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管理科學機製思維與人間佛教管理的關聯性▪P4

  ..續本文上一頁一種研究題材,並將研究成果寫成學術論文者。當第一類人察覺到情境的不安管理症狀時,很自然會對此症狀有關之人、事、物、時間關心與注意,並分析其中的關系,企圖找出降低此不安現象的方法。因此察覺現象存在性之判斷與思考爲第一類人之決策屬性。由于第一類人的不安來源,來自于他必須對他的上司或主管(第二類人)負責;概因第二類人是審核第一類人工作績效,進而評估其所負責之組織機製效益的人。第二類人評核組織機製效益方式,往往會含有黑箱原理屬性。所謂黑箱原理,就是管理者不願或不能觀察黑箱中元件結構,祇好對黑箱作各種不同的投入,再觀察其所對應的産出,間接理解黑箱功能。因此察覺機製功能存在性之判斷與思考爲第二類人之決策屬性。由于察覺機製功能之察覺方法本身,亦應成爲被察覺的對象;這種察覺各察覺方法之適合性的分析與批判爲第叁類人之工作屬性。以上叁種人對察覺對象之存在狀況的偵測與分析方式,與佛陀所謂:存在的一切樣態歸納起來不外叁種,可以找到一對一之融通對應。現引述解深密經之一段文字([8] P.121-122)來說明此種對應的融通關系:……所謂存在的一切樣態,歸納起來不外叁種,哪叁種呢?其一是意識處處計較所虛構的實體存在樣態,其二是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樣態,其叁是圓滿成就的存在實態。什麼叫做意識處處計較所虛構的實體樣態呢?我們所謂的一切存在現象,這都是假借語言名稱成立的,我們用語言指謂一個事物自體,說一個事物是什麼,我們又用語言指謂事物的特性,說一個事物怎樣怎樣等;這樣做從本質上來說是爲了認識事物的方便……;什麼叫做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樣態呢?這是說一切存在現象、一切生命現象都依據因緣條件而産生、變化和發展,這樣,如果有了甲事物,那麼也就有了乙事物,如果甲事物産生出來,乙事物也就隨之而産生了……;什麼叫做圓滿成就的存在實態呢?這就是指一切存在的真實本性。

  上述叁類人是針對某一不安現象所引起之問題關系人分類的。因第一類人是面臨不安情境分析相關人事物關系者,故稱第一類人爲不安現象及物性存在(第一種存在)的分析者。因第二類人大都關心解決問題機製之投入(此生)與産出(彼生)二端關系是否已達管理目標(即不必太在乎此生故彼生之間影響關系的詳細過程),故稱第二類人爲黑箱原理功能存在(第二種存在)的發現者。第叁類人是以客觀態度,評論第一類人、第二類人決策的正確性,故稱第叁類人爲真理存在(第叁種存在)的追尋者。

  管理實務上,當第一類人能力或資源不足,無法解決此問題的不安狀況時,他可能會回過頭,企圖說服第二類人改變其對此症狀的看法,以逃避其放縱不安狀態繼續存在的責任。(若第一類人能說服第二類人不追究其失職,或不認爲他失職,則對第一類人而言,也算是解決問題方法之一)。以上雖是企業管理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但在佛光山教團管理中這種管理者之間立場不同,資源虛耗之情況,相信必然比一般組織降低許多。概因星雲大師早就爲佛光山教團的發展,訂定了許多律儀,諸如佛光山精神: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衆第一,自己第二;信徒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自己第二。佛光人的理念:光榮歸于佛陀,成就歸于大衆,利益歸于常住,功德歸于檀那。人間佛教現代律儀:1.僧信共遵(八類八十條);2.僧衆應行(二十條)等等人間佛教管理機製。檢視佛光山教團,這些不勝枚舉的管理戒律,可以發現其管理機製層面是相當完整。因此我們可以說星雲大師不僅是位傑出的宗教大師、教育大師、亦是位管理大師。

  十一、管理科學靜變概念與佛學定學概念之比對分析

  

  靜與變,是管理科學察覺與分析問題狀況的重要概念“靜”是人們對事物狀態,是否隨時間更動的客觀認識。而“變”是人們因對何者爲真的認知不足,所引起之相信度的表達資料。例如,將一骰子放在一磁盤上,並用磁杯將骰子覆蓋搖動後;隨即放置桌上任其自然靜止。此時對決策者而言,骰子客觀之物理狀態是靜止的,但骰子正面出現的點數爲何,卻是一個變項。另外人們對地球繞著太陽轉動之物理知識的了解,使得:地球物理位置轉換雖屬動態,但對人們而言其變項值卻很低(可隨時估算出地球在任何時點的位置),佛教唯識學內容包含了,伺、尋、念等等性質與應用之道;與上述管理科學應用“靜與變”原理,亦具有可互相融通的地方。一般而言,當決策者對某一事件狀況的認知變項值很低時,必然對該事件狀況産生高度定見值。

  “變”就像千年前人們困惑于地球到底是什麼形狀之情況一樣。事實上,地球是什麼形狀是客觀存在的;是人們自己對其理解不夠,造成地球形狀可能爲何的各種猜測,因而産生定見不足現象。此定見不足形成的原因與數學用來描述某現象出現之相對次數的機率,二者之意義及應用場合皆是不同的。

  十二、管理科學決策價值觀與佛教慧學之比對分析

  本文曾在第叁節論及科學不能處理價值;科學祇能在價值確定後,探討那一種處理方式最優的問題。雖然我們概略了解形成個人價值的來源有叁:(1)人身的感知(透過神經系統所感受的喜怒哀樂);(2)交易的認知(透過資源的交易或交換的認知所形成之價值觀);(3)社會的訓知(社會對個人的期許或偉人對個人的訓勉所形成的價值觀),但其價值形成的演化過程仍屬多元複雜。若科學家能夠體會價值形成之複雜過程,進而承認並條理分明解說科學不能夠處理價值問題的原因;則這種認知態度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其中條理分明解說的主要內容是:組織所獲得之(淨)利益應如何分配給各階層(至少包括生産者,消費者、投資者、及布置交易環境之政府)之貢獻者,以符合組織理想及社會公平正義原則。由于社會公平正義原則之形成,本身又涉及另一層次價值的形成問題,而增加其複雜多元性。固然組織利益的取得也涉及目標價值的形成問題,但畢竟尚有生産者剩余最大化(企業組織目標)、消費者剩余最大化、社會剩余最大化(非營利組織目標)等常見價值種類可供選擇。但其利益累積准則及其財富分配價值是如何形成以及應如何形成,才合乎組織最終關懷與最高理想境界,顯然是更複雜的問題。概因其決策時期是長期的;而長期決策的組織外在環境及組織內在人員皆會更動的;而當組織人員更動,又會引導組織價值更動。佛教唯識學([13])對于如何從個人意識結構(認識資料庫結構)形成個人價值觀(末那也識),進而發展成熟征成種子識之智慧的討論內容相當豐富。如果將這些涉及個人價值的豐富內容,與決策科學組織目標價值是如何形成(定),以及應該如何形成(慧)等作比較分析,則對人間佛教的價值體系之理論構建的學術成果必然是可觀的。茲以第六識的意識與第一識的眼識之間互動關系爲例,說明組織的定與組織的慧,是基于什麼原理而産生的道理如下。

  所謂眼識就是眼這個器官(眼根),耗用人體所提供的能源或養份發功(開啓眼根)望指外境中的對象;透過境中對象直接或間接被施功的光,經聯接眼根與意根之視神經的傳導(意根爲人體認識外境所累積的資訊庫)而生辨認(事物)的功能。由于眼識可快速辨認事物,是每一個人皆知道的事實,因而我們可推論眼識之辨別事物方式,必然采能快速偵測、快速指揮之對症下藥方式(參見本文第五節說明)。因此我們合理認定意根這個資訊庫,必然含有可供眼識快速檢索的查閱目錄。可被快速檢索之目錄資訊的描述方式,必然是具有資訊解析水准低且資訊量少的特征(若描述一事件內容愈簡要,則其資訊量愈少,資訊解析水准愈低),而且其檢索比對方式應屬類比法(參見本文第七節)。檢索目錄外之眼境事物,因無法在意根目錄上找到對應而使得眼識起不了作用(事實上,人腦的視丘部位具有過濾傳達中資訊,再傳給人腦皮質部位的功能[14]);這些眼境事物當然也不許進入意根之資訊解析水准高且資訊量多的資料庫作進一步分析(事實上,人腦的海馬部位,具有儲存事物與地點資料的功能,它是儲存長期記憶內容部位[14])。這表示意根檢索目錄內容愈少或資訊量愈小,皆愈可能出現眼識祇有前置作業而沒有意根後續配合之現象,即愈可能出現視而不見現象(與“非禮勿視”這個戒律欲發揮效果之原理一樣)。當一個意根檢索目錄資訊量及資訊內容,被縮減到一定範圍後,其須費心思慮的識境,就在可保握的範圍內。佛學戒的形式(文字描述),如何經過自內證的修行,轉化儲存于其意根內(甚至出現于意根檢索目錄中)而産生戒的實質(降低或避免犯意),是一項值得研究的修行過程,佛教認爲此過程必須親身體驗才能體會其中的道理(即對修行法門的理解,不能祇靠言傳必須親身意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上述所闡述的道理,亦可適用于耳、鼻、口、身各識與意識之間的作用關系上。因此由戒的形式升華爲戒的實質,進而促進意識與其他了別識之間的作用的良性改變就是佛教由戒生定的道理。

  如將組織機製功能比照對應于人腦機製功能,我們不禁要問組織的定與慧是什麼,組織要如何修行?以及其修行法門又是如何?如果說:既然組織機製包含了組織成員,因此組織成員個人腦中的意,就自然聯合成爲組織的意,此種推論成立嗎?因在一組織中,其個人的利益(個人服務組織的目的)與組織整體利益(組織存在的目的)不僅不相同,甚至是互相沖突的(如個人的假公濟私行爲)或是管理者間普遍會有互推禦責任現象(參見本文第十節內容)。大致上,我們可以說組織機製運作的驅動力,來自于它可使組織更有效獲得利益(這裏所謂利益不限于經濟利益,如權力、名譽、尊重、禮貌等所有能驅動行爲或使人接…

《管理科學機製思維與人間佛教管理的關聯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