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因果通于叁世,不局于一生。今生所受的果,是前生造的因,而今生所造的因,有的卻待來生去受報。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作善因,招善果,作惡因,得惡果,是無可致疑的。又過去所造之因,固然已經決定本身之禍福,這叫做夙業。而現在造因之權,操之在我。則亦正可趁此良機,廣造善因,轉移既定之夙業果報。”常權以學佛之人,其最大之仇敵,不是天魔外道,而是五欲心魔。作“五欲偈”以自勉,偈雲:“道心何以道,五欲生障礙。刀頭舐蜜兒,割舌受其害。五欲蒙其心,以道日以遠。賓士臨懸崖,勒馬不可緩。”所爲詩,蒼涼高雅,發人深省。其“過溪南外祖母故宅七律”雲:“育母撫雛兩代恩,卅年身世對寒村。故園新主驚來客,老屋舊鄰話斷魂。紅樹當窗思白發,青山歸骨冷黃昏。秋風不盡孤兒淚,爲報劬勞禮世尊。”至情之作也。年叁十叁,往生淨土。逝世前夕,諸道友環榻助念佛號。乃曰:“明日上午八時,佛來接引,我當往生極樂世界。”翌晨八時許,複對衆曰:“佛來了,我去矣!”遂念佛而逝。時一九四九年叁月十五日。
王東園
王東園,浙江鄞東寶幢人。幼時,家頗清寒。入私塾讀書,未半年,即辍學就商,進印書坊當學徒。天資聰穎,發憤苦學。在年輕時,即爲教師,具辯才。創辦四明日報、鄞東公醫院,及鄉村學校等有利社會事業。曆任浙江省議員、上海天廚味精廠經理。國産天廚味精,乃東園首創,不但受素食者歡迎,且爲國家挽回漏危。東園好典籍,薪水所得,悉以購書,所藏不下數萬冊。在天津時,遇陳正有,得其啓發,歸心佛門。從此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五十歲後,精究內典。刻經贈送,廣結法緣。于上海寓所,設立佛堂,終日念佛不懈。六十叁歲辭職,息影家園,念佛更精進。救濟貧寒,施糧助學,十余年如一日,邑人稱善。一九五○年夏曆叁月初四日,自覺舉體違和,遂臥床不起。家人懸西方叁聖像于床側,東園手掐數珠,口念佛號,亦不感痛苦。初六日起,作長睡二次,每次達數十小時。醒後,家人問所見,則雲:“身在西方。”十四日晨四時,口中吐氣發清香。夜深,室中忽光明如白晝,家屬中有見大士現身者。午刻,乃安祥念佛而逝。病中,太白長庚樓源清法師,及鄰庵比丘尼等,齊來助念。十一日內,佛聲不斷。家屬皆信仰佛法,亦隨衆助念。東園奉佛二十余年,長齋不殺,普賢行願品、金剛經都能默誦。禮拜虔誠,盥漱嚴淨,從不以汙手接觸經像。世壽七十七。
王心湛
王心湛,原名心叁,自號真如居士,浙江山陰人。幼時聰明過人。成年後,慨清政不綱,加入同盟會,參與革命。鸠合同志,創辦日報,啓發民智。與南通張季直,合資同辦鹽墾。在蘇北如阜開荒數十萬畝。創設火柴廠及羊毛製氈廠于天津。凡能振興實業,換回國權之舉,無不盡力以赴。家本富饒,斥施無吝,以是逐漸耗竭。民國成立,參與革命者,多居高位,享厚俸。心湛則退居上海,口不言祿。與其弟大同,布衣蔬食,一家和睦,平淡度日。生平師友,皆一時碩彥。白衣有章太炎、歐陽竟無、馬一浮等,方外則有谛閑、太虛諸師,與弘一等法師更有師生之誼。最後則禮事印公,皈依叁寶。晚年在上海壽聖精舍,啓建彌陀法會。每月朔望,集衆念佛。逢星期日,則宣講佛經,感化彌廣。民國己醜春,忽患痰喘失音,經中西醫療治無效。身體雖弱,神明不衰。常對家人說:“不久將歸。”至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夜,又說:“我明天行矣!爾等切勿哭泣,當齊聲念佛送我。”翌晨五時叁十分,安祥而逝。世壽六十有九。著述頗富,惜未印行。
孫季魯
孫季魯,天津人。宿根深厚,笃信佛法。持齋念佛,勇猛精進,二十余年如一日。參加天津佛教居士林,曾請太虛、慈舟、圓瑛諸師于林中講經,己則率眷屬恭聽,自始至終,從不間斷。一九五○年,六十八歲。雖在病中,而護法之心不懈。及病危,念佛更切。林友多人及其眷屬,分班助念,佛聲浩浩。五月十叁日下午九時,安祥西歸,助念者鹹聞異香。
于符衡
于符衡,天津北站小于莊人。性笃厚,聰敏過人。中學卒業後,在北甯路局任科員職。二十余年,奉公勤謹,從無過失。一九五○年夏,因病辭職休養。得喜空法師開示,皈依佛教,信願堅固。每日除禮誦彌陀、觀音聖號外,亦讀誦大乘經典。特重淨土法門,于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等尤爲崇信。十月間,病稍重,持誦聖號益勤。並遵“饬終津梁”所示,囑咐家人准備後事。農曆十一月初叁日,自知時至,命家人助念,不許哭泣。夜九時,自行沐浴更衣,口中念佛。至一時半,自西側臥,安祥而逝。終年四十四歲。
丁桂樵
丁桂樵,名傳紳,湖南長沙人。清光緒間,生于四川成都。幼時穎悟過人,讀書過目不忘。所作詩文,澹雅古樸,直追魏晉。早年研求老莊之學,後以爲玄談,不足濟世,因棄而習醫,去日本留學。四年,大學畢業歸來,從事教育事業。時桂樵正值年輕。民國成立後,奔走南北,投身政界,廉潔從公,爲人所稱述。叁十歲後,放棄政治生活,居上海,謝絕交遊,茹素歸佛,專心內典。所親近者,皆當代善知識。研討教義,辨析真實,深究因明、唯識,貫通顯密觀行,融治瑜伽、中觀,泯大小空有顯密之诤,而歸心淨土。信願深切,躬踐力行,數十年來,念佛從未間斷。晚年無意于般若文字,不事述作。但發無上心,行菩薩道。提倡素食護生,發起刊印續藏,凡屬弘法利生之事,無不盡力爲之。一九五叁年農曆二月十叁日亥時入滅,世壽六十有七。入滅之日,猶爲家人說法。戌時起,整衣服,淨手。臨終前十分鍾,顔容不改,舉動如常。並對友人陳毓秀醫師說:“念佛之心,了無栆礙。”神志清朗,稱念聖號,安祥而逝,如入叁昧。
陳依仁
陳依仁,蘇州香山人。業醫,一生樂善爲懷。深明教理,歸心淨土,至誠持名。曾皈依谛閑大師,賜法名聖緣。于蘇州後石子街,創設佛教淨行社,領衆行道。弘揚大乘淨土諸經,辯才無礙,爲衆所推。曾就香山故裏,宣講阿彌陀經,勸化鄉人。說法微妙,引人入勝。當地書場,平時營業頗盛,至是,門前冷落,座客日稀,蓋鹹趨依仁講席,恭聆法要矣!爲法之誠,感人之深,在當時居士中,實屬不可多見者。一九五七年農曆七月既望,逝世。逝世前,雖無重大疾苦,因年齡衰邁,精力不濟,卒臥床不起。又複昏沈,迷失正念。當時同道鹹集,罔知所措。穹窿寺清禅老和尚聞訊趕到,睹此情況,令衆退出閉門,就依仁耳畔敲動手磬,先誦阿彌陀經,繼則稱念聖號。曆叁小時許,依仁始漸清醒,微張雙目。老和尚更爲開示一番後,依仁隨即坐起,合掌禮謝,含笑而逝。世壽七十有五。
呂慧喬
呂慧喬,世居蘇州喬司空巷,代人畫像爲業。中年時,妻與子相繼去世,痛念無常。承友人勸告,開始信仰佛法。不久皈依拈華庵慶豐和尚暨印公。此後在己寓所,邀集同道,創設淨宗助念團,成就修持人最後一著。所訂助念規章,十分嚴格。助念團經費,由慧喬一人負擔。每月朔望或佛菩薩聖誕,集衆念佛打七。一生修持,精進不懈。嗣與池蓮邦、潘延齡,合辦保安念佛堂,常年念佛打七。終以經費困難停辦。後慧喬移住香港庵,年老體弱。一九五七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晚,合掌念佛,安祥往生,世壽七十。晚年雖一貧如洗,從不向人求助。處境困難,精進不退,一心求生西方。高風亮節,使頑廉懦立。臨終,得同道朱慧銳助念,照料一切。報施不爽,豈偶然哉?
郭鳳藻
郭鳳藻,字蘊岑,甘肅渭源縣人,住縣城內北街。能文章,尤工書畫,人爭求之。晚年潛修佛乘,專心淨土,持五戒,行十善。並勸其妻柴氏及媳吳氏,皈依佛門,實行佛化家庭。與淨友周佛性、張瑞亭,同心弘法,創設居士林。在北關廢池大廟堡,建法源寺,成立佛教支會。善信歸心,念佛者達叁四百人。一九五八年農曆十一月十叁日,示微疾。十四日,由家人扶至院中曝日。午後,就床而臥,請道友與其眷屬,鹹爲助念,鳳藻亦隨衆默念。夜中睡醒,即隨衆念佛。至十五日晚七時,起坐,注視佛像,神志湛然,一無苦惱,微笑而逝。
陸根林
陸根林,常州人,中年就業天津某菜館,庖廚操作,殺生無數。一九叁一年後,來蘇居住。時印光大師居蘇州報國寺,根林就寺求皈依。時向師請求皈依者頗多,師無不慈悲攝受,獨對根林則拒絕之。根林乃痛苦哀求,師答以:“你滿身血光,因此不受。須先素食叁年,方允皈依。”根林即依教奉行。叁年後,複往報國寺,蒙師錄爲弟子。從此精進念佛。並在西貫橋善信庵創立蓮社,每月初二、十六領衆念佛。複請明開等諸師至社,宣揚聖典,勸人精進修持,務期臨終往生。一九六六年,雖患氣喘,仍持誦如故。臨終時,端坐床上,持念大悲咒,正念分明,毫無痛苦,泊然而逝。
唐榮康
唐榮康,江蘇無錫人,家住蘇州景德路,銀匠出身。中年信仰佛法。皈依印公,法名通樂。榮康除修持淨土法門外,恒喜研究教典。經常持誦楞嚴、金剛諸大乘經。與葉通和等在西麒麟巷染香庵內,創設淨土法會,定名爲圓覺蓮社,每月定期念佛。社中一切開支費用,均由榮康及同道叁數人負擔。其他道場,如當地華嚴寺、師子山法音寺,以及妙香蓮院、佛學淨行社等,皆熱心贊助。性剛直,沈默寡言。爲人辦事,不辭勞苦。于一九六九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身無病苦,安祥往生。世壽六十有九。在往生前一日,對其妻說:“我要往生。”翌日,果如其言。
吳榮慶
吳榮慶,乃蘇州北寺塔前優婆夷吳德溫之胞兄。幼時讀書八年,不甚識字。性忠厚。二十八歲喪偶,有子女各一,不複娶。年將五十,失業家居,乃茹素。先是皈依印光大師,後在虛雲和尚座下受五戒,歸心淨土。專誠念佛,暇則誦經。朝暮課誦,寒暑無間。每日禮佛二百拜,二十年如一日。迨母生西,…
《近代往生隨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