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普寿寺学修模式介绍
以戒为师,构建学、修、慈善一体化的僧伽教育体系
如瑞法师
僧伽教育维系佛法的命运。面对新时代对僧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内外智者纷纷作出敏锐而积极的响应。首先,本文赞同 “学修一体化”的僧伽教育总体理念。其次,根据三藏教典对戒定慧三学修学次第的阐述,强调僧伽教育应以戒律为基石。随后,介绍了二十年来从事尼众僧伽教育、构建“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模式的具体实践。最后,立足僧伽教育的现实,简略汇报了自己对“有教无类”、“企业参与”等问题的不成熟见解。以此抛砖引玉,为当前僧伽教育的探索提供一个不成熟的思路与个案。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教从遥远的印度迂回曲折传到了东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佛教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及主客观环境的猛力挑战,教内外诸多大德智士对佛教的使命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尤其是僧伽教育的模式体系、目标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方案,笔者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借此拙文,将自己二十年来在尼众教育事业方面的体会和心得向诸位作一汇报,以期得到拨正和指教。
一、僧伽教育的模式选择—— 学修一体
无论学佛者还是佛学者,大都认同赵朴初老会长在92年“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即“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僧教育基本理念。
基于对此理念的赞同及遵循,立足于当前尼僧教育的实情,笔者窃思:若欲切实贯彻“学修一体化”,需要重审现行僧教育模式的利弊。针对新一代僧众的特点,结合时代对僧教育的要求,必须慎重抉择教育模式。
二十年中,不断地深入体悟佛陀出世慈悲利生的旨趣,认真领会祖师们对僧教育的真知灼见,缅怀前辈承办僧教育的不朽贡献,思考专家学者对僧教育的精辟评点,试探性地规划了五台山普寿寺尼僧教育的总体框架:即“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模式。此中的“三”是指三个机构:五台山普寿寺——修行道场;榆次大乘寺——教育场所;菩提爱心协会——慈善机构。其中的“一”是指菩提爱心协会承办的旨在济助孤寡老人弱势群体的一项慈善事业——清泰赡养园。
为了实现“学修一体化”,我们努力将普寿寺建成“学院式的丛林”;使大乘寺形成“丛林式的学院”;将菩提爱心协会发展成沟通道俗四众佛弟子的广阔平台;将清泰赡养园建造成慈善事业的老人静养场所。
二、僧伽教育的基石—— 以戒为师
1、佛陀遗训,佛子铭记
世尊临涅槃时,垂诲付嘱弟子:“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此乃佛陀金口所宣“以戒为师”之圣训。
在《楞严经》(卷六)中,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毘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大智度论》(卷十三)云:“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虚云大师对“戒为三学之基”作如是诠释:“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虚云老和尚年谱》第142页)
关于戒律在佛法三无漏学修持中的关键定位,大小乘三藏教典及祖师教诫中随处可见。作为真佛子,当思之,再思之!
2、僧团和合,戒为保障
认真研究律藏,不难发现,围绕个人解脱、利济世人、正法久住为核心的僧团管理教育体系,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的,总的可归纳为自行、众行两方面。
约自行来说,佛为僧尼制定的别解脱戒,保护行人,如同在生死险路上警告禁止通行的红灯,依准而行,可令个人远离缘非,身口皎洁无瑕秽,成就清净的戒德,最终获得解脱,乃至成就无上菩提道果。
就众行而言,就是维护僧团和合的一系列羯磨法,就犹如菩提路上的准许通行的绿灯,遵循无违,可实现六和敬,使僧团成为世间的一盏明灯,令正法久住,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自行与众行,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个人的自行清净是成就众行的保证;只有众行如法,才能为成就自行提供安定的修学环境。因此,以戒为根基的自行、众行,是僧团和合的关键。而僧团是否和合关系到正法的兴衰。故《四分律》的律序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这就是原始的僧教育体系,有文章立足于戒律探究原始僧团的教育(济群法师撰《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特别引起了笔者的共鸣。文章首先设问:“在佛教教育的问题上,难道还有人比佛陀更权威,比历代祖师大德更权威吗?”
接着从七个方面进行论证:“(1)依于戒律构建僧教育次第。(2)依凭受戒取得受教育之座席。(3)五年专精戒律塑造高尚僧格。(4)半月半月布萨清除三业过恶。(5)在云游中访师参道弘法度生。(6)在安居中定期潜修形心摄静。(7)行四依头陀去除无始贪习。”
正是这样的僧教育制度,成就了一批批大成就者。追忆古德的修行历程,可知原始的僧团教育制度是令佛弟子趋向解脱的成功之路。探究当今僧伽教育体制的过程中,在对待传统与开拓的关系上,当慎之,再慎之!
3、佛法寿命,毗尼维系
《善见律》(卷一)中说:“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因此,无论构建怎样的教育体系,不管对僧伽教育机制作何种改革,僧教育的基石应当是戒律教育。而此戒律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理论上的研究,而在于实际中的行持。正如前引文章中所讲:“戒律教育虽以相应的律学知识为基础,但主要是通过如法的实践来完成。由律仪生活养成高尚僧格,由律仪生活为人天树立德行典范。”这一点,在当今形势下,尤其需要强调。
论证当今时代强化戒律教育的特殊意义,这里以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在2007年底的一次会议讲话中发表的观点作为论据。讲话的题目是:《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其中阐述了六条理由,这里摘录两条,窥见一斑:
“基于佛教的根本追求,应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佛教认为,戒为正法久住之根本,戒为佛法慧命之所依。“戒住则僧住,僧住则法住”。佛教若无戒律维系,则佛法失坠,僧团失和。而戒定慧三学中,戒学居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趣入解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自净其意”的真谛,首先是从“戒”开始的。
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应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佛教历经辉煌,也数遭“法难”,几度衰败。曾几何时,丛林毁于一旦,佛子颠沛流离,经像横遭毁掠,四众无所归依。鉴往知来,社会为何从兴佛而灭佛,寺院为何从兴盛而荒废?固然有其外部因素,但所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道风不正,戒律废弛,其内部根源正出于佛教自身的腐化与纷争。前车之鉴,不可不鉴;历史遗训,不可不察!
此等警策,内典著述中了了分明。但出自国家官员之口,实应令道众汗颜愧疚。作为佛子,当摸头自省;作为僧教育者,当斟酌筹谋。
三、学、修、慈善一体化的初步尝试
关于当今僧伽教育的走向,诚然需要理论上的探讨和论议,但也需要实践中的摸索和尝试。依于诸大德的鼓励及政府的支持,凭借正信企业家的合作及十方善士的护持,普寿寺十方尼众遵行佛陀的教诲——以戒为师,不断地探讨、实践“学修慈善一体化”的僧伽教育模式。
1、普寿寺——修行道场——学院式丛林
普寿寺坐落于五台山台怀镇北部, 1991年开始复建。复建初始,便着手于僧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逐步确定了此道场的修学纲领、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等。
修学纲领: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即三宗齐下,解行相资,导归极乐。
培养目标:纯以出世法,对学尼进行信、解、行、证的教育。培养具足道众威仪幢相、讲求真学实修的专修人才。
教育内容及形式:根据律制,分设居士、沙弥尼、式叉尼、比丘尼四类课程。对发心出家的居士的教育,重点是考察其发心,锻炼其身心。对沙弥尼的教育,核心是坚固道心、培养道众威仪,适应僧团生活。式叉尼是受具足戒前的考验阶段,也是佛为尼众而制的特别教法。对式叉尼的教育,关键则在于为受具戒作各方面的准备:包括检验身心、学修六法及比丘尼行法、得戒教育等等。
对比丘尼,依律制,六年专精戒律,为修学定慧、弘法利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六年学戒之后,可随个人的意愿,或到他方弘扬戒法;或报考律研部继续深入研讨戒律;或 报考华研部研修华严教法;或申报念佛堂专修净土法门;或报考大乘寺大学班,巩固提高世学素养;或申报知事,服务常住;或申报清泰赡养园,帮助老人们成就净业。
僧团生活:恪守佛制僧团管理制度。依摄僧三大要,即辗转相谏、辗转相教、辗转忏悔,规范住众的个人行为;依各种羯磨法,民主管理大众僧的共同事务。止作二持,精严守持。若有毁犯,如法兴忏。半月半月说戒、一年一度安居、安居结束自恣。阖寺大众生活在富有佛教传统的僧团之中。此外,结合当今时代特色及本寺属十方丛林道场的特点,如法订立僧制——《大众共住公约》,以保证阖寺大众和合共住,…
《五台山普寿寺学修模式介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