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臺山普壽寺學修模式介紹

  五臺山普壽寺學修模式介紹

  以戒爲師,構建學、修、慈善一體化的僧伽教育體系

  如瑞法師

   僧伽教育維系佛法的命運。面對新時代對僧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內外智者紛紛作出敏銳而積極的響應。首先,本文贊同 “學修一體化”的僧伽教育總體理念。其次,根據叁藏教典對戒定慧叁學修學次第的闡述,強調僧伽教育應以戒律爲基石。隨後,介紹了二十年來從事尼衆僧伽教育、構建“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模式的具體實踐。最後,立足僧伽教育的現實,簡略彙報了自己對“有教無類”、“企業參與”等問題的不成熟見解。以此抛磚引玉,爲當前僧伽教育的探索提供一個不成熟的思路與個案。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從遙遠的印度迂回曲折傳到了東方。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佛教在中國經曆了嚴峻的考驗。

   進入21世紀之後,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對佛教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及主客觀環境的猛力挑戰,教內外諸多大德智士對佛教的使命及未來的發展走向,尤其是僧伽教育的模式體系、目標定位等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很多富有創意的方案,筆者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啓發。借此拙文,將自己二十年來在尼衆教育事業方面的體會和心得向諸位作一彙報,以期得到撥正和指教。

   一、僧伽教育的模式選擇—— 學修一體

   無論學佛者還是佛學者,大都認同趙樸初老會長在92年“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即“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的僧教育基本理念。

   基于對此理念的贊同及遵循,立足于當前尼僧教育的實情,筆者竊思:若欲切實貫徹“學修一體化”,需要重審現行僧教育模式的利弊。針對新一代僧衆的特點,結合時代對僧教育的要求,必須慎重抉擇教育模式。

   二十年中,不斷地深入體悟佛陀出世慈悲利生的旨趣,認真領會祖師們對僧教育的真知灼見,緬懷前輩承辦僧教育的不朽貢獻,思考專家學者對僧教育的精辟評點,試探性地規劃了五臺山普壽寺尼僧教育的總體框架:即“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模式。此中的“叁”是指叁個機構:五臺山普壽寺——修行道場;榆次大乘寺——教育場所;菩提愛心協會——慈善機構。其中的“一”是指菩提愛心協會承辦的旨在濟助孤寡老人弱勢群體的一項慈善事業——清泰贍養園。

  

   爲了實現“學修一體化”,我們努力將普壽寺建成“學院式的叢林”;使大乘寺形成“叢林式的學院”;將菩提愛心協會發展成溝通道俗四衆佛弟子的廣闊平臺;將清泰贍養園建造成慈善事業的老人靜養場所。

   二、僧伽教育的基石—— 以戒爲師

   1、佛陀遺訓,佛子銘記

   世尊臨涅槃時,垂誨付囑弟子:“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此乃佛陀金口所宣“以戒爲師”之聖訓。

   在《楞嚴經》(卷六)中,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叁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

   《大智度論》(卷十叁)雲:“若人求大善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爲一切善法住處。”

   虛雲大師對“戒爲叁學之基”作如是诠釋:“防止叁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虛雲老和尚年譜》第142頁)

   關于戒律在佛法叁無漏學修持中的關鍵定位,大小乘叁藏教典及祖師教誡中隨處可見。作爲真佛子,當思之,再思之!

   2、僧團和合,戒爲保障

   認真研究律藏,不難發現,圍繞個人解脫、利濟世人、正法久住爲核心的僧團管理教育體系,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的,總的可歸納爲自行、衆行兩方面。

   約自行來說,佛爲僧尼製定的別解脫戒,保護行人,如同在生死險路上警告禁止通行的紅燈,依准而行,可令個人遠離緣非,身口皎潔無瑕穢,成就清淨的戒德,最終獲得解脫,乃至成就無上菩提道果。

   就衆行而言,就是維護僧團和合的一系列羯磨法,就猶如菩提路上的准許通行的綠燈,遵循無違,可實現六和敬,使僧團成爲世間的一盞明燈,令正法久住,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

   自行與衆行,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個人的自行清淨是成就衆行的保證;只有衆行如法,才能爲成就自行提供安定的修學環境。因此,以戒爲根基的自行、衆行,是僧團和合的關鍵。而僧團是否和合關系到正法的興衰。故《四分律》的律序雲:“以衆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這就是原始的僧教育體系,有文章立足于戒律探究原始僧團的教育(濟群法師撰《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製度》),特別引起了筆者的共鳴。文章首先設問:“在佛教教育的問題上,難道還有人比佛陀更權威,比曆代祖師大德更權威嗎?”

   接著從七個方面進行論證:“(1)依于戒律構建僧教育次第。(2)依憑受戒取得受教育之座席。(3)五年專精戒律塑造高尚僧格。(4)半月半月布薩清除叁業過惡。(5)在雲遊中訪師參道弘法度生。(6)在安居中定期潛修形心攝靜。(7)行四依頭陀去除無始貪習。”

   正是這樣的僧教育製度,成就了一批批大成就者。追憶古德的修行曆程,可知原始的僧團教育製度是令佛弟子趨向解脫的成功之路。探究當今僧伽教育體製的過程中,在對待傳統與開拓的關系上,當慎之,再慎之!

   3、佛法壽命,毗尼維系

   《善見律》(卷一)中說:“毗尼藏者是佛法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因此,無論構建怎樣的教育體系,不管對僧伽教育機製作何種改革,僧教育的基石應當是戒律教育。而此戒律教育的重點不在于理論上的研究,而在于實際中的行持。正如前引文章中所講:“戒律教育雖以相應的律學知識爲基礎,但主要是通過如法的實踐來完成。由律儀生活養成高尚僧格,由律儀生活爲人天樹立德行典範。”這一點,在當今形勢下,尤其需要強調。

   論證當今時代強化戒律教育的特殊意義,這裏以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在2007年底的一次會議講話中發表的觀點作爲論據。講話的題目是:《重新舉起“以戒爲師”的旗幟》。其中闡述了六條理由,這裏摘錄兩條,窺見一斑:

   “基于佛教的根本追求,應重新舉起“以戒爲師”的旗幟”。佛教認爲,戒爲正法久住之根本,戒爲佛法慧命之所依。“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佛教若無戒律維系,則佛法失墜,僧團失和。而戒定慧叁學中,戒學居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趣入解脫”。“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自淨其意”的真谛,首先是從“戒”開始的。

   基于曆史的經驗教訓,應重新舉起“以戒爲師”的旗幟”。佛教曆經輝煌,也數遭“法難”,幾度衰敗。曾幾何時,叢林毀于一旦,佛子顛沛流離,經像橫遭毀掠,四衆無所歸依。鑒往知來,社會爲何從興佛而滅佛,寺院爲何從興盛而荒廢?固然有其外部因素,但所謂“物必自腐而後蟲生”,道風不正,戒律廢弛,其內部根源正出于佛教自身的腐化與紛爭。前車之鑒,不可不鑒;曆史遺訓,不可不察!

   此等警策,內典著述中了了分明。但出自國家官員之口,實應令道衆汗顔愧疚。作爲佛子,當摸頭自省;作爲僧教育者,當斟酌籌謀。

   叁、學、修、慈善一體化的初步嘗試

   關于當今僧伽教育的走向,誠然需要理論上的探討和論議,但也需要實踐中的摸索和嘗試。依于諸大德的鼓勵及政府的支持,憑借正信企業家的合作及十方善士的護持,普壽寺十方尼衆遵行佛陀的教誨——以戒爲師,不斷地探討、實踐“學修慈善一體化”的僧伽教育模式。

   1、普壽寺——修行道場——學院式叢林

   普壽寺坐落于五臺山臺懷鎮北部, 1991年開始複建。複建初始,便著手于僧教育。經過近二十年的實踐,逐步確定了此道場的修學綱領、教育目標及教育內容等。

   修學綱領:華嚴爲宗,戒律爲行,淨土爲歸。即叁宗齊下,解行相資,導歸極樂。

   培養目標:純以出世法,對學尼進行信、解、行、證的教育。培養具足道衆威儀幢相、講求真學實修的專修人才。

   教育內容及形式:根據律製,分設居士、沙彌尼、式叉尼、比丘尼四類課程。對發心出家的居士的教育,重點是考察其發心,鍛煉其身心。對沙彌尼的教育,核心是堅固道心、培養道衆威儀,適應僧團生活。式叉尼是受具足戒前的考驗階段,也是佛爲尼衆而製的特別教法。對式叉尼的教育,關鍵則在于爲受具戒作各方面的准備:包括檢驗身心、學修六法及比丘尼行法、得戒教育等等。

   對比丘尼,依律製,六年專精戒律,爲修學定慧、弘法利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完成六年學戒之後,可隨個人的意願,或到他方弘揚戒法;或報考律研部繼續深入研討戒律;或 報考華研部研修華嚴教法;或申報念佛堂專修淨土法門;或報考大乘寺大學班,鞏固提高世學素養;或申報知事,服務常住;或申報清泰贍養園,幫助老人們成就淨業。

   僧團生活:恪守佛製僧團管理製度。依攝僧叁大要,即輾轉相谏、輾轉相教、輾轉忏悔,規範住衆的個人行爲;依各種羯磨法,民主管理大衆僧的共同事務。止作二持,精嚴守持。若有毀犯,如法興忏。半月半月說戒、一年一度安居、安居結束自恣。阖寺大衆生活在富有佛教傳統的僧團之中。此外,結合當今時代特色及本寺屬十方叢林道場的特點,如法訂立僧製——《大衆共住公約》,以保證阖寺大衆和合共住,…

《五臺山普壽寺學修模式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再迎和諧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