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環保與社會和諧
覺醒
針對當今社會形形色色、錯綜複雜的矛盾和沖突,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和諧世界,衆緣和合”的主題,極具針砭時弊、激濁揚清之時代意義。和諧世界離不開善緣聚集,和諧世界期待著從心開始的自覺,和諧世界期待著社會大衆有一顆環保的心靈。
一、社會和諧期待心靈環保 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以全球化爲特點的知識經濟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各類矛盾帶來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當今社會的各類矛盾可以歸結爲人與自我、人與群體、人與自然叁類,而叁類矛盾的成因,不外乎利益驅動、製度差異、觀念缺陷等幾個方面。如何看待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個人利益與群體(集體、民族、國家)利益的關系、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文明、文化、價值觀念的關系;如何調適思想觀念以緩解乃至化解人類社會的矛盾及其根源,從而集全社會之力共同構建和諧世界,是人類面臨的緊迫問題。
佛教倡導社會和諧,而社會和諧的落腳點在于衆生心理的調適、心靈的調伏。社會和諧的根本要旨,在于以心靈的和諧熏導、感化世界。
1、和諧社會期待著人天相安。人類的生存發展依賴自然,同時也影響著自然。人與自然唇齒相依、血肉相連的依存關系,正爲科學的高度發達後人類隨心所欲駕禦自然能力的畸形發展所稀釋。但是,佛法的因果法則和殘酷的現實都在警示著人類,漠視自然規律,對自然過度無序的索取,一切以衆生欲望之滿足爲出發點和歸宿,必將遭到並且已經遭到自然的報複,給人類自身帶來深重的災禍和無盡煩惱。人與自然之不和諧,實在是源自于人心欲念的雜音過于繁盛,源于心靈調伏的嚴重失衡。
2、和諧社會期待著人際善緣結集。平等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平等友愛、融洽和睦的人際關系,使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信任人成爲人們的自覺行動。和諧社會,是社會成員和諧相處的社會,是能夠協調各方利益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應當視作中樞。而佛陀所倡導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博大深沈的濟世襟懷,無疑是人際關系和諧最爲殊勝的境界。
3、和諧社會期待著社會衆緣和合。社會公平和國際正義的維護,社會、民族、宗教矛盾的化解,社會公正、公民權利、法律規範的保障,人格、信仰、風俗、語言的尊重,社會性、國際性、地區性突出矛盾熱點問題的解決,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必要前提,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必備因緣。
二、佛教環保始于心靈
發端于印度、發展于華夏、發揚于東南亞、發散于世界各地的佛教,無論是南傳、北傳,抑或是藏傳,無不以“心”爲中心,推演爲輝煌的佛法教義體系,架構出笃實的佛法踐行理路,融化于豐富的世間人倫規範,護佑著祥和的天人和諧氛圍。佛教對于環保問題的態度同樣首重于心靈的淨化。
1、佛教環保始于“依正不二”的宇宙心。
以“十方叁世”的廣闊時空觀爲基礎,佛教大力倡導“依正不二”的宇宙觀,明確主張人類和自然之間,不僅不相互對立,反而相互依存。依報是生命依存的環境,正報是生命主體本身。生命主體和生存環境,雖然在客觀世界的現象中,可以作爲兩個不同的對象來認識,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倘若把主體與環境的關系對立起來考察,就不可能掌握雙方的真谛。況且,環境本身也並非一成不變。即使是同一自然,同一土地,由于生存其間的生命的主體不同,環境存在的意義也就迥然各異。從這個意義上看,生命主體與其所生存的環境是“一體不二”的關系。佛法不斷探求生命與環境的這種渾然一體的關系,終于在運動于宇宙的生命力中發現了生命的原動力——緣起無我的法則。
2、佛教環保始于“衆生一如”的平等心。
佛教將包括植物在內的一切生物都納入衆生平等的理念之中,肯定佛性的平等。佛教尊重人的崇高和偉大,承認人類具有難能可貴之優勢,同時也主張人類以外的所有生物,與人一樣都具有成佛作主的“真如佛性”。以“緣起”理論爲基石,佛教認爲:人不應該是對生物界漠不關心的壓迫者,而應當作爲生物界善良的保護者,對所有生物施加仁慈,珍惜它們、愛護它們。佛教衆生平等的理念,若能爲世界維護生態平衡的實踐所接受,必將具有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力。
3、佛教環保始于“因果報應”的善惡心。
基于對客觀規律的如實體察和全面了解,佛教用普遍聯系的方法,對宇宙萬事萬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了較爲細致、深刻、准確的分析。把因果報應的發生歸結爲自身的因素,歸結爲內在的心念和由此而來的善惡行爲。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倡導敢于負責、直下承當的主人翁意識。佛教雖然不反對偏重于個人心靈的改造和淨化,但是,更提倡和鼓勵“立足社會,服務大衆”的奉獻精神。因爲只專注個人的利益不會得到永恒的幸福,而且,往往適得其反,所以,佛教樹立了大乘菩薩心行規範,從力行十善到慈悲爲懷,把入世度生作爲佛教徒最高的理想和社會責任。
4、佛教環保始于“共生共榮”的慈悲心。
人類,不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孫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類如果想要保持對于環境的優勢,就必須使自己的行爲符合自然規律。人類征服自然的企圖,通常只會破壞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一旦環境惡化,人類文明也就隨之衰落。任何一個文明社會存在的基礎,都在于有一個持續的“生命支持系統”。佛經指出:“一切法若無慈悲,皆爲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則皆佛法。”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唯有平等慈悲,人類共生共榮的持久和平才有可能。以四攝法施行慈悲、實踐慈悲,並用慈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衆生,用慈悲的語言、慈悲的面容、慈悲的音聲化導有情,從而讓慈悲精神走進人們內心深處,注入社會和國家肌體之中,踏踏實實地構築起人類和諧的堅實基礎。
叁、心靈環保重在踐行
佛教文化中:濟世利人的道德規範、慈愛和同的處世方式、順應自然的行爲原則、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清淨恬淡的精神境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智慧等思想,爲我們保護生態環境、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指路明燈的作用,但是,如何把佛教閃光的思想落實于具體的行動中,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筆者以爲,佛教心靈環保思想的實踐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切入:
1、明緣起而平等視物
佛教緣起思想認爲: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不論是屬于自然界的,還是屬于生命界的,都無一例外地由種種關系結合而成,離開了各個結合的關系,事物或現象將無法生成。根據這一法則,人與人、有情與有情、有情與無情,彼此息息相關。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衆生一體的“大我”精神。雖然佛法的最高層次是要達到“無我”的境地,但是大乘佛教除了培植獲得個人解脫的智慧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要樹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利他思想。身處生死流轉過程中的衆生,因爲各自業力、習性、環境、背景等因素的差異,而表現爲現象界的千差萬別,但是千差萬別的現象並不能掩蓋衆生生命本質上的同一,也就是衆生在理性上的平等。這種同一的生命本質,就是一切有情心中本來具有的“佛性”,也就是緣起性空的法性。因此佛教主張 “衆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強調有情應和樂共存、相互容忍,以期佛佛道同、心心相印、事事無礙、法界圓融。
2、去我執而安甯心態
五蘊是組合有情生命的元素,由五蘊組合的生命,本是緣起的假現,在這生命的內在,要想求得一個實在的自我,是絕對不可能的。衆生不了解它的緣起假合,以爲內有一個實在自我,從而在內心生起堅固執著。因爲衆生執有自我,所以一切苦痛便由此而生。人類的互相鬥爭,世界的苦難不已,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我”本無體,只是假名而已。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只知道重視自己,不知道尊重別人,甚至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現實世界所上演的一幕幕違法案件及戰爭鬧劇,正是“我”字作祟的結果。所以佛法認爲衆生的自我妄執,是世界的禍亂之源,是人生的苦痛之本,倘若不能擊破我們自心對自我的執著,世界將永遠不得和平,人生將終究不得安樂。
3、興慈悲而博愛濟衆
慈善之舉能給人以快樂,悲憫之心能解除他人的痛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要無條件地實踐慈善事業,以“人溺己溺”的精神解除他人的苦難。在佛法看來,生命原本就是共同體,是一而不是二,是同而不是異。傷害他人,破壞環境,就是傷害自己。我們沒有理由剝奪他人的生命,沒有理由不讓其他人或動物生活在地球上。佛教戒律主張不殺生,其目的在于弘揚慈悲,但是理論依據卻在于把生命看成一個整體。它要求每個人學會自律和反省,沒有任何強製性,完全基于對生命本身的尊重。佛教一貫反對暴力、戰爭,其根源就在于它深刻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4、行報恩而恒順衆生
大乘佛法教導佛弟子應踐行菩薩道、報答四重恩,而報恩的對象廣攝父母、師長、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知恩報恩乃是佛弟子不容推诿的社會責任。菩薩道所指向的六度四攝,要求我們在深入衆生、利樂衆生中淨化自己,在祥和社會中展現自身的價值。我們要以佛法教義協助世間法律,以最徹底的感恩報恩之心來面對每一個人,潛移默化地淨化社會大衆的心靈,從而共同創造社會祥和、世界和美、人民幸福的新生活。
5、無相欺而融合世界
釋迦牟尼佛是倡導世界和平的使者。“戰勝增怨敵,戰敗臥不安,勝敗兩俱舍,臥覺寂靜樂”,是佛陀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聖訓。人人渴望和平,世界需要和平,但和平不可能從天而降。真正的和平應該建立在慈悲、智慧、平等、無我的磐石上,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不倚強淩弱、以大欺小;面對時有發生的紛…
《心靈環保與社會和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