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範和准則才不至于只是一紙空文而流于形式。但能夠定期自我反省和當衆承認錯誤並加以改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是需要個體的膽識和勇氣,更需要有大智慧,才能夠達成這一目標。如果僧團的每位成員能夠以內心的勇氣和智慧來改過自新,那麼僧團每位成員必定能夠養成自我覺醒和自我管理的品德。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印度佛教透過戒律來實現對僧團的管理,有叁方面的目標:①促進僧團的和合。②實現止惡修善、完善個人修養的倫理意義和道德價值。③促使僧團成員自我覺醒和自我管理。④促進佛教持續性傳播。從佛教的終極追求來講,以上應該是最基本的目標,其終極目標應該是解脫生命,成就佛果。而這些最基本的目標,應該是終極目標的始點和基石。
中國漢傳佛教僧團的管理,除了繼承印度佛教的戒律外,還奉行特有的禅林清規及細則。製定這些清規和細則的精神,如楊億(974~1020)在《古清規序》所說:
佛祖之道,欲誕布化,元冀來際,不泯者,豈當與諸部阿笈摩教爲隨行耶?成曰:《瑜伽論》、《璎珞經》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哉。師(百丈)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異大小乘,當博約折中,設于製範,務其宜也。于是創意,別立禅居。(“《續藏經》第111冊,579頁上。”)
這段文字反應出百丈禅師創立寺院和清規,並不是抛棄戒律不遵,而表明是在戒律的基礎上,遵循戒律的精神,適時適地而方便製定的。又如宗頤大師在《禅苑清規序》所說:
然而莊嚴保社,建立法幢。佛事門中阙一不可。亦猶菩薩叁聚聲聞七篇。豈立法之貴繁。蓋隨機而設教。(“《續藏經》第111冊,875頁上。”)
菩薩叁聚是指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聲聞七篇是指比丘、比丘尼二部戒法。在宗頤大師看來,爲了寺院莊嚴,弘法化衆,製定清規的精神,與“菩薩叁聚”、“聲聞七篇”是一致的。並不是要徒增繁瑣,而是弘法所需的方便手段,從以上兩段文字可以知道,中國漢傳佛教僧團的管理,雖然除戒律約束以外,清規細則也必須奉行,但清規細則的製定,並不是與印度戒律相違背的,而是在印度戒律精神的基礎上爲適應中國漢地的實際情況和僧團建設、弘法需要而作出對戒律的補充。因此,通過清規細則來對僧團的管理,也應當同印度佛教通過戒律來管理僧團的目的和精神是一致的。
僧團管理精神的現代意義
衆所周知,現代管理學的核心內容是倡導管理行爲的科學化、民主化、製度化、人性化,而其基本目標是實現市場和利益的最大化。通過以上的介紹,對傳統佛教中僧團管理的內容和目標也有了輪廓性的了解。如果我們將,現代管理學的核心內容和傳統佛教中僧團管理的內容相比較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兩者之間有許多的相通之處。傳統佛教中管理僧團的二部戒法、二十犍度,以及漢傳佛教中的禅林清規及細則,包括有現代管理學中注重人、財、物、個人和團隊的管理要素。二部戒法和清規中的各類製度,與現代管理學的製度化管理,二十犍度中羯磨製度(集體決策製度)等與現代管理學的民主化管理是可以相媲美的。另外,傳統佛教僧團管理中強調的“和合”精神,與現代管理學倡導的團隊精神打造也是極其相似。除此以外,筆者以爲,傳統佛教僧團管理中所提倡的在管理行爲中止惡修善,完善個人修養的倫理意義和道德價值,以及實現自我覺醒、自我管理的精神,在現代管理學建設中沒有引起廣泛重視。而從真正意義上的管理行爲來看,要想管理行爲中,科學化、民主化、製度化、人性化管理落到實處,似乎實現每位成員的個人修養、自我覺醒、自我管理顯得十分重要。因爲只有每位成員以完美的個人修養,高度的自我覺醒,達到深度的自我管理,內心世界對外在的管理才能自願接受和歡喜遵循,這一精神是從事現代管理行爲的人士值得引起注意和借鑒的,這也正是傳統佛教中僧團管理目標的現代意義之所在。
附錄(一)
《二十犍度》條目簡析
序號 條目 內容簡析 序號 條目 內容簡析
1 受戒犍度 僧團受戒的要求、方法和程式 2 說戒犍度 僧團說戒忏悔之規定
3 安居犍度 僧團安居的程式和方法及注意事項 4 自恣犍度 僧團安居結束訓誨之規定
5 皮革犍度 僧人能否使用皮革之規定 6 衣犍度 僧人所用叁衣(袈裟)之規定
7 藥犍度 有關醫藥之規定 8 迦絺那衣犍度 僧團受持功德衣之規定
9 拘彌犍度 關于拘睒彌國所起比丘互誹之事 10 瞻波犍度 關于瞻波國所起之僧中爭事
11 呵責犍度 僧團治罰惡比丘之法 12 人犍度 僧團對比丘犯罪而不覆藏時,對其訓誨之法
13 覆藏犍度 僧團治犯罪而覆藏者之法 14 遮犍度 僧團說比丘說戒時,遮不如法之比丘不聽列之法
15 破僧犍度 關于破*輪僧破羯磨僧之事 16 滅诤犍度 僧團滅七種诤論之法
17 比丘尼犍度 關于比丘尼特殊之法 18 法犍度 關于比丘之坐作語默威儀之規定
19 房舍犍度 關于比丘所住房舍或資具之規定 20 雜犍度 以上十九犍度外之種種雜法
附錄(二)
《百丈清規》條目簡析
序號 條目 內容簡析 序號 條目 內容簡析
1 祝厘 每日祝贊祈禱之規範 6 兩序 班首執事(領衆管理者)職責及日常佛事、行爲之規範
2 報恩 祈禱國泰民安之規範 7 大衆 僧團成員日常佛事、行爲之規範
3 報本 紀念佛陀及帝師之規範 8 節臘 各類佛事之規範
4 尊祖 忌祀曆代祖師之規範 9 法器 有關法器的意義及敲打之規範
5 住持 住持的職責及日常佛事、行爲之規範
附錄(叁)
《二十四門儀則》條目簡析
序號 條目 內容簡析 序號 條目 內容簡析
1 敬大沙門 行爲規範 13 入廁 行爲規範
2 事師 行爲規範 14 睡臥 行爲規範
3 隨師出行 行爲規範 15 圍爐 行爲規範
4 入衆 行爲規範 16 在房中住 行爲規範
5 隨衆食 行爲規範 17 到尼寺 行爲規範
6 禮拜 行爲規範 18 至人家 行爲規範
7 聽法 行爲規範 19 乞食 行爲規範
8 學習經典 行爲規範 20 入聚落 行爲規範
9 入寺院 行爲規範 21 市物 行爲規範
10 入禅堂隨衆 行爲規範 22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 行爲規範
11 執作 行爲規範 23 參方 行爲規範
12 入浴 行爲規範 24 衣缽名相 生活用具規範
作者簡介:宗性,男,1973年出生,重慶潼南人,先後畢業于四川省佛學院、中國佛學院,現任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成都市佛教協會會長、成都文殊院住持等職。
《傳統佛教僧團管理的目標及現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