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法修学。
鉴于以上学修内容及僧团管理方式,在“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中,被定位为“修行道场”,即以研习华严,学戒持戒,实修净土为主要学修内容的学院式丛林。
1、大乘寺——教育场所——丛林式学院
大乘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2005年,榆次区政府将大乘寺交由普寿寺恢复建设、管理使用。随后,普寿寺将其与太原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尼僧大学教育部迁至这里,继续健全丛林学院化的体制。
着眼于僧伽教育的长远利益,“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对大乘寺的学修方向、培养目标、教育形式及内容都进行了总体规划。
学修方向:发心读完大觉书,立愿行尽佛子事。学有所成,自利利他。修有所证,度己度人。
培养目标:在完成六年学戒的前提下,提高尼僧综合素质。通过世、出世法相结合的教育,培养合格的弘化人才。
教育形式:参考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设置与佛法教育相适应的科系。教内外法师、教授集中授课,寺院配置监学辅导讨论等。
教育内容:包括佛法教育和世法教育两部分。佛法方面,结合上述修行道场的学修内容,设置律学系、净土系、佛教理论系;世法方面,为辅助佛法教育,设立汉语学系、教育学系、历史学系等。学制三年。
三年学业完成之后,或继续在大乘寺本科、研究生等深造;也可随个人的意愿,或弘化四方,或静修,或到清泰园服务培福等。
僧团生活:除按照大学部规章进行学习、考试之外,学僧的日常行持、生活规范与普寿寺完全相同。
在“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的远期规划体系中,大乘寺被定位为“教育场所”,即在六年学戒的基础上,立足于佛法教育,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丛林式学院。
2、菩提爱心协会——慈善机构——道俗四众佛子的沟通平台
菩提爱心协会是由出家众发起,在热心慈善事业的在家众推动下,于2005年在榆次区民政局登记注册的社团法人。该协会章程对协会的性质、宗旨、任务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协会性质:集佛教、文化、社会慈善事业为一体,由出家僧众指导、社会人士参与并护持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
协会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爱国爱教,慈悲利人,体现、发挥佛教特有的安定人心、造福社会的功用。
协会主要任务:(1)对在家二众进行次第的佛法教育。(2)建设以赡养孤寡老人为主的“清泰赡养园”。(3)加强与各公益机构及宗教团体之间的联系,就佛法教育及佛教慈善事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基于协会的性质,在“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中,将菩提爱心协会定位为慈善机构。通过爱心协会的运作,搭建起沟通道俗四众佛弟子的广阔平台,进而将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情怀普及世间。
3、清泰赡养园——慈善事业——老人静养场所。
“清泰赡养园”是菩提爱心协会承办的第一宗佛教慈善事业。顺于政府的政策指导,首先明确清泰赡养园的宗旨、目标及文化理念等。
办园宗旨:报四重之恩,济弱势之苦,替儿女尽孝,为政府分忧。
办园目标:使园区住众生活在娑婆世界的“极乐净土”之中,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病有所医”、“终有所安”。
文化理念:体现佛陀的慈悲本怀,贯穿和谐思想,发扬中华族的尊老济弱的传统美德。
根据“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的总体规划,清泰园被定位为“慈善事业”,而此事业不仅是佛弟子报四重恩的具体实践,更是考核佛弟子修行功夫的试验田。即面对老病死的现实,佛学院的大学僧、念佛堂的实修者,其出离心、菩提心、正知见都要在这块试验田里经受实地考验。
四、僧伽教育实践中有关问题思考
必须承认,“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的实践过程,既是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也是考验佛弟子真诚发心及修行道力的过程。笔者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灵感,也引发出一些思考。
第一、僧伽教育,有教无类
在认识僧伽素质普遍较低的同时,思维了先贤祖师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众生平等,法无高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应设置多元化的教育体制。药,对症则灵;法,对机即妙。佛法普被三机,应随机施教。
第二,企业参与,客观需要
在僧伽教育中,寺院与企业的合作,应视为是推动僧伽教育发展的增上缘。随着企业在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日益显著,在古典经济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即“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公平的市场价格销售给消费者”)中,逐渐注入了“社会教育、公共健康、就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此等责任并非完全来自国民社会的强加,更重要的是出自现代企业的自觉自愿。
香港旭日集团长期以来护持寺院建设,支持包括“普寿寺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在内的佛教教育,业绩昭然。审视企业在教育中的贡献,尤其是参与佛教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足以证明:具有正知见的企业领袖不遗余力地积极参与各类教育事业,即是在履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
结语
僧伽教育、僧才培养、僧格提升关乎佛教未来发展的命运,关乎佛教自身形象的塑造,关乎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为此,佛教理论界提出佛教应实现“五化:即将大乘佛教的悲智精神实践化;将学、修、行一体化;将僧伽教育体制化;将山林佛教与城市佛教功能化;将传统佛教现代化。普寿寺“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模式的理念与实践与此“五化”精神不谋而合。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立足于现在,僧伽教育只有保持本有的特质,结合时代特色,才能真正发挥佛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才能续佛慧命,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葆有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感恩政府、感恩时代,给予佛教开明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固然,当今的僧伽教育中确实存在着种种缺失和遗憾,但我们应当乐观地认知,这是前进中的必然。在佛教的春天,我们的上空有一片佛法的蓝天。让我们充满信心,借助众缘,完善僧伽教育,培养合格僧才,以特殊的身份为世界和谐、人民安乐作出特殊的贡献。
《五台山普寿寺学修模式介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