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P4

  ..续本文上一页,只有合掌称念佛号而已。后来预知时至,因此礼忏九日,每次诵到忏中恳切之语,就感动得流泪哽咽。往生前几天开始绝食,每日只饮少许的水。礼忏完毕后,便坐化往生。往生后满十天才入殓,其面貌颜色有如生前。当时有五色美丽的云彩盘绕在屋顶上,山中的人都流传著他奇异的事迹。(往生集)

  明 吴大恩

  吴大恩。仁和(杭州市)人。生性仁慈喜好布施,体恤照顾孤苦贫穷的人,并且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因此乡里的人都非常称赞他。不久之后就规皈心佛法,晨夕诵经唱念佛号。有一日,辞别大众,正身端坐而往生,而其神色光明鲜丽,室内有芬芳的香气。此事发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往生集)

  明 吴继勋

  吴继勋。字用卿,江南徽州(安徽歙县)人。天性沉著坚毅,非常喜好修福行善。晚年修行净土法门,无论是持往生咒或唱念佛号,每日都有固定的功课。有一次,不小心失足堕入江河中,水中有东西支撑著他,漂流十里之后,突然跳跃起来而登上舟船,大众都认为非常神异。后来,背部长毒疮,依旧安然自如地持咒念佛。不久之后,安详正念地入寂往生。(往生集)

  明 华居士

  华居士。杭州江干人。为人敦厚纯朴毫无虚伪,不喜欢与人交游往来。中年时独处一室,不攀缘世俗之事,唯有勤勉不懈怠地念佛而已。临命终时,自知时至。自己更换衣服折叠寝具,用手整理衣冠,然后端坐,向众人辞别后往生。(往生集)

  明 顾源

  顾源。字清甫,号宝幢居士,应天府人,明世宗嘉靖年间(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的秀才。年少洒脱才华出众,工于诗书善于绘画。年纪到了四十岁,完全舍弃过去所学习的文艺,并且断绝一切酒肉。建筑一间小楼房,独自居住在其中,精进修行禅观。家人及女子,绝不与其见面。每天晚上五更(清晨四时左右)起来,敲击大木鱼,高声唱念阿弥陀佛。他的房舍旁边有一位屠夫,每天只要听到木鱼的声音,就起来杀猪。有一日,屠夫起来晚了,便嗔怒地责骂他的妻子,妻子告诉他说:“你没有听到那位修行人敲打木鱼吗?自己不知罪过,还要责骂我,这是什么道理?”屠夫突然楞住而说不出话,因而将刀折断不再屠杀了,当时屠夫因此而转业的,有很多。

  顾源与栖霞云谷禅师极为相识,共同组成西方社。有一天,憨山德清大师到栖霞寺,望见一位修行人,清闲安适如同一只高洁的孤鹤,于是接近看他,发现他的眼睛毫不转动,其自在解脱的样子就好像遗忘了这个世间一般。后来,憨山大师进入大殿之门,礼拜舍利塔,瞻仰礼拜很久,塔顶忽然显现五彩色的光明,其光芒呈红色、如同交错闪亮的珠宝。大师觉得很惊讶,而将此事告诉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说:“这是顾源居士正在作西方观。”

  没多久,顾源现出轻微的疾病,请名僧数人相对唱念佛号。一会儿,室内的人走过来说:“满屋子都闻到莲华清新的香味。”大众皆惊喜,而顾源却安然如平时,然后缓缓地告诉僧人说:“我坐在莲华中已经半个多月,见阿弥陀佛的法身遍满虚空世界,世界皆呈金色。佛微笑地看著我并接引我,又以袈裟覆盖在我身上。我决定往生西方了!”儿子们伤心涕泣地请示说:“父亲您即将往生,我们怎么办呢?”顾源笑著说:“你说我是生呢?还是死呢?你难道没有观看过日出、日没吗?日升出于东方、而隐没于西方,但太阳果真隐没了吗?”于是定下往生的时间。时间一到,预先沐浴更衣,然后端坐而往生,莲华芬芳的香气经过三日才停止。(憨山梦游集)

  明 朱元正

  朱元正。浙江海盐的秀才。平生有志于圣人之学,要求自己非常严格。六十多岁时,深入禅定而心中愉悦自适,于是居住在宅屋后面破旧的屋子中,从此闭关,不问家事。每日早晨诵《法华经》一卷,过了中午则静坐。有一次,他的学生陈则梁来拜访他,说道:“老师您的年纪已大,何妨稍微开缘酒禁呢?”朱元正答:“你认为我需要调养血气吗?却不知我于生死之事,已经能够了断了!”陈则梁听到这番话便竦然畏惧。当年的七月,朱元正告诉儿子说:“我在此无事,可以走了!”儿子问:“何处去?”答:“西方去!”儿子及孙子于是坚持挽留他。

  到了十二月初一,突然现出小病,并且绝食,其家人慌张匆忙地准备入殓的用具。朱元正说:“不要慌忙,这是八天后半夜的事啊!”到了那一天,正身端坐好像要往生一样,又说:“我生平丝毫不曾亏欠人。今年的冬天,住在我们家后面的工人,为我整平后门的一片地,目的是想等到明年元旦初一,方便让我老人家出关后行走,他的好意我尚未回报。”因此取纸作诗来感谢此工人,然后寂然而往生。此时正好鸡鸣,朱元正预先告诫家人,临命终时勿令妇女进来,往生后过二、三个时辰才可进来,来的时候也不能哭。等到天亮,其眷属来到之后都哭了。朱元正又睁开眼睛并摇头,命令妇女离去,等她们全部离去后才闭上眼睛往生。(法华持验记事)。

  明 周廷璋

  周廷璋。号楚峰,云南人。出生于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年间(约西元一五二一年左右),为人敦厚朴实。处理家计,从不核算钱财的多寡,若有多余的钱财,就布施给贫穷困苦的人。有人和他说话,他就以微笑来应对。有人和他开玩笑、或是恶骂羞辱他,他也只是笑笑而已。平时一心归向佛法,早晨起来,一定诵《金刚经》、《阿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诸经各一卷。平日心满意足、自得其乐,并说道:“我不远离日常生活种种的事相,也不执著贪爱世间之事,如此而已。”

  年八十七岁,在清明节时,到祖先的坟墓上向祖先辞别。回来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我即将走了!阿弥陀佛已经来迎接,而且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也都来了!”不久之后说:“观世音菩萨告诉我要断绝荤食五天,然后就可往生西方。”于是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盘菜。到往生的那一天,沐浴后戴上帽子,命令子弟诵七如来的名号,接著又诵经,诵完经后即端坐而往生。隔日,有香味发自于他的遗体,面貌仍然栩栩如生。(金刚灵应录)

  明 程见山

  程见山。只知其字不知其名。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年少时从商,后来舍弃之,闲居在家。平日专精地研究佛法妙理,礼诵皆有一定的课程,虽然繁多但却不曾荒废。到了晚年更加寂静沉默,每日以禅观为功课。后来病危,家人正在慌张忙乱之时,程见山便说:“你们不要出声,我才可使心念清净澄澈,以往生西方为依归。我平时所祈愿的,今天终于能满我所愿了!”说完后就往生,年七十六岁。(刘子威禅悦小草)

  明 张守约

  张守约。浙江秀水县人。家境虽然贫苦但是喜好布施,倡导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广行利益众生之事,多得以百千种来计算。一直到晚年,才全部谢绝世俗之事,过著一蔬一食简朴的生活,每日诵念西方佛名。曾著作摹拟寒山诗三百首,激励劝发僧俗二众,皆以净土为依归。其诗云:

  “净土这个伟大的法门,是阿弥陀佛弘深的愿力所成。千生万劫以来已经错过,今朝才识得它的殊胜。应当生起难遭难遇之想,慎勿又再一次的错失因缘。因为念佛求往生,只贵在于心念的专一。”

  “心超物外,任意寄情这闲散虚妄的幻身;承受诸缘,随时歇息生平际遇中的是非顺逆。心中不染半点微尘,唯有忆念著这一声的佛号。性情要温文儒雅使之柔软如绵,心志要坚定不移令它正直如铁。如果还要坚持去作一些无益生死的事,终究不免如水底捞月一般毫无所得。”

  “昨日入了莲社去,口里是佛心亦佛,今在俗世火宅中,事情也杂念更杂。若非宿世根器深,不免尘劳妄想扰,是以古往贤哲人,幽居山中修净业。”

  “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速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者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眼前无多日,急办往生之盘缠,只怕犹恐来不及。横也任他横,直也任他直。安得闲工夫,与之分皂白。”

  张守约的妻子陶氏,自从嫁给张守约之后,即课诵不断。有一天,张守约前往普陀山,礼拜观世音菩萨,而陶氏在家中告诉二位儿子说:“我平日参悟“是心作佛”,至今才悟到。娑婆之缘已尽,我要走了。”时间一到便端坐往生。隔天,张守约从普陀山回来,将她的遗体入殓,突然棺木上生出五朵青色的莲华。(拟寒山诗并序。往生集)

  明 庄广还

  庄广还。字复真,嘉兴(浙江)桐乡人。年少的时候学习儒家之学,后来改学医术。四十多岁时,颇为厌恶世俗尘事,于是从事养生之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得疾病,因而感叹地说:“我难道不能为天地间的一闲人吗?”于是建筑一个小庭园,在小园中叠土石,种植华草树木,并且在其中高声歌咏。有一天,看著花的绽开与凋落,因而悟到色身无常,于是摧毁小园,开始闭关坐禅,取《金刚经》等诸经来诵念之。

  某天,出游至杭州,遇见一老翁,庄广还和他谈论学佛之事。老翁说:“你学佛,你奉事的师父是谁呢?”答曰:“还没有师承的人。”老翁又说:“你没有读过柳宗元的《服气书》吗?云栖山有一位莲池大师,就在此附近,何不前往师事之呢?”答曰:“好!”庄广还于是徒步前往云栖山拜谒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教授他念佛的方法,庄广还也因此依止大师受五戒。从云栖山回到家后,每日诵念阿弥陀佛五万声。不到半年,心中寂静澄澈毫无动乱。

  年八十岁时,再度前往云栖山,受菩萨戒,回来后就一直居住在家中养老。庄广还平时忧虑其乡里的人不知正法,大多奉事邪教。于是阅读净土诸经论,择其精要之语,编为《净土资粮集》,用来引导众人使他们信服,乡里的人因此受到感化而信奉佛法。(净土资粮集)

  明 鲍宗肇

  鲍宗肇。字性泉,绍兴(浙江)山阴人。家族世世代代信奉佛教。满二十岁以后,即断荤酒,能够背诵《法华经》、《楞严经》二经,每日一遍。他的…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