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臺山普壽寺學修模式介紹▪P2

  ..續本文上一頁如法修學。

   鑒于以上學修內容及僧團管理方式,在“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中,被定位爲“修行道場”,即以研習華嚴,學戒持戒,實修淨土爲主要學修內容的學院式叢林。

   1、大乘寺——教育場所——叢林式學院

   大乘寺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 2005年,榆次區政府將大乘寺交由普壽寺恢複建設、管理使用。隨後,普壽寺將其與太原師範學院聯合舉辦的尼僧大學教育部遷至這裏,繼續健全叢林學院化的體製。

   著眼于僧伽教育的長遠利益,“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對大乘寺的學修方向、培養目標、教育形式及內容都進行了總體規劃。

   學修方向:發心讀完大覺書,立願行盡佛子事。學有所成,自利利他。修有所證,度己度人。

   培養目標:在完成六年學戒的前提下,提高尼僧綜合素質。通過世、出世法相結合的教育,培養合格的弘化人才。

   教育形式:參考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設置與佛法教育相適應的科系。教內外法師、教授集中授課,寺院配置監學輔導討論等。

   教育內容:包括佛法教育和世法教育兩部分。佛法方面,結合上述修行道場的學修內容,設置律學系、淨土系、佛教理論系;世法方面,爲輔助佛法教育,設立漢語學系、教育學系、曆史學系等。學製叁年。

   叁年學業完成之後,或繼續在大乘寺本科、研究生等深造;也可隨個人的意願,或弘化四方,或靜修,或到清泰園服務培福等。

   僧團生活:除按照大學部規章進行學習、考試之外,學僧的日常行持、生活規範與普壽寺完全相同。

   在“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的遠期規劃體系中,大乘寺被定位爲“教育場所”,即在六年學戒的基礎上,立足于佛法教育,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叢林式學院。

   2、菩提愛心協會——慈善機構——道俗四衆佛子的溝通平臺

   菩提愛心協會是由出家衆發起,在熱心慈善事業的在家衆推動下,于2005年在榆次區民政局登記注冊的社團法人。該協會章程對協會的性質、宗旨、任務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協會性質:集佛教、文化、社會慈善事業爲一體,由出家僧衆指導、社會人士參與並護持的非營利性公益社會團體。

   協會宗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守社會道德風尚,本著“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愛國愛教,慈悲利人,體現、發揮佛教特有的安定人心、造福社會的功用。

   協會主要任務:(1)對在家二衆進行次第的佛法教育。(2)建設以贍養孤寡老人爲主的“清泰贍養園”。(3)加強與各公益機構及宗教團體之間的聯系,就佛法教育及佛教慈善事業進行交流與合作。

   基于協會的性質,在“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中,將菩提愛心協會定位爲慈善機構。通過愛心協會的運作,搭建起溝通道俗四衆佛弟子的廣闊平臺,進而將大乘佛教慈悲濟世的情懷普及世間。

   3、清泰贍養園——慈善事業——老人靜養場所。

   “清泰贍養園”是菩提愛心協會承辦的第一宗佛教慈善事業。順于政府的政策指導,首先明確清泰贍養園的宗旨、目標及文化理念等。

   辦園宗旨:報四重之恩,濟弱勢之苦,替兒女盡孝,爲政府分憂。

   辦園目標:使園區住衆生活在娑婆世界的“極樂淨土”之中,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爲”、“病有所醫”、“終有所安”。

   文化理念:體現佛陀的慈悲本懷,貫穿和諧思想,發揚中華族的尊老濟弱的傳統美德。

   根據“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的總體規劃,清泰園被定位爲“慈善事業”,而此事業不僅是佛弟子報四重恩的具體實踐,更是考核佛弟子修行功夫的試驗田。即面對老病死的現實,佛學院的大學僧、念佛堂的實修者,其出離心、菩提心、正知見都要在這塊試驗田裏經受實地考驗。

   四、僧伽教育實踐中有關問題思考

   必須承認,“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的實踐過程,既是克服種種困難的過程,也是考驗佛弟子真誠發心及修行道力的過程。筆者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很多靈感,也引發出一些思考。

   第一、僧伽教育,有教無類

   在認識僧伽素質普遍較低的同時,思維了先賢祖師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衆生平等,法無高下。針對不同層次的受教育者,應設置多元化的教育體製。藥,對症則靈;法,對機即妙。佛法普被叁機,應隨機施教。

   第二,企業參與,客觀需要

   在僧伽教育中,寺院與企業的合作,應視爲是推動僧伽教育發展的增上緣。隨著企業在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地位的日益顯著,在古典經濟模式下“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即“高效率地使用資源以生産社會需要的産品和服務,並以公平的市場價格銷售給消費者”)中,逐漸注入了“社會教育、公共健康、就業福利、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此等責任並非完全來自國民社會的強加,更重要的是出自現代企業的自覺自願。

   香港旭日集團長期以來護持寺院建設,支持包括“普壽寺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在內的佛教教育,業績昭然。審視企業在教育中的貢獻,尤其是參與佛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成功經驗,足以證明:具有正知見的企業領袖不遺余力地積極參與各類教育事業,即是在履行對社會的崇高責任。

   結語

   僧伽教育、僧才培養、僧格提升關乎佛教未來發展的命運,關乎佛教自身形象的塑造,關乎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爲此,佛教理論界提出佛教應實現“五化:即將大乘佛教的悲智精神實踐化;將學、修、行一體化;將僧伽教育體製化;將山林佛教與城市佛教功能化;將傳統佛教現代化。普壽寺“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模式的理念與實踐與此“五化”精神不謀而合。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立足于現在,僧伽教育只有保持本有的特質,結合時代特色,才能真正發揮佛教在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中的積極作用,才能續佛慧命,應對各種危機與挑戰,葆有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我們感恩政府、感恩時代,給予佛教開明的政策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固然,當今的僧伽教育中確實存在著種種缺失和遺憾,但我們應當樂觀地認知,這是前進中的必然。在佛教的春天,我們的上空有一片佛法的藍天。讓我們充滿信心,借助衆緣,完善僧伽教育,培養合格僧才,以特殊的身份爲世界和諧、人民安樂作出特殊的貢獻。

  

《五臺山普壽寺學修模式介紹》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再迎和諧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