大型基金會,來自全國民衆的卻占到了總數的85%。爲什麼民衆的慈善習慣會有這樣大的差距呢?一方面民衆貧富的差距是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如上所說,更根本的在于慈善文化的厚薄。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慈善文化源自幾百年來倡導爲上帝創造財富和博愛上帝子民的基督教信仰。而在中國,由于複雜的曆史原因,蘊含慈善文化約兩千年傳統的儒釋道文化,在近現代雖然深層內涵上仍有某些延續,但表相的內容和形式被近乎完全抛棄,很多精神內涵也已丟失。新文化建設只有相對短暫的近百年曆史,而且經曆了跌蕩曲折,其中的慈善文化未能得到充足的培育和發展,可以說是曆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

  在跳出了屈辱困苦的火坑之後,從容冷靜地回顧和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其中的佛教文化,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慈善精神和教義在新時代、新文化中仍然是適用的、有價值的。如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居士1999年《在全國政協九屆二次會議民族宗教聯組會上的發言》中說:“我年輕時便信佛,還不懂什麼是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那時我曾同一個美國佛教朋友說;“我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回答說:“凡是有良心的人,都贊成社會主義。”毛澤東主席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衆生,是代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因此,信教的人和共産黨人合作,在爲衆生即爲人民群衆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所謂社會主義與宗教的對立,不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前蘇聯在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的重大失誤。他們企圖利用行政力量去消滅宗教,並波及到東歐各國。結果激化了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當這些國家經濟遇到暫時困難時,各類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爆發,葬送了社會主義事業。這個沈痛教訓,是他們經濟出了問題和宗教政策失誤的結果。……宗教要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社會主義社會要圓融宗教。這是我們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們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發揮宗教中的積極因素爲社會發展和穩定服務,鼓勵宗教界多做善行善舉。在國家引導和管理下,宗教組織可以從事一些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公益、慈善活動。我國宗教在其産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與我國文化的發展相互交融,吸取了我國建築、繪畫、雕塑、音樂、文學、哲學、醫學當中的不少優秀成分,可以研究和發掘其中的精華。宗教道德的棄惡揚善等內容,對鼓勵廣大信教群衆追求良好的道德要求有積極作用。”胡錦濤總書記2007年在十七大報告中說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五、中華文化久傳揚,佛教慈善行世間

  回顧中華民族的曆史,可上溯到叁皇五帝,他們以德行感召天下,爲民衆建立福祉,可謂中華民族慈善文化的源頭。及至周文王、周武王遵行大道,周公輔以禮樂,開創了悠久的禮樂文明。之後璀璨的禮樂文化集大成于孔子,開演出廣博深邃的仁愛學說。深厚的仁愛體驗輔以“上善若水”的老子智慧,中華文化變得更加豐滿。

  佛教于東漢年間自印度正式傳入中國,與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成爲中華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對于之後的中國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資産階級改良派領袖康有爲認爲:“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簡明地概括了佛教的基本特點。佛教的智,可通達宇宙人生一切真相;佛教的善,可給予一切衆生究竟安樂。由此可知,佛教自然是入世的宗教,否則何以度化衆生,令之得智慧,令之得安樂?著名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朱光潛說:“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如《大智度論》說:“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諸法故。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諸法故。……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卷第十九)唐朝賢首大師在《華嚴經探玄記》中說:“初,大智離過,不住生死;次,大悲攝生,不住涅槃。”(卷第二)這是大乘菩薩以出世情懷做入世事業的心智境界。佛教空有不二的甚深教義與慈悲濟世的廣博情懷,爲慈善文化提供了豐厚的精神資源。

  佛教的慈悲跨出家族、超越國界,包容一切文明、一切人群,不僅慈悲窮人,也慈悲富人,因爲窮人有物質缺乏的困苦,富人有精神心靈的苦惱;不僅慈悲贊同自己的人,也慈悲不贊同自己的人,因爲衆生都有苦惱,且息息相關,都于自己或現在、或過去、或將來、或直接、或間接有恩益。佛教倡導上報四重恩(父母恩、衆生恩、國家恩、叁寶恩)、下濟叁途苦(地獄苦、餓鬼苦、畜生苦),倡行慈悲不舍衆生、智慧不拘一法,即所謂“普渡衆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教慈善的精神和教義能與任何時代、任何地區、任何民族的任何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相協調、相彰顯,具有亘古常新的普世價值。

  六、慈悲智慧無障礙,自利利他本一體

  佛教極力倡行慈悲,並將其視爲佛法根本。如《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說:“諸佛心者,大慈悲是。”《十住毗婆沙論》說:“諸佛法無量無邊無盡如虛空,悲心是諸佛法根本。能得大法故,名爲大悲。”(卷第十七)《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大丈夫論》說:“若人巨富,多饒財寶,但自食啖,不與他人,爲人所呵;雖有智慧、多聞,若無悲心,亦爲人之所譏呵。若見苦惱衆生,難得悲心者,非功德器,猶如破器不任盛水;有悲心者見苦衆生,雖不能救濟,可不能歎言“苦哉衆生!””《優婆塞戒經》說:“善男子!智者應當作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煩惱能破自他。以是因緣,我當修集慈悲之心,爲欲利益諸衆生故,爲得無量純善法故。若有說言離于慈悲得善法者,無有是處。如是慈悲能斷不善,能令衆生離苦受樂,能壞欲界。……衆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當得無量…

《社會福祉與佛教慈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