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有合掌稱念佛號而已。後來預知時至,因此禮忏九日,每次誦到忏中懇切之語,就感動得流淚哽咽。往生前幾天開始絕食,每日只飲少許的水。禮忏完畢後,便坐化往生。往生後滿十天才入殓,其面貌顔色有如生前。當時有五色美麗的雲彩盤繞在屋頂上,山中的人都流傳著他奇異的事迹。(往生集)
明 吳大恩
吳大恩。仁和(杭州市)人。生性仁慈喜好布施,體恤照顧孤苦貧窮的人,並且愛護一切衆生的生命,因此鄉裏的人都非常稱贊他。不久之後就規皈心佛法,晨夕誦經唱念佛號。有一日,辭別大衆,正身端坐而往生,而其神色光明鮮麗,室內有芬芳的香氣。此事發生于明神宗萬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往生集)
明 吳繼勳
吳繼勳。字用卿,江南徽州(安徽歙縣)人。天性沈著堅毅,非常喜好修福行善。晚年修行淨土法門,無論是持往生咒或唱念佛號,每日都有固定的功課。有一次,不小心失足墮入江河中,水中有東西支撐著他,漂流十裏之後,突然跳躍起來而登上舟船,大衆都認爲非常神異。後來,背部長毒瘡,依舊安然自如地持咒念佛。不久之後,安詳正念地入寂往生。(往生集)
明 華居士
華居士。杭州江幹人。爲人敦厚純樸毫無虛僞,不喜歡與人交遊往來。中年時獨處一室,不攀緣世俗之事,唯有勤勉不懈怠地念佛而已。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自己更換衣服折疊寢具,用手整理衣冠,然後端坐,向衆人辭別後往生。(往生集)
明 顧源
顧源。字清甫,號寶幢居士,應天府人,明世宗嘉靖年間(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的秀才。年少灑脫才華出衆,工于詩書善于繪畫。年紀到了四十歲,完全舍棄過去所學習的文藝,並且斷絕一切酒肉。建築一間小樓房,獨自居住在其中,精進修行禅觀。家人及女子,絕不與其見面。每天晚上五更(清晨四時左右)起來,敲擊大木魚,高聲唱念阿彌陀佛。他的房舍旁邊有一位屠夫,每天只要聽到木魚的聲音,就起來殺豬。有一日,屠夫起來晚了,便嗔怒地責罵他的妻子,妻子告訴他說:“你沒有聽到那位修行人敲打木魚嗎?自己不知罪過,還要責罵我,這是什麼道理?”屠夫突然楞住而說不出話,因而將刀折斷不再屠殺了,當時屠夫因此而轉業的,有很多。
顧源與棲霞雲谷禅師極爲相識,共同組成西方社。有一天,憨山德清大師到棲霞寺,望見一位修行人,清閑安適如同一只高潔的孤鶴,于是接近看他,發現他的眼睛毫不轉動,其自在解脫的樣子就好像遺忘了這個世間一般。後來,憨山大師進入大殿之門,禮拜舍利塔,瞻仰禮拜很久,塔頂忽然顯現五彩色的光明,其光芒呈紅色、如同交錯閃亮的珠寶。大師覺得很驚訝,而將此事告訴雲谷禅師,雲谷禅師說:“這是顧源居士正在作西方觀。”
沒多久,顧源現出輕微的疾病,請名僧數人相對唱念佛號。一會兒,室內的人走過來說:“滿屋子都聞到蓮華清新的香味。”大衆皆驚喜,而顧源卻安然如平時,然後緩緩地告訴僧人說:“我坐在蓮華中已經半個多月,見阿彌陀佛的法身遍滿虛空世界,世界皆呈金色。佛微笑地看著我並接引我,又以袈裟覆蓋在我身上。我決定往生西方了!”兒子們傷心涕泣地請示說:“父親您即將往生,我們怎麼辦呢?”顧源笑著說:“你說我是生呢?還是死呢?你難道沒有觀看過日出、日沒嗎?日升出于東方、而隱沒于西方,但太陽果真隱沒了嗎?”于是定下往生的時間。時間一到,預先沐浴更衣,然後端坐而往生,蓮華芬芳的香氣經過叁日才停止。(憨山夢遊集)
明 朱元正
朱元正。浙江海鹽的秀才。平生有志于聖人之學,要求自己非常嚴格。六十多歲時,深入禅定而心中愉悅自適,于是居住在宅屋後面破舊的屋子中,從此閉關,不問家事。每日早晨誦《法華經》一卷,過了中午則靜坐。有一次,他的學生陳則梁來拜訪他,說道:“老師您的年紀已大,何妨稍微開緣酒禁呢?”朱元正答:“你認爲我需要調養血氣嗎?卻不知我于生死之事,已經能夠了斷了!”陳則梁聽到這番話便竦然畏懼。當年的七月,朱元正告訴兒子說:“我在此無事,可以走了!”兒子問:“何處去?”答:“西方去!”兒子及孫子于是堅持挽留他。
到了十二月初一,突然現出小病,並且絕食,其家人慌張匆忙地准備入殓的用具。朱元正說:“不要慌忙,這是八天後半夜的事啊!”到了那一天,正身端坐好像要往生一樣,又說:“我生平絲毫不曾虧欠人。今年的冬天,住在我們家後面的工人,爲我整平後門的一片地,目的是想等到明年元旦初一,方便讓我老人家出關後行走,他的好意我尚未回報。”因此取紙作詩來感謝此工人,然後寂然而往生。此時正好雞鳴,朱元正預先告誡家人,臨命終時勿令婦女進來,往生後過二、叁個時辰才可進來,來的時候也不能哭。等到天亮,其眷屬來到之後都哭了。朱元正又睜開眼睛並搖頭,命令婦女離去,等她們全部離去後才閉上眼睛往生。(法華持驗記事)。
明 周廷璋
周廷璋。號楚峰,雲南人。出生于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年間(約西元一五二一年左右),爲人敦厚樸實。處理家計,從不核算錢財的多寡,若有多余的錢財,就布施給貧窮困苦的人。有人和他說話,他就以微笑來應對。有人和他開玩笑、或是惡罵羞辱他,他也只是笑笑而已。平時一心歸向佛法,早晨起來,一定誦《金剛經》、《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諸經各一卷。平日心滿意足、自得其樂,並說道:“我不遠離日常生活種種的事相,也不執著貪愛世間之事,如此而已。”
年八十七歲,在清明節時,到祖先的墳墓上向祖先辭別。回來後告訴他的妻子說:“我即將走了!阿彌陀佛已經來迎接,而且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也都來了!”不久之後說:“觀世音菩薩告訴我要斷絕葷食五天,然後就可往生西方。”于是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盤菜。到往生的那一天,沐浴後戴上帽子,命令子弟誦七如來的名號,接著又誦經,誦完經後即端坐而往生。隔日,有香味發自于他的遺體,面貌仍然栩栩如生。(金剛靈應錄)
明 程見山
程見山。只知其字不知其名。天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年少時從商,後來舍棄之,閑居在家。平日專精地研究佛法妙理,禮誦皆有一定的課程,雖然繁多但卻不曾荒廢。到了晚年更加寂靜沈默,每日以禅觀爲功課。後來病危,家人正在慌張忙亂之時,程見山便說:“你們不要出聲,我才可使心念清淨澄澈,以往生西方爲依歸。我平時所祈願的,今天終于能滿我所願了!”說完後就往生,年七十六歲。(劉子威禅悅小草)
明 張守約
張守約。浙江秀水縣人。家境雖然貧苦但是喜好布施,倡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廣行利益衆生之事,多得以百千種來計算。一直到晚年,才全部謝絕世俗之事,過著一蔬一食簡樸的生活,每日誦念西方佛名。曾著作摹擬寒山詩叁百首,激勵勸發僧俗二衆,皆以淨土爲依歸。其詩雲:
“淨土這個偉大的法門,是阿彌陀佛弘深的願力所成。千生萬劫以來已經錯過,今朝才識得它的殊勝。應當生起難遭難遇之想,慎勿又再一次的錯失因緣。因爲念佛求往生,只貴在于心念的專一。”
“心超物外,任意寄情這閑散虛妄的幻身;承受諸緣,隨時歇息生平際遇中的是非順逆。心中不染半點微塵,唯有憶念著這一聲的佛號。性情要溫文儒雅使之柔軟如綿,心志要堅定不移令它正直如鐵。如果還要堅持去作一些無益生死的事,終究不免如水底撈月一般毫無所得。”
“昨日入了蓮社去,口裏是佛心亦佛,今在俗世火宅中,事情也雜念更雜。若非宿世根器深,不免塵勞妄想擾,是以古往賢哲人,幽居山中修淨業。”
“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速遲異,終無退轉時。參禅病者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
“人生七十古來稀,我今眼前無多日,急辦往生之盤纏,只怕猶恐來不及。橫也任他橫,直也任他直。安得閑工夫,與之分皂白。”
張守約的妻子陶氏,自從嫁給張守約之後,即課誦不斷。有一天,張守約前往普陀山,禮拜觀世音菩薩,而陶氏在家中告訴二位兒子說:“我平日參悟“是心作佛”,至今才悟到。娑婆之緣已盡,我要走了。”時間一到便端坐往生。隔天,張守約從普陀山回來,將她的遺體入殓,突然棺木上生出五朵青色的蓮華。(擬寒山詩並序。往生集)
明 莊廣還
莊廣還。字複真,嘉興(浙江)桐鄉人。年少的時候學習儒家之學,後來改學醫術。四十多歲時,頗爲厭惡世俗塵事,于是從事養生之術。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得疾病,因而感歎地說:“我難道不能爲天地間的一閑人嗎?”于是建築一個小庭園,在小園中疊土石,種植華草樹木,並且在其中高聲歌詠。有一天,看著花的綻開與凋落,因而悟到色身無常,于是摧毀小園,開始閉關坐禅,取《金剛經》等諸經來誦念之。
某天,出遊至杭州,遇見一老翁,莊廣還和他談論學佛之事。老翁說:“你學佛,你奉事的師父是誰呢?”答曰:“還沒有師承的人。”老翁又說:“你沒有讀過柳宗元的《服氣書》嗎?雲棲山有一位蓮池大師,就在此附近,何不前往師事之呢?”答曰:“好!”莊廣還于是徒步前往雲棲山拜谒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教授他念佛的方法,莊廣還也因此依止大師受五戒。從雲棲山回到家後,每日誦念阿彌陀佛五萬聲。不到半年,心中寂靜澄澈毫無動亂。
年八十歲時,再度前往雲棲山,受菩薩戒,回來後就一直居住在家中養老。莊廣還平時憂慮其鄉裏的人不知正法,大多奉事邪教。于是閱讀淨土諸經論,擇其精要之語,編爲《淨土資糧集》,用來引導衆人使他們信服,鄉裏的人因此受到感化而信奉佛法。(淨土資糧集)
明 鮑宗肇
鮑宗肇。字性泉,紹興(浙江)山陰人。家族世世代代信奉佛教。滿二十歲以後,即斷葷酒,能夠背誦《法華經》、《楞嚴經》二經,每日一遍。他的…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