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

  慧律法師著

  往生居士第七

  佛世 差摩竭

  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城中,有位釋迦種族長者的兒子,名差摩竭。有一天,差摩竭走到佛陀居住的地方,禀白佛陀說:“菩薩修習何種道行,能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且能夠普遍具足叁十二相。從一佛國,到另一佛國。臨命終時,其心不亂,所生不墮八難之處,而常能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皆能成就一切諸法,周遍圓滿地了達一切事相。徹知一切法,而無所挂礙。信解並行于空性之中,而證得無生法忍。恒常以至誠心想要出家修行,而且不曾犯戒,不喜歡在家的俗務。”佛陀爲他講說菩薩忍辱布施等道行。最後說無我相無人相,一切諸法如幻如化等道理。此時差摩竭證得無生法忍,而五百位比丘,及五百位清淨信士、二十五位清淨信女,皆得住于不退轉之地。其命終後,皆當往生西方無量壽佛的清淨國土。時常護持無數佛法,並教化成就一切人民,使他們證得不退轉。如是曆經無量無邊的恒河沙數劫,應當于此極樂淨土,一生補處次第作佛。(菩薩生地經)

  晉 阙公則

  阙公則,趙國人。晉武帝時,居住在洛陽,其生活安閑喜悅放曠自在,平常持誦《正法華經》。阙公則往生後,他的朋友爲他設置法會于洛陽白馬寺。到了晚上讀誦經典時,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大衆仰起頭來望見有一人,其身形容貌光明亮麗,並說道:“我是阙公則,已生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來此聽經。”在殿堂中的人都看見此種景象。

  有一位住在汲郡名士度的人,受教于阙公則門下,其母親時常供齋飯僧。同一天即將中午時,忽然從空中降下一個缽,正好下落在衛母的面前。仔細審視其缽,正是阙公則平常所用的缽,並且有飯盈滿其中,其香味充滿整個廳堂,凡是吃到缽中飯的人,七天都不會感到饑餓。支道林曾經爲之贊歎說:“偉大啊!阙公,享有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會入本具的靈性。其神識已往生西方的極樂淨土,而其行迹應現于東土的京城。流連往返于廣闊的天地間,既能宣流法音又有光明的身形。這哪裏是只用一些贊頌的話,就能顯示其不可思議的境界呢?”(大唐內典錄。念佛叁昧寶王論)

  晉 張野

  張野。字萊民,浔陽(江西九江)人。生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並將田地屋宅全部都讓給弟弟。平日與其親屬九族一起同共甘苦。後來,州郡政府一再地向張野征官,但他並未答應。朝廷也任命他爲“散騎常侍”(官名:出入宮中,常侍帝王左右),張野也不去就任。反而到廬山白蓮社,做慧遠大師的弟子。在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與家人辭別後,進入房室中端坐而往生。時年六十九歲。(東林傳)

  南朝劉宋 張诠

  張诠。字秀實,是張野同族的子弟。張诠不僅具有高尚的情操,而且個性高潔閑適自在,平時愛好古典樂于學道。甚至荷鋤在田裏工作的時候,也是攜帶著經典而不離身。後來,朝廷以“散騎常侍”向張诠征官,但他不去就任。而後庾悅又薦舉他爲浔陽(江西九江)的縣令,他也不答應。不久,張诠到廬山,依從慧遠大師,窮盡地研究佛經,因此精深而有所悟入。劉宋少帝景平元年(西元四二叁年),張诠向著西方念佛,無疾而往生,時年六十五歲。(東林傳)

  南朝劉宋 何昙遠

  何昙遠。安徽廬江縣人,劉宋禦史中丞(東漢後稱禦史臺,中丞爲臺長,專任彈劾。)何萬壽的兒子。年少時即奉持佛法,並持菩薩戒。年十八歲,當他爲父親服喪之時,因哀痛傷身而得疾病。于是歸心淨土法門,請僧數人來家中,忏悔宿世的業障,時間愈久而更加虔誠。有一夜,讀誦經典完畢後,衆僧已經入睡,而何昙遠忽然自己歌詠諷誦,僧人感到奇異而問他,他答說:“我見到阿彌陀佛,佛身放出黃金色的光明,有一丈多高,由西方而來,幢幡及蓮華也跟著飄下來,充滿整個虛空。佛和樂喜悅地微笑,並诏昙遠我趕快去。”到五更時忽然往生。房宅中充滿著芬芳的香氣,經數日才散去。(冥祥記)

  南朝劉宋 魏世子

  魏世子,梁郡(安徽合肥東北)人,出生時正當劉宋朝代。魏世子奉持佛法極爲精進,並引導諸位子女,修習淨土法門。唯獨妻子不信佛法。後來,他的女兒病死,七天後又再蘇醒過來,即登上高座,持誦《無量壽經》。下座後告訴父親說:“我去世後,便往生無量壽國。我及父親兄長,于蓮華池中各有大蓮華,將來當生于淨土之中。唯獨母親沒有,我感到非常地悲傷,所以特別回來向您們報告。”說完話後就往生了。其母親從此以後也跟著奉持佛法。(冥祥記)

  梁 庾诜

  庾诜。字彥寶,河南新野縣人。精博通達經史緯書占蔔之學,個性喜好安靜簡樸,特別鍾愛山林泉水。平常只吃素食穿著簡劣,也不修置田産事業,爲人忍辱柔和,樂于實行利益衆生之德惠。梁武帝年少時即與庾诜交往。等到後來梁武帝起兵爭天下時,便安排庾诜爲平西府記室(掌管書記之官),但庾诜不出來任官。而後梁武帝普通年間梁武帝就任皇帝後,再度诏請他爲黃門侍郎,庾诜又推說生病而不去就職。

  到了晚年,在屋宅內建立道場,六時禮忏,持誦《法華經》,每日一遍。有一天夜裏,忽然見到一位修道人,自稱是願公,其容貌舉止非常奇異,稱呼庾诜爲“上行先生”,並拿香給他而離去。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西元五叁二年)庾诜白天睡覺時,忽然驚醒過來說:“願公又來,我不可久住。”說完後即往生。整間屋室都聽聞空中唱雲:“上行先生,已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了。”時年七十八歲。(南史)

  梁 高浩象

  高浩象。山東東平縣人。平日拒絕賓客而寂靜地生活,每日持誦《無量壽經》,曾經于禅定中,乘坐紅色的蓮華,漂浮在白玉池上。剛開始並沒有見到佛,于是即在蓮華上,傾心仰望恭敬祈請,終于遠遠地望見阿彌陀佛的金容,其光輝四處映照。有一天晚上,忽然見到衆菩薩來迎接,于是寂然而往生。(佛祖統紀)

  隋 宋滿

  宋滿。恒州(河北正定縣)人,出生時正當隋朝。平日堅志修習淨土法門。每次持念佛名,便以豆子計數,後來豆子念滿叁十石之後。便設齋供佛,此時有叁位僧人到法會中乞食。僧人應供之後,突然香華布滿空中,叁位僧人飛騰而去。不久之後,宋滿即面向西方坐脫往生。(佛祖統紀)

  唐 鄭牧卿

  鄭牧卿。河南荥陽縣人,全家都修習淨土法門。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元七一叁~七四一年),鄭牧卿病重,有人勸他吃魚肉,鄭牧卿不答應。只是手裏拿著香爐,一心一意要往生西方淨土。忽然之間聞到異香非常濃郁,接著就往生了。他的舅舅尚書蘇颋,夢見有一朵寶蓮華盛開,而鄭牧卿則坐在寶蓮華上。(佛祖統紀)

  唐 李知遙

  李知遙。長安人。平日堅志淨土法門,以五會念佛,引導衆人信受佛教。晚年生病,有一天忽然說:“和尚來了!”于是盥洗漱口更換衣服,並在爐中燃香,然後走出廳堂向著虛空頂禮。此時忽然聽到空中說偈雲:“報汝李知遙,功成果自招,引君生淨土,將爾上金橋。”李知遙即退後靠著床而坐,刹那之間安然而往生。此時異香滿室,大衆皆聞到異香。(淨土文)

  宋 孫忠、二子

  孫忠。明州(浙江)人。孫忠很早就仰慕西方淨土,平日素食並且嚴持戒律。在府城的東邊,建築一間小庵,挖掘二個池塘,其中種植白色的蓮華。然後,沿著池塘邊建造樓閣,每月聚集大衆而組成念佛會。孫忠曾經見到佛身顯現于空中,急忙走出屋子,並呼喚他二個兒子來,一起禮拜,經過一段時間佛身才隱沒,後代的人因此將其地取名爲“駐佛巷”。

  北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九叁年),當時釋可久已往生西方淨土(見淨土聖賢錄易解第一冊二六二頁)。過叁天又回來,說:“我見到金臺上標示孫忠的名字。”說完後,又往生了。此事經過很久之後,孫忠生病,請僧俗二衆共百人組成念佛會。孫忠忽然仰起頭注視虛空,然後合掌問訊,雙手結手印,安然而往生。此時全城的人都聽到天樂聞到異香,漸漸地向西而隱沒。他的兩個兒子也都承繼他的志向修習淨土行業,後來都面向西方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左伸

  左伸。天臺(浙江)臨海人。依從神照法師受菩薩戒。後來,聽聞大乘的法要,而豁然開悟。從此以後,嚴謹地奉持戒律,並恭造西方叁聖之像,早晚虔誠地禮拜供養,發願求生極樂淨土。左伸一生持誦《法華經》共叁千四百部、《金剛經》二萬卷。宋哲宗紹聖二年(西元一○九五年)秋天,生病,請他出家的兒子淨圓,唱誦《法華經》的經題。不久,左伸夢見叁位莊嚴雄偉的人,站立在江邊的高地上,召喚左伸上船,然後突然快速地往西而行。左伸于是知道再過一段期間就可往生西方淨土,因而請僧衆誦持《阿彌陀經》。不久突然說:“我已見到佛光。”隨即沐浴更衣,並告誡其家人不要哭泣,也不要靠近我的面前。然後端坐,結手印而往生。(法華持驗記。佛祖統紀)

  宋 孫良

  孫良。錢塘人。平日隱居,閱讀《大藏經》,尤其通達《華嚴經》的宗旨。曾經依止大智律師受菩薩戒。每日以誦念佛名萬聲爲功課,曆經二十年而不中斷。有一天,忽然命令家人,請僧人來唱念佛名,才經過半天,孫良望著虛空合掌,說:“阿彌陀世尊及菩薩,已經乘著蓮華而降臨。”說完後即退後端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賈純仁

  賈純仁。湖州(浙江吳興縣)人。平日持長齋,修習淨土法門。有一天,身現疾病,向著西方念佛,然後靜坐而往生。當時,賈純仁的頭頂上有散發白光的圓相,並且異香滿室。(佛祖統紀)

  宋 範俨

  範俨。仁和(杭州)人。平日飲食清簡,不牽纏世俗的塵緣。曾經說:“人生只不過是百年旅遊漂泊的過客罷了!還有什麼好貪求的呢?”範俨每日持誦《法華經》,並且親手書寫一部,以求生極樂淨土。北宋徽宗大觀年間(西元一一○七~一一一○年),有一天,忽然見到普賢菩薩乘…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