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P5

  ..續本文上一頁父親命他在嘉興(浙江)賣紙,由于生氣鮑宗肇降價賣出,因此處罰他跪在地上。經過一段時間才讓他起來,此時鮑宗肇已默默地背誦完《楞嚴經》了。

  曾經跟隨紫柏、散木等諸位老師一起學習佛法,到了晚年至誠歸依蓮池大師,一心一意修行淨業。並且致力研究《方山合論》、永明大師的《宗鏡錄》等諸書,因而信解通達智慧明利,鮑宗肇自號爲“大鼓居士”,著有一書名爲《天樂鳴空》。臨命終時,囑咐其子設齋,邀請法侶王季常等人及出家衆數人前來,大家同聲誦念西方阿彌陀佛聖號。到了午後太陽西下時,忽然合掌感謝大衆說:“與諸君永別了!”于是坐化往生。(天樂鳴空集)

  明 莊嚴

  莊嚴。字平叔,松江華亭(今江蘇松江縣)人。深入通達佛法大要,並引導諸同事們學佛。除了自己衣履穿著所需之外,有多余的錢財就將它們布施給他人。家中有一子一婿,平日看他總是淡泊安適的樣子。莊嚴空閑的時候喜歡作詩及小詞,所作的詩詞都是清雅幽遠而有韻味。曾經作一曲(滿庭芳)雲:

  “六十余年,如片時春夢,醒來之時黃梁才剛熟而已!世間的浮華幻影,有甚麼好風光?冷眼輕輕地看破,急忙翻身踏斷情愛的糾纏束縛。兒孫的戲任他搬來演去,又何必要看到終場。到頭來終究歸于青山黃土,孤墳上只得茅草幾把!殘存不久的塵世俗務,根本不必再作什麼計劃商量。但隨緣消遣,洗缽焚香,先把心思歸于極樂,任意逍遙,享受于七寶行樹的清涼。實在是令人感慨啊!當我從極樂淨土回頭望著娑婆之時,衆生的業海正茫茫無際呢!”

  明熹宗天啓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往生于朋友胡子灏的庭園內。昆山王弱生曾收錄莊嚴所作的詩詞,認爲他數年間所見過的學道人之中,以莊嚴的詩詞最爲第一。(王弱生河渚集)

  明 黃承惠

  黃承惠。字元孚,杭州錢塘人。爲人正直不阿、有操守氣節,不與世俗合流,不會農産耕作之事。事奉大母(父親的正室妻子)及自己的母親,極爲孝順。平日樂善好施,鄰居如果有人寒冷而無衣服穿,便脫下自己的衣服爲他穿上;若是有沒飯吃的人,便將自己口袋裏的錢全部給他。妻子的弟弟聞啓初,對黃承惠清苦的生活感到很訝異,便引導他前往雲棲宏公居住的地方,以弟子禮拜見,宏公爲他取法名爲淨明。黃承惠後來得吐血病,曆經叁年,不但沒有痊愈,反而更加嚴重。聞啓初教他念佛,但黃承惠正陷于疾病的痛苦之中,而昏迷不醒。因此聞啓初高聲對他說:“等你雙眼一閉命終之時,現今那個知道痛苦的,究竟落在何處呢?”黃承惠驚懼害怕地說:“那要怎麼辦?”聞啓初說:“沒有比念佛更好的。”黃承惠又說:“你教我念自性彌陀呢?抑是極樂彌陀呢?”聞啓初說:“你認爲有什麼分別嗎?”黃承惠由此突然有所省悟。

  于是請慧文法師前來,設立佛像,並爲他講說淨土因緣。黃承惠心中非常歡喜,于是請法師爲他剃發,授沙彌戒。後來,將家屬摒除在外,自己唱念佛號,且默默地轉誦《妙法蓮華經》七日,家人都聞到蓮華的香味。黃承惠突然微笑說偈曰:

  “一物不將來,一物不將去。高山頂上一輪秋,此是本來真實意。”

  于是命令家人設齋供佛,然後請僧人唱念佛號。當讀誦《雲棲發願文》,到文中的“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垂手提攜。”突然很歡喜地起坐,仔細地觀看佛像,然後往生。(憨山夢遊集)

  明 聞啓初

  聞啓初。字子與,法名大晟。與黃承惠是同鄉裏的人,從小就時常生病,後來立志要出離生死的輪回。于是前往雲棲山學習念佛法門。當蓮池大師圓寂時,憨山清公前來吊祭,聞啓初對清公作禮禀白說:“願剃發出家爲師父的弟子。”清公說:“佛性是不受四大的限製,毛發哪裏能成爲修行的執礙呢?更何況你雙親還在,所以尚不可以出家。”聞啓初聽完之後才不再要求剃度出家。

  不久之後疾病發作,自己說:“我應當直往西方啊!疾病對我來說是無關緊要的。”等到病重之時,神志不清,不能自己提起正念,心中起大恐懼,于是急忙命家人請僧人來唱念佛號。如此過了一天,神志依然昏亂,聞啓初再次驚覺說:“各人生死不同,不是他人所能救拔的。”于是站起來盥沐穿衣,對著佛像焚香、燃臂供佛,並且至誠懇切哀苦忏悔,徹夜禮忏毫無懈怠。忏悔後回到座位時,神志轉爲安定,淨土終于現前。于是剃發披上袈裟,向大衆辭別而往生,憨山清公聽到這件事,因而贊歎地說:“勇哉!聞生,可說是志氣剛烈的大丈夫啊!”(憨山夢遊集)

  明 沈鹹、沈宏

  沈鹹。字稚鹹,吳江(江蘇)人。年少時聰穎傑出,二十歲考取秀才。生性極爲孝順,後來父母相繼辭世,沈鹹因悲傷至極而形銷骨立。有一天,偶然間看到《阿彌陀經》、《楞嚴經》等諸大乘經典,心中有所領悟。沈鹹參訪拜谒雲棲大師回來後,就斷除葷腥血肉之食,並退隱居住縣城的水西庵,專修淨土法門,每日誦念佛號五萬聲,不論寒暑不曾中斷。沈鹹後來又恭敬書寫《楞嚴經》,以此功德用來拔度其母親。

  沈鹹曾經與僧淵鑒,組成淨土會,縣城中的人大多遵從而受化度。有一天,忽然告訴他的媳婦說:“我世俗的塵緣已盡,承蒙西方淨土阿彌陀佛來接引,我要隨佛往生去了!”不久之後,面向西方端坐而往生。時爲明神宗萬曆叁十九年(西元一六一一年)。其兒子沈宏,也修行淨業,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章夢易撰沈居士傳)

  明 朱鹭

  朱鹭。字白民,是吳江縣的秀才。少年時即有特別的才智。雙親逝世後,朱鹭放棄秀才而學習長生術。後來參訪雲棲宏公,恭敬請求佛法之要,宏公圓寂後,朱鹭因此前往禮拜其舍利塔,而作偈頌曰:

  “我以前初次拜谒蓮池大師,曾向他詢問參禅、念佛,是否可融通並行?大師隨口答說:“參禅、念佛如果是兩種不同之事,那又何必融通它們作什麼!”快哉!這一句妙語,令人心情通暢愉悅,我時時向人舉起此話,向諸方遍傳此理。念佛的人無盡,大師此話的意旨也是無盡。靈山一會俨然未散,蓮池大師的廣長舌也常活在世間。弟子以此短偈作供養,合掌于大師的舍利塔前。”

  後來,與王在公一起遊曆徑山,並辟建一小屋而居住,在其中閱讀《大般若經》。晚年居住在蘇州蓮華峰下,與山僧一同修行念佛叁昧,朱鹭自號“西空居士”。年八十歲作辭世偈,沐浴更衣後往生。(雲棲法彙。吳江志。憨山夢遊集)

  明 吳瞻樓

  吳瞻樓。不清楚他的名字,太倉(江蘇)人。晚年,將家事托付給兩個兒子,從此專志修行淨土法門,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吳瞻樓每日持念佛號萬聲,並誦念《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及往生咒,兼作西方觀,除此之外,不再混雜其他修行的方式。如此修行經十二年如一日。西方淨土的聖境,累次地顯現于其眼前。床前時常會湧現白色蓮華,大如石臼,連小孩子也都看見。年七十多歲時,安然坐化往生。後來,其子孫成爲學佛的世家。(現果隨錄)

  明 吳鳴珙

  吳鳴珙。字叔寶,太倉(江蘇)人。家境一向富裕,喜好布施,但對佛法卻不怎麼通達。年六十多歲時,忽然向大衆辭別然後沐浴,並延請隆福寺印初法師,前來授叁歸五戒。吳鳴珙此時突然大聲地呼叫;“出去!出去!”然後合掌而往生。一會兒,又睜開眼睛,告訴衆人說:“我才發要永絕塵世的願,勇猛稱念阿彌陀佛,蓮華世界忽然就已經現前。我自己反省平日也沒修什麼善事,竟然能獲此殊勝的果報。我把這個因緣傳語給諸位大德,你們各個都必須努力念佛啊!”說完後,要一盆水自己照面看,忽然恍然大悟說:“今生吳叔寶,前生徐和尚。”又大聲說:“快哉!”然後往生。此時異香突然散發于室內。(現果隨錄)

  明 王醇

  王醇。字先民,揚州人。曾經周遍遊曆吳、越一帶的山水。參訪一雨禅師,從之受優婆塞戒。並居住在山上,每日誦持《法華經》。後來回到揚州,居住于慈雲庵,虔誠修行淨土法門,並將居住之處題名爲“寶(蕊/木)棲”。臨命終時預知時至,結跏趺坐,請僧衆環繞其旁,誦念佛名而往生。(王先民傳)

  明 陳至善

  陳至善。字用拙,常熟(江蘇)人。孩提的時候,只要聽見祖母誦念佛號,馬上就停止啼哭。後來進入學塾,讀到《論語》文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于是入屋內問母親說:“人死後歸向何處?”母親無法回答,所以把此問題告訴父親,父親說:“你的意思如何呢?”陳至善說:“想要了知生死,一定要先聞道吧!”父親說:“此兒,他日必定悟入無生之法。”等到長大後,耳聞雲棲大師之道風,心中極爲仰慕,于是笃志修行淨土法門,救度釋放諸衆生的生命。

  當時有一位名爲寂公的人,曾經受法于雲棲大師,後來結茅屋于藤溪,陳至善爲他募集基金,建造禅院。有一天,寂公夢見陳至善穿著出家衆的黑海青披黃袈裟含笑向他告別,寂公醒來後,急忙奔走過來探視他,只看見陳至善正在誦念佛號,然後吉祥臥而往生。(常熟志)

  清 張光緯

  張光緯。字次民,江蘇無錫人。十四歲時考取秀才。明朝滅亡後,張光緯放棄科舉考試,在家教導學生。年五十多歲時,妻子與兒子全部都逝世,從此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因而一心鑽研佛教經典,自號爲“息廬居士”。張光緯奉行雲棲大師的教化,其所著作的文章,都以淨土爲依歸。每日課誦佛名數以萬計,同時也觀想佛像。每天晚上禮佛時,佛像兩旁的燈竟然開花,有的如寶珠,有的如粟,有的如璎珞,有的如鬘雲。有一天晚上,左邊的燈忽然現出蓮花,有佛跏跌其上,具有莊嚴高大的金容,叁十二種相好完全具備,經過一段時間,此景象才滅去。張光緯于是禮拜懇求,祈願能再次得見。經過叁天的晚上,左燈之上,出現佛站立之像;右燈之上,也湧現蓮華,而佛斜坐在上面,他的家人都見到此殊勝的景象。

  後來,受優婆塞戒,其中尤其以戒殺爲最重視的戒條,因此連一只蚊子一只螞蟻,都非常小心地護念。晚年持…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