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的序文裏面說: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是汙穢的國土,極樂,是清淨的世界。娑婆世界衆生的壽命短促而有限量,而彼極樂淨土的壽命則無量無邊。娑婆世界具足了種種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則只有安樂無有衆苦。在娑婆世界是隨著業緣輪轉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極樂國土,則永證無生法忍。若是願意度化衆生,則能夠任意自在,不爲種種的業緣所束縛。其清淨汙穢、壽命數量、苦樂生死,有如是的差別不同,而衆生卻愚昧不知,難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嗎?
阿彌陀佛,是在極樂淨土攝受衆生的教主。釋迦如來,是在娑婆世界指引往生淨土的導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則是幫助阿彌陀佛宣揚教化的聖人。是以釋迦如來一代的教典,處處仔細地叮咛,苦勸衆生往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著廣度衆生的大願船,航行于生死輪回之海,不執著此岸,不滯留于彼岸,不停止于海的中央,只以濟度衆生爲佛事。因此《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又《無量壽經》雲:“十方衆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所以祇洹精舍的無常院,令生病的人面向西方,作往生淨土的憶想。因爲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于法界的念佛衆生,慈悲攝受而不舍棄。聖人與凡夫是一體不二,因此衆生的機緣與佛陀的慈悲能夠相應。諸佛心內的衆生,塵塵都是極樂;衆生心中的淨土,念念皆是彌陀。
我以這些種種的因緣來觀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爲能夠斷除疑惑的緣故。有禅定的人容易往生,因爲不會顛倒散亂的緣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爲遠離種種染汙的緣故。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爲不會執著我所有的之緣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爲不會嗔恨憤怒的緣故。精進的人容易往生,因爲不會退轉的緣故。不執著造善也不造惡的人容易往生,因爲心念純一的緣故。諸惡已作而業報現前的人容易往生,因爲心中實在是慚愧恐懼的緣故。而那些雖然有行衆善的人,若是沒有誠懇的信心,沒有回向發願心的人,則不能夠往生淨土!
唉!阿彌陀佛實在是很容易持念,極樂淨土的確是很容易往生,而衆生不能夠持念,不能夠往生,佛陀又能夠奈衆生何?造惡業就會入于痛苦的惡道,念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極樂的世界,這二者都是佛陀所說的,但是世間的人會擔憂墮入地獄,而卻懷疑自己能夠往生淨土,這不是很令人感到疑惑嗎?”
北宋哲宗元祐年間(西元一○八六~一○九叁年),官至兩浙“提點刑獄”時往生。臨終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在此之前有一位參軍叫王仲回,與楊傑是同一故鄉的人,曾經追隨楊傑受持念佛法門,他問到:“念佛如何能夠不間斷。”楊傑回答說:“一信之後,更不再疑惑,即是心不間斷。”王仲回聽了之後踴躍歡喜。第二年,楊傑駐守在丹陽一帶,有一天晚上,夢見王仲回跟他說:“過去承蒙您以淨土法門來導引我,我今天已經往生了,特別前來致謝。”然後一再地禮拜而出。
楊傑後來收到王仲回兒子寄來的訃文,說王仲回事先預知往生的日期,到處去告別親友,然後安然往生。楊傑往生之後,當時荊王的夫人,夢見雲遊西方淨土,見到一個人坐在蓮華之上,其衣服隨風飄揚,並以寶冠璎珞莊嚴其身。于是問他是何人,回答說是楊傑。(東都事略。樂邦文類)
宋 王古、葛繁
王古。字敏仲,東都(河南洛陽)人,文正公王旦的曾孫。其祖先七代持不殺生戒,而王古更是發心,放生一百萬個生命。他曾經前往江西,與晦堂、楊岐等諸大禅師,參究禅宗之事。後來作《直指淨土決疑集》,宏揚西方淨土之教。平日起居的時候,念珠從不離手。行住坐臥之間,都修習淨土世界的觀想,從來不曾間斷。又曾著《淨土寶珠集》序雲:
“衆生心淨,則佛土淨。法性本來無生,而無不生。有佛世尊,今現在說法,在極樂國,號阿彌陀。其因緣殊勝時劫長久,悲心深廣願力弘大。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際的光明攝受著衆生,有不可思議清淨殊妙的莊嚴相好。在淨土裏,珍珠羅網裝飾了绮麗的天空,七寶玉樹排列矗立于廣闊的大地。清淨池中流溢著八功德水,蓮之內發出青黃赤白四種光明。六時之間,演奏著清柔雅韻的天樂。往千萬億的佛土,散落衣祴間美麗的妙華,以供養諸佛。極樂世界是諸佛世尊皆共贊歎,十方菩薩鹹來歸集之地。
衆生既是阿彌陀佛心內的衆生,自然是一再不斷地攝化;極樂既然是衆生心中的淨土,于是念念皆可往生。形質托于西方七寶蓮華之時,實在是不離于本性當處;神遊遍往衆多刹土之際,豈能離開我們的自心。就如同鏡子含藏著萬般的物象,而本身卻無有往返來去;又似明月映照在千江之中,而明月並沒有上下升沈。如果有圓頓的根機,則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若是要說明其方便之門,則有九品階位的差別。念我們本性的無量光,而本來即是無念;生于唯心的極樂世界,而當下即是真實無生。如果要解脫生死的苦輪,即使是十念也能夠超生于淨土寶地;會歸到畢竟的實際理地,二乘也能夠究竟地證于菩提。例如大船運載石頭,而能夠免于沈淪江海。若能順風揚帆,終究沒有任何的滯礙阻難。悟了這個道理,則非遠亦非近;若是迷失了,則雖然很近卻變得遙遠。
可歎啊!那些學問寡而業障多、疑心深而觀行淺的人,把淨土貶斥爲權巧的小教,而自己執著于寂靜空亡的境界。那就是不以馬鳴、龍樹菩薩爲然,認爲智者、永明大師是不通達心性的人。不肯相信自己當受親證菩提的授記,不肯頓生如來之家。如同籠中之鳥、鼎裏之魚,不知生死之苦,而安然遊戲于其中。把如白駒過隙短暫的時間、如風中燈燭的殘年,妄計爲長久不變的。因此虛受此一報身,冤枉地投向諸趣受苦。豈知釋迦世尊贊歎勸導,如來金口一再叮咛。一刹那之間就可與聖賢爲侶,一轉眼之際就可以具足相好。永遠抛離五濁之苦而享受清淨的快樂。若是悲心重的,則可回入娑婆,救度在六道叁塗受苦的衆生。于這個事實不能夠如實了知,實在是爲可憐憫者!”
北宋徽宗年間(西元一一○一~一一二五年),王古官至“戶部侍郎”,因爲朋黨之禍而失去官職,不久之後就往生了。當時有一位僧人在禅定中神遊淨土,見到王古和葛繁都在極樂世界。葛繁,澄江人,官至“朝散大夫”,無論辦公的府第或私人的居家,必定都整理出一個修行淨業的居室,而在其中安設佛像。葛繁有一天正在禮拜課誦的時候,有舍利子從空中而下。臨命終時毫無疾苦,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宋史。樂邦文類。法喜志)
宋 鍾離瑾、鍾離景融、鍾離松
鍾離瑾。浙江會稽人,母親任夫人,專精修持淨土法門,臨命終時,勉勵鍾離瑾修習淨土行業。瑾因此感動奮發,每日行利益衆生的善行二十件。後來在浙江西部做官,與慈雲遵式大師討論往生淨土的指要,從此更加地努力清修。常在母親任夫人的栴檀佛像之前,恭敬地禮拜、旋繞。之後鍾離瑾在瞻視禮拜之時,眉間忽然迸出舍利子數粒。沒多久,就被調職前往治理開封府。有一天半夜,忽然起床,告訴家人說:“老夫人告訴我,我往生的時候到了!”說完就跏趺正坐而往生。在往生前一天,全家人都夢見鍾離瑾乘著青色的蓮華,在天樂圍繞之間,乘空向西方而去。
他的兒子鍾離景融,官至“朝請大夫”,常常持誦《觀無量壽佛經》,修習念佛叁昧。後來舍去官職,結茅屋在儀真的東園之旁,一心一意精進修行。曾經說:“識得彌陀,彌陀彌陀;不識彌陀,奈何奈何。不識彌陀,彌陀更在西方外;識得彌陀,彌陀只在自己家。”有一天晚上,請僧人妙應,誦(普賢行願品),燃香聽完誦經之後,兩手結印而往生。
鍾離瑾的曾孫鍾離松,居住在蘇州,與寶積實公等人,結蓮社念佛。有一天,身無疾苦,忽然正身端坐,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馬玗 、馬永逸、婢
馬玗。字仲玉,廬州(安徽)合肥人。父親忠肅公馬亮,鎮守杭州的時候,慈雲遵式大師教授他念佛法門,因此全家都信奉佛教。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馬玗遇到僧人廣初,得到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歡喜的說:“我今天得到我所要歸向的地方了!”于是依照慈雲大師的十念回向法,修行了二十多年。後來更與王古結交來往,因此更加精進地念佛。平日常常以放生爲佛事。曾經治理淄州、新定等地,都以慈悲恩惠爲政策。無論課誦經咒、觀想西方,每天都有一定的規律。當時荊王的夫人夜裏夢遊極樂世界的蓮池,見到有穿著官服而坐在蓮華上的人,因此問此是何人,回答雲:“此是馬玗、楊傑也。”當時楊傑已經往生,而馬玗仍然健在無恙。
北宋徽宗崇甯元年(西元一一○二年),得疾病,于是盥洗沐浴更換新衣,然後端身正坐,念佛而往生。當時有一股雲氣如青色的雲蓋,騰空而上。後來家中十幾個人,都夢見馬玗說:“我已經得生淨土的上品了!”那年秋天,家中有婢女臥病,也是念佛而往生。
他的兒子馬永逸,也修行十念法,學習淨土十六觀,經過叁十余年。後來得疾病,見到阿彌陀佛,以及二大菩薩來接引,永逸結手印而往生,當時香氣充滿了整個室內。入殓之後,棺木上生出五色的蓮華,其光澤燦爛鮮豔。(樂邦文類)
宋 江公望
江公望。字民表,嚴州(浙江建德縣)人。科舉時進士及第。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西元一一○一年),官拜“左司谏”,不久又出來統理淮陽軍。當時奸臣蔡京爲政,痛恨那些谏言政事的人,江公望于是被去職貶谪到安南(今越南)。平日與妻子俞氏,…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王臣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