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统佛教僧团管理的目标及现代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范和准则才不至于只是一纸空文而流于形式。但能够定期自我反省和当众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是需要个体的胆识和勇气,更需要有大智慧,才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如果僧团的每位成员能够以内心的勇气和智慧来改过自新,那么僧团每位成员必定能够养成自我觉醒和自我管理的品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印度佛教透过戒律来实现对僧团的管理,有三方面的目标:①促进僧团的和合。②实现止恶修善、完善个人修养的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③促使僧团成员自我觉醒和自我管理。④促进佛教持续性传播。从佛教的终极追求来讲,以上应该是最基本的目标,其终极目标应该是解脱生命,成就佛果。而这些最基本的目标,应该是终极目标的始点和基石。

   中国汉传佛教僧团的管理,除了继承印度佛教的戒律外,还奉行特有的禅林清规及细则。制定这些清规和细则的精神,如杨亿(974~1020)在《古清规序》所说:

  

   佛祖之道,欲诞布化,元冀来际,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成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哉。师(百丈)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于是创意,别立禅居。(“《续藏经》第111册,579页上。”)

  

   这段文字反应出百丈禅师创立寺院和清规,并不是抛弃戒律不遵,而表明是在戒律的基础上,遵循戒律的精神,适时适地而方便制定的。又如宗颐大师在《禅苑清规序》所说:

  

   然而庄严保社,建立法幢。佛事门中阙一不可。亦犹菩萨三聚声闻七篇。岂立法之贵繁。盖随机而设教。(“《续藏经》第111册,875页上。”)

  

   菩萨三聚是指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声闻七篇是指比丘、比丘尼二部戒法。在宗颐大师看来,为了寺院庄严,弘法化众,制定清规的精神,与“菩萨三聚”、“声闻七篇”是一致的。并不是要徒增繁琐,而是弘法所需的方便手段,从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知道,中国汉传佛教僧团的管理,虽然除戒律约束以外,清规细则也必须奉行,但清规细则的制定,并不是与印度戒律相违背的,而是在印度戒律精神的基础上为适应中国汉地的实际情况和僧团建设、弘法需要而作出对戒律的补充。因此,通过清规细则来对僧团的管理,也应当同印度佛教通过戒律来管理僧团的目的和精神是一致的。

  

   僧团管理精神的现代意义

   众所周知,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倡导管理行为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人性化,而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市场和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以上的介绍,对传统佛教中僧团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也有了轮廓性的了解。如果我们将,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和传统佛教中僧团管理的内容相比较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传统佛教中管理僧团的二部戒法、二十犍度,以及汉传佛教中的禅林清规及细则,包括有现代管理学中注重人、财、物、个人和团队的管理要素。二部戒法和清规中的各类制度,与现代管理学的制度化管理,二十犍度中羯磨制度(集体决策制度)等与现代管理学的民主化管理是可以相媲美的。另外,传统佛教僧团管理中强调的“和合”精神,与现代管理学倡导的团队精神打造也是极其相似。除此以外,笔者以为,传统佛教僧团管理中所提倡的在管理行为中止恶修善,完善个人修养的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以及实现自我觉醒、自我管理的精神,在现代管理学建设中没有引起广泛重视。而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行为来看,要想管理行为中,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人性化管理落到实处,似乎实现每位成员的个人修养、自我觉醒、自我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每位成员以完美的个人修养,高度的自我觉醒,达到深度的自我管理,内心世界对外在的管理才能自愿接受和欢喜遵循,这一精神是从事现代管理行为的人士值得引起注意和借鉴的,这也正是传统佛教中僧团管理目标的现代意义之所在。

  附录(一)

  《二十犍度》条目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1 受戒犍度 僧团受戒的要求、方法和程式 2 说戒犍度 僧团说戒忏悔之规定

  3 安居犍度 僧团安居的程式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4 自恣犍度 僧团安居结束训诲之规定

  5 皮革犍度 僧人能否使用皮革之规定 6 衣犍度 僧人所用三衣(袈裟)之规定

  7 药犍度 有关医药之规定 8 迦絺那衣犍度 僧团受持功德衣之规定

  9 拘弥犍度 关于拘睒弥国所起比丘互诽之事 10 瞻波犍度 关于瞻波国所起之僧中争事

  11 呵责犍度 僧团治罚恶比丘之法 12 人犍度 僧团对比丘犯罪而不覆藏时,对其训诲之法

  13 覆藏犍度 僧团治犯罪而覆藏者之法 14 遮犍度 僧团说比丘说戒时,遮不如法之比丘不听列之法

  15 破僧犍度 关于破*轮僧破羯磨僧之事 16 灭诤犍度 僧团灭七种诤论之法

  17 比丘尼犍度 关于比丘尼特殊之法 18 法犍度 关于比丘之坐作语默威仪之规定

  19 房舍犍度 关于比丘所住房舍或资具之规定 20 杂犍度 以上十九犍度外之种种杂法

  附录(二)

  《百丈清规》条目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1 祝厘 每日祝赞祈祷之规范 6 两序 班首执事(领众管理者)职责及日常佛事、行为之规范

   2 报恩 祈祷国泰民安之规范 7 大众 僧团成员日常佛事、行为之规范

   3 报本 纪念佛陀及帝师之规范 8 节腊 各类佛事之规范

   4 尊祖 忌祀历代祖师之规范 9 法器 有关法器的意义及敲打之规范

   5 住持 住持的职责及日常佛事、行为之规范

   附录(三)

   《二十四门仪则》条目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1 敬大沙门 行为规范 13 入厕 行为规范

   2 事师 行为规范 14 睡卧 行为规范

   3 随师出行 行为规范 15 围炉 行为规范

   4 入众 行为规范 16 在房中住 行为规范

   5 随众食 行为规范 17 到尼寺 行为规范

   6 礼拜 行为规范 18 至人家 行为规范

   7 听法 行为规范 19 乞食 行为规范

   8 学习经典 行为规范 20 入聚落 行为规范

   9 入寺院 行为规范 21 市物 行为规范

   10 入禅堂随众 行为规范 22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 行为规范

   11 执作 行为规范 23 参方 行为规范

   12 入浴 行为规范 24 衣钵名相 生活用具规范

  作者简介:宗性,男,1973年出生,重庆潼南人,先后毕业于四川省佛学院、中国佛学院,现任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成都文殊院住持等职。

  

  

《传统佛教僧团管理的目标及现代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