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靈環保有利于世界一體化的健康發展

  佛教心靈環保有利于世界一體化的健康發展

  圓持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通過科技等手段窮極探求,雖使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人類所面臨的資源枯竭、生存環境惡化的困境在不斷加劇。相對于人類貧窮的困境,現“富有”的困境更具有危險性。長此以往,人類生存不是危機的難題,而是滅絕的問題。

   在人類所應面對的四個關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叁個關系是外在的,但矛盾正日趨激烈。這叁大關系矛盾問題的解決,僅訴諸于外在的政治、經濟、科技等手段都不足以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關鍵的出路在于“人與自我”關系的的解決上。此四大關系盡管佛教都有豐富的思想貢獻,但最大、最重要之處還是“人與自我”的思想貢獻。

   所謂“人與自我”的關系,即是“人與自心”的關系。如何認識和駕馭自心,佛教闡釋的非常透徹與具體,本文概括爲七個方面。

  一、心的産生根源

   心于佛教中又名爲“心識”,其義在于表明心是一種重要的識別功能。于《佛說法集經》卷四中說:“隨何等心從因緣生,見彼諸心皆由他力而有。”⑴此說表明,人任何心的産生都有其特定的因緣。而因緣泛指內在的因素和外在的條件,所謂“他力”,義指外力。因此,佛教相應地提出了“六識”和“六塵”的學說。所謂“六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前五識屬外在的感官,意識又名心識,既受前五識的主導,也反而主導前五識。所謂“六塵”,是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屬于六識所與之對應感知的問題。正是在“六識”與“六塵”的相互作用下,才産生了人的種種心理活動與相應的一切價值行爲取向。佛教這一理論,在准確地闡明各種心産生的根源同時,其實也告訴人們:一、心不是靜止不變的;二、心是可以認識並能把握的。

   正是人們欠缺如佛教對心的認識,致使不論其是富有還是貧窮內心煩惱叢生,。

  二、心爲諸法本

   正是因爲“六識”和“六塵”的相互作用而內有心的産生,隨之心又支配著人的一切思想與言行。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人心的反映通常易于理解,若說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人心的反映則往往爲絕大多數人難以理解。

   于《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中說:“一切法中心爲上首,若善知心悉解衆法。種種世間皆由心造,心不自見。若善若惡悉由心起。心性回轉如旋火輪,易轉如馬,能燒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觀于念不動,不隨心行,令心隨己。若能伏心則伏衆法。”(2)此說表明,是人的自心在感知一切事物,如能認識自心也就能了解一切事物。就人類社會而言,不論什麼樣政治製度的社會,或法律和文化的差別,都是由相應的心理所造成的。于《大乘起信論》中論述說:“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3)通過此說,可使我們從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所形成的此是彼非、先好後壞、時廢時立等更替循環的萬般差別。因此,唯通過更好地把握內心才是尋求人類未來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

  叁、人心在選擇

   人們的各種性情或事業差別無處不在,究其原因,無非在于內心所追求的目標不同而使然。對于什麼是人心的問題,乍一提出恐怕絕大多數人是沒有一個確切概念可以回答的。佛教對這一問題曾做過確切的界定,于《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一說:“雲何人心?謂思念利他” (4)。“利他”既是對人之所以成之爲人的衡量准則,也是人成其爲人所應確立的核心價值。否則,佛教並不以爲具有人的肉體即是根本意義上的人。于《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中闡釋說:“如人貪名官者,發求名官心,修理名官行。若貪財寶者,發求財寶心,作經營財物行。凡人欲求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而後成其志。”(5)依此可知,人的一切事業選擇,根本上是取決于個人內心所確立的目標,毫無外在的主宰可言。

  四、苦樂由心生

   人們對苦樂的感知,就根本意義而論都是由內心所決定的。我們先不討論來自外力對人體的侵害,以及自身疾病所導致的痛苦感覺,在此我們首先討論人們精神層面的苦樂感受。

   不同的國家或民族風俗習慣差異很大,例如在服裝方面,日本人以穿和服爲樂;在飲食方面,日本人以吃生魚片爲樂,但中國人則不然。又如人們以酗酒、賭博、吸毒、嫖妓爲樂,否則即痛不欲生。再如人們因夫妻感情破裂或商業失利,以至于選擇自殺來了卻痛苦。這些痛苦,無不是由人們的心理因素使然。因此于《諸法集要經》卷五中概括說:“諸苦從心生,了彼非他得;逼迫難堪任,皆由心輕動(動轉)。”(6)于《妙法聖念處經》卷五則說:“自樂自善成,自惑生自苦,苦樂不離心。”(7)在此所實際表明的含義是,人因善心而獲得自身真正的快樂,而因惡心獲得各種痛苦。因此,如何樹立正確的苦樂觀,正是現在人們所應面對的一大問題。

  五、善惡由心生

   “善惡”屬于倫理道德範疇的核心內涵,在佛教經典中論述內心善惡的內涵很多,在此從叁個方面予以介紹。

   1、佛教認爲人類一切善惡問題的産生,都是以內心爲根源並作爲決定因素的。于《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一中提出:“一切善不善法,心爲根本。”(8)于《分別功德論》卷第叁中提出:“夫善惡之本皆心所爲。”(9)

   2、善心。于《十住毗婆沙論》卷一對善心的界定是:“無諸惡故名爲善心。”(10)善惡是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善心的形成必須以惡心的徹底消除爲基礎。于《增一阿含經》卷五提出:“善念諸善本。”(11)此說闡明了善的心念是一切善的根本基礎。 于佛教經典中對善心問題的認識並非只是原則性的,而是有非常細膩的闡釋。于《大般若經》卷叁百二十四中提出了對待衆生所應有的二十二種善心。第一種心是“平等心”,具體解釋說:“當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不應住不平等心;當于一切有情起平等心,不應起不平等心;當于一切有情以平等心與語,不應以不平等心與語。”(12)(“住”在此義爲保持。)第六種心是“恭敬心”,具體闡釋說:“當于一切有情起恭敬心,不應起驕慢心;當于一切有情以恭敬心與語,不應以驕慢心與語。”(13)第九種心是“利益心”,具體闡釋說:“當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心,不應起不利益心;當于一切有情以利益心與語,不應以不利益心與語。”(14)佛教認爲,善惡的産生是通過對人類乃至自然界其它生命的“損益”而形成的,所以在善心的問題上是直接面對他們的。

   3、惡心。與善心相對應,在佛教經典中對“惡心”也作了很全面透徹的闡釋,這方面的有關思想可首先概括爲四個方面。(一)向人們指出了惡心的危害,認爲惡心是使人們自我殘害和走向衰敗的根源。于《羅雲忍辱經》中提出:“夫惡心之興,興己之衰。”(15)又于《佛說孛經抄》中提出:“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消毀其形。”(16)(二)認爲只要人們內心不造惡念即不會産生各種過失,于《諸法集要經》卷五中提出:“若心不造惡,過失則不起。”(17)(叁)佛教將惡心歸納爲九種並勸誡人們不應産生,在《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一中提出:“不生雜染心;不生疑惑心;不生憎嫉心;不生悭吝心;不生破戒心;不生瞋惱心;不生懈怠心;不生散亂心;不生愚癡心。”(18)在此九種惡心中,“愚癡心”表面看來比“瞋惱”等心危害要小,其實它是導致一切惡的根源,所以于《那先比丘經》卷一中說:“人皆以智慧成其道德。”(19)(四)佛教向人們提出了憎棄惡心的根本方法,于《月燈叁昧經》卷十提出:“雲何名憎棄惡心?所謂知愚癡法棄之不與共俱故。”(20)所謂“愚癡法”,除了前面所提及的九種惡心外,泛指“貪、瞋、殺、盜”等一切惡心。

  六、垢淨由心生

   佛教經典還從“垢淨”的角度對人心問題作了分析,這一思想內涵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心靈環保”的表述更爲貼近,在此可概括爲兩個方面。

   1、汙染心爲本。佛教認爲,人不論是汙垢還是清淨都是以相應的內心作爲決定因素的。于《本事經》卷五中提出:“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是故雜染、清淨二法皆依止心,從心所起。”(21)于《成實論》卷叁中則更直接地提出:“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22)因人們不明白這一道理,在內心汙垢的情況下欲通過法律或科技等各種外在的力量或手段去淨化人生和社會,甚至避免對環境的法汙染,決定不會獲得成功的。

   佛教將人心的汙垢作了較全面的總結,于《舍利弗阿毗昙論》卷二十中提出:“何謂二十一心垢?希望是心垢,瞋恚、睡眠、掉悔、疑、惱害、常念怨嫌、懷恨、焦熱、嫉妒、悭惜、詭詐、奸欺、無慚、無愧、矜高、爭訟、自高、放逸、慢、增上慢,是名二十一心垢。”(23)這些心垢屬于人心靈汙染的主要問題,也正是當今人類道德困境的主要原因。其一“希望是心垢”並非是要求人內心不産生希望,而是特指人的惡欲。

   2、清淨心爲本。人生和社會的清淨同樣也是以心爲本,除了上面提出的“心淨故衆生淨”的觀點外,于《維摩诘所說經》卷一中提出:“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24)“佛土”泛指佛教所教化的國土或社會。內心獲得清淨有其根本原因,于《維摩诘所說經》卷一中又相應地提出:“隨智慧淨則其心淨。”(25)之所以作如是說,是因爲佛教認爲人只有在明辨善惡是非的清淨智慧基礎上,內心才能相應地獲得清淨。實際人的內心垢淨或善惡,即是由智愚決定的。就心淨的意義而言,于《維摩…

《佛教心靈環保有利于世界一體化的健康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心靈環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