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社會福祉與佛教慈善▪P6

  ..續本文上一頁若過一世界,若過十世界,若過百千萬億世界,住毗梨耶波羅蜜中,若不能得一人教令入佛道中、若聲聞道中、若辟支佛道中,或得一人教令行十善道,精進不懈法施及以財施令具足。持是功德與衆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回向聲聞、辟支佛地,是爲菩薩住毗梨耶波羅蜜取檀波羅蜜。……菩薩摩诃薩住禅波羅蜜,離諸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第二、第叁、第四禅,入慈悲喜舍,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住禅波羅蜜,中心不亂,行二施以施衆生:法施、財施。自行二施,教他行二施,贊歎二施法,歡喜贊歎行二施者。持是功德與衆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向聲聞、辟支佛地,是爲菩薩住禅波羅蜜取檀波羅蜜。……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內空,內空不可得,外空,外空不可得,內外空,內外空不可得,空空,空空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菩薩住是十四空中,不得色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受、想、行、識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四念處若空、若不空,乃至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空、若不空,不得有爲性、無爲性若空、若不空。是菩薩摩诃薩如是住般若波羅蜜中有所布施,若飲食、衣服、種種資生之具,觀是布施空。何等空?施者、受者及財物空,不令悭著心生。何以故?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無有妄想分別。如諸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無悭著心,菩薩摩诃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悭著心,是菩薩所可尊者般若波羅蜜。是爲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檀波羅蜜。【論】菩薩住忍辱中布施衆生,衣食等諸物盡給與,受者逆罵打害菩薩,破其施忍,菩薩作是念:“我不應爲虛诳身故毀波羅蜜道,我應布施,不應生惡心,不以小惡因緣故而生廢退。”是菩薩命未盡間,增益施心。若命終時,二波羅蜜力故,即生好處,續行布施。……有菩薩多行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安住不動法中,一切世間天及人,無能難诘令傾動者。若得財物布施二種衆生,若施佛、若施衆生,以衆生空故,其心平等,不貴著諸佛,不輕賤衆生。若施貧賤人,輕賤故福少;若施諸佛,貪著故福不具足。若以金銀寶物及施草木,以法空故,亦等無異。斷諸分別、一異等諸妄想,入不二法門布施,是名財施。法施亦如是,不貪貴有智能受法者,不輕無智不解法者。所以者何?佛法無量,不可說、不可思議故。若說布施等淺法,及說十二因緣、空、無相、無作等諸甚深法,等無異。何以故?是法皆入寂滅、不戲論法中故。如是等,名般若生布施。複次,是菩薩于十方叁世諸佛及弟子所修叁種功德隨喜,皆與一切衆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智慧力故,無所不施,能與衆生福德分。複有菩薩若布施時生種種好心,拔出悭貪根本而行布施,慈心施故,滅諸瞋恚;見受者得樂歡喜故,滅嫉妒心;恭敬心施受者故,破驕慢;了了信知布施果報故,破疑及無明;不得與者、受者定實故,破有、無等余邪見;觀受者如佛,觀物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相,觀己身從本已來畢竟空,若如是布施不虛诳故,直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等相,名般若波羅蜜生檀波羅蜜。”(卷第八十、八十一)

  以五度助成布施度,久修的大心大智的菩薩才容易做得好,而初修的人可以隨順近似地做:

  一是給予受施者應有的尊重。受施者所缺乏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需要,往往還需要心理上的安撫與精神上的振作。因此布施者所布施的不僅僅是物資,更是一份愛心、一份感恩的心和一份尊重的心。因爲將受施者看作是自己的親人而生愛,因爲對方成就了自己的善行而感恩,因爲人人自性都如同佛一樣高貴而尊重。有了愛心,便遠離了冷漠的心;有了感恩的心,便遠離了求回報的心;有了尊重的心,便遠離了驕慢的心。若能這樣行持,便是持戒。佛陀製定戒律,不單單爲了約束,更是爲了釋放:約束的是煩惱與惡業,釋放的卻是清淨與慈悲。

  二是以堅忍的心面對一切困境。很多人並不是不願意布施別人、幫助別人,只是布施的結果常常讓人望而生畏。這些結果可能是別人的不解、誤解,甚至是責難。既然如此,又何必自找麻煩、自討苦吃呢?于是便放棄了努力,而且還常常得出“好人不得好報”諸如此類的結論。實際上,人們並沒有認識到行善是要付出代價的,更沒有意識到這些付出的代價有著絕對重要的意義。對于行大乘菩薩道的菩薩,早已將自己的身心性命施予衆生。既施予衆生,則爲了保全衆生的色身性命,爲了滋長衆生的法身慧命,即使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佛陀在證道以後的四十幾年裏,四處遊曆,教化衆生,未息一刻,乃至命終;唐僧玄奘西行取經,曆經劫難,萬死一生;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弘傳戒律,雖屢遭失敗,乃至最後雙目失明,仍舊矢志不渝……這些高僧大德爲了弘法利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乃至爲此貢獻了寶貴的生命。然而,他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因此得到了高度的升華,成了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精神永恒的象征。這些都是佛菩薩的行誼,是我們效學的典範。盡管眼前還做不到這般究竟,但至少要能忍受別人的不解、誤解乃至責難,將此當作曆練自己最好的逆增上緣。這實際上就是在成就自己的忍辱。忍辱,在內心積聚的不是痛苦與怨恨,而是更加的清涼與堅韌。之所以清涼,是因爲逆境幫助消除了內在的煩惱和往昔的惡業;之所以堅韌,是因爲困境幫助增加了內在的勇氣與毅力。

  叁是以穩定持久的心廣作布施。真正要做利益別人的事情,最簡單而又可靠的動機莫過于就是發現別人需要它。需要的層次或有不同,但都可以形成一種強大的推動力。當年毛澤東主席曾評價雷鋒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的有益于廣大群衆……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當內心想的是廣大群衆的需要,就可以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推動著人們去做一些事情,而且越做內心越踏實,越做內心越笃定。這也是一個人的作爲能給予他的最重要的回饋:當下就能體驗到生命的價值感。至于受施人的回報、社會的肯定,那些都是其次的事情,甚至無關緊要。但爲了倡導一種正當的回饋感恩的社會風氣,對于這些回報和肯定也應恰當處理。任何一種行爲要想産生深遠的影響力,取決于行爲背後動機的純淨程度。若是完全出于無私而又博大的愛心,那麼任何一個舉動便具有永恒的意義。一個具有深厚信仰的人,可以近似地做到這一點。但信仰的建立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持久的堅持才有可能。這樣的過程通常是:在一種正確的觀念指導下,不斷地去行動,從而培養成習慣;在良好的習慣推動下,不斷地去累積,從而形成傳統;流淌在曆史長河中的傳統便形成了文化;將文化的內涵進行升華,便近似成了一種信仰。如果一個人能生活在有信仰的氛圍裏,那將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爲這意味著他的生命將有機會得到曆史沈澱的淨化,也因此更容易成爲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崇高道德和精神追求的人。無疑,這樣的人是幸福的,而且能最大程度地給周圍的人帶來幸福。而這一切的起點都來源于堅持,堅持“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樣做就是在成就自己的精進。精進並不一定是指爭分奪秒地做很多事情,而是首先知道哪些是好的事情應該去做,哪些是不好的事情不應該去做。知道以後也不一定一下子做很多,更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勉強去做,而是力所能及地堅持去做,一次哪怕做一點點,做一點點就淨化自己的內心一點點。

  四是以內斂恬淡的心對待布施。若能按照以上幾個方面勤作布施,當能累積豐厚福德資糧,正所謂己施于人而己愈有。也就是說,若能真心行善于大衆,社會所給予的回饋一定不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豐厚。這樣的回饋,或爲財利,或爲名位……。盡管這並非當初的目的,然而當它們來臨的時候,如何對待它們,也非常重要。若能正確對待,回饋就可以成爲利生事業的增上緣;若不能正確對待,就可能成爲它們的奴隸,從而背離了當初的發心。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致遠。”處順境而不生驕慢,處逆境而不生怨恨,持守淡泊甯靜的心態,方能顯明高遠的志向。這實際上就是在成就靜慮。靜慮並非消極厭世、無所作爲,而是心處紅塵而不爲所染,身處鬧市而不爲所動,時時刻刻都能守護好那片清淨、安定的心靈家園。

  五是以深遠的智慧洞察世間。既能廣行布施,又能持守恬淡,則觀照世間真相的智慧容易生起。智慧能起,則無明煩惱易消,一切痛苦根源易斷。這也是一切作爲的根本目的,是佛法不共一切世間法的根本所在。隨著智慧的增長,對宇宙人生愈有真切的洞察,對衆生苦難愈有深切的體會,推動幫助衆生的心便愈加強烈。如是福德、智慧二資糧輾轉增上,漸趨圓滿,以至于成就完人,乃至佛果。

  另外,就初修的人來說,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慈善、奉行布施,應依著業果緣起法則進行取舍抉擇,以便讓自他得到切實的利益和更大的安樂,並且持久穩步增上。

  首先是布施對象的選擇。在現實的財物、時間和精力都有限的情況下,總是以選擇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或者那些對自己最有恩或最值得敬重的人爲主。第一類爲貧窮或遭難的困苦之人,讓人見了自然生悲憫心,而願意幫助他們,通常稱爲悲田;第二類爲養育自己的父母以及教誨自己的師長,他們對自己恩德重大,每每讓人想起便生感恩之情,而願意奉養他們,通常稱爲恩田;第叁類爲佛、法、僧叁寶,爲了利益無邊有情而成就了或努力成就無量的功德,每每讓人念起便生仰慕敬重之心,而願意供養他們,通常稱爲敬田。對這叁類對象做布施或供養,如同在肥沃的田地裏播種,都能累積豐厚的福德資糧,因此稱爲福田。人們常常會有一種疑問,認爲這樣選擇是不是有點功利化了?這樣的疑問不是沒有道理…

《社會福祉與佛教慈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