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蔬食清齋,修習念佛叁昧。著有《念佛方便文》曰:
“不論世間或者出世間之法,想要達成而又省力,則莫若專注心念于一個外緣之上。就如稱念阿彌陀佛來說,也有善巧方便。不用動口,也不用出聲,只要微微地以舌根,敲擊前面的牙齒。心念隨著相應而念佛,音聲清楚了然,聲音不離開耳根,而聞性在內融通。心念相印于舌根之機,而舌根之動通達于心念意根。從聞聲而入流,反聞聞自性。心念、聲音、聞性叁者融會,念念圓通。久久之後因而成爲唯心識觀。若是利根的人,念念不生妄念,心心無有能所。六根安然寂靜,諸識自然消除。如是則法法全是真實,門門盡是絕待,只要一念相應便成了真如實觀。
初機後學的人,一心攝念阿彌陀佛,乃至于營辦家事,以及作種種的事務,也能念佛不相妨礙。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到十天一個月,便能成就叁昧。這就是所謂的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見佛。”
江公望有位兒子早已經過世了,有一天托夢給舅舅,希望他父親江公望,能夠到天甯寺,轉讀《寶積經》,祈求他能夠得生善處。又說他曾經見到陰間地府中有一個金字的石碑寫著:“江公望自居谏言職責之官,心中思慕宣說苦空無常的佛道。努力精進修清淨行,心中無有貪愛染汙,動靜之間不違佛法,語默之際常契宗風。名字已經預先脫離了幽冥世界,身心必定歸于極樂淨土。”江公望後來遇赦免而得歸故鄉,命終時無疾苦而往生。(宋史。樂邦文類。佛法金湯)
宋 陳瓘
陳瓘。字瑩中,南劍州(福建)沙縣人。在北宋徽宗的朝廷裏,爲“左司谏”,因爲正直不苟的谏言而不被相容,不久就被外放擔任官職。後來又回到京城擔任“右司員外郎”,提供謀略給朝廷中央。由于忤逆了宰相曾布,因此又被外放出任泰州知府。徽宗崇甯年間(西元一一○二~一一○六年),被貶谪流放到袁州,後來移往通州,接著再度被貶斥到臺州。最初陳瓘喜好《華嚴經》,自號爲“華嚴居士”。等到遇見明智法師,請益參問天臺宗的宗旨,明智開示他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止觀不可思議境界,用本性的工夫取代事相的修行,以成就無作之行,陳瓘聽聞後深深有所契入。陳瓘自從到了臺州之後,就放下紙筆不再作文章,專修念佛叁昧。曾作《淨土十疑論後序》雲:
“人心無常,法也沒有定法。心與法之所以會呈現萬千的差別現象,其根本就在于此。如果能夠相信這個道理,就能夠遍信《華嚴經》所說的十信;如果懷疑這個道理,就完全懷疑智者大師所說的淨土十疑。如果能夠出離疑念而入于信心,一入就永入,不離于當下,即能到達究竟之處。所謂的極樂淨土,即是究竟之處,此處有說法之教主,名“無量壽”,此佛說法未曾間斷。如果懷疑障礙了耳根,則就如同聾人而不能聽聞佛法。如果懷疑障礙了我們的心,則愚昧而不能覺悟真理。因爲不聞法不覺悟,而安住在惡劣的習氣。因此就贊歎不念佛爲是,而隨喜無知的粗心。于是就任意妄指蓮華化生爲虛幻荒誕,從來不反省自己分段生死的色身,是從何而得,自何而來?不知道自己受生的胎獄汙穢惡濁,其真實性又何在呢?只相信憑借著虛妄的業識,而自己遠離于真如實際。在這本來皆是幻境之中,排斥彼極樂淨土而執著此娑婆世界。因此生生世世不能覺悟靈知,而永絕成聖成佛之路。
因爲如是的緣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悲心憐憫衆生,在汙穢的五濁惡世中,發大音聲,贊歎彼西方淨土無上美妙之快樂。于生死輪回的暴流中,爲大航海家,以法船載度衆生,令人趨向淨土彼岸,晝夜不斷地度化衆生,無有停止休息。然而阿彌陀佛的究竟之岸,本來沒有彼岸此岸之分;釋迦如來的大願法船,實際上也沒有往返來去之相。譬如一盞燈,分照于八個鏡,鏡子雖有東西之分,而光影則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說法,遍在于所有的光影之中;而釋迦如來以方便法,獨指西方極樂這個鏡子。因此只有到達究竟彼岸的人,才可以舍棄此岸彼岸的分別。尚未悟入于法界的人,那裏能夠泯除東方西方、汙穢和清淨的不同呢?
于此淨土法門之中,若是未能究竟了知,則不可停滯執著于一方,不要分別彼此,我們只有應當正念谛信而已。此是彌陀、釋迦二聖的意旨,而智者大師之所以相信不疑也。信者,萬善之母;疑者,衆惡之根。能順其萬善之母,則能鋤其衆惡之根,那麼我們前面所說的有障礙因緣的衆生,聾者可以再能聽聞佛法,愚昧的可以再覺悟自心。未出生死的人,得以出離生死;未往生淨土的人,可以得生淨土。隨順著釋迦如來的教誨,往西方面見阿彌陀佛;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回來協助釋迦如來教化衆生。在此娑婆世界而遍曆十方,即彼西方淨土而普入諸鏡。自從此二聖人建立教化以來,能夠達到如是境界的人,有如恒河沙數之多。衆生爲什麼而不相信呢?爲什麼而懷疑呢?能夠自己具足信心,又能夠設立方便善巧,令諸未信之人,無不相信淨土法門者,此就是智者大師之所以爲具足大悲心之聖者的緣故啊!”
陳瓘居住臺州五年,又複官“承事郎”。准備移往楚州居住,中途經過廬山,于是定居下來。曾經告訴他所親近的人說:“我往年遭受患難,所懼怕的唯有一死而已,如今則死生皆置之度外了!”不久之後往生,時年六十五歲,(東都事略。佛祖統紀。李忠定集)
宋 王衷
王衷。嘉禾(福建建陽縣人),居住于浙江錢塘的孤山。北宋徽宗政和年間(西元一一一一~一一一七年),最初在隱居閑逸之時被推舉爲官,王衷不出仕任職。後來出任時,官至“朝散大夫”。曾經參究于小本禅師,未有所悟入。有一次,在偶然之間聽到僧人念誦《阿彌陀經》,心中有所感悟,于是專心修習淨土法門。每日誦《阿彌陀經》超過七遍,佛號一萬聲,如是十九年未曾間斷。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改爲蓮社,無論出家、在家,不論富貴、貧賤,都可以前來參與念佛。有一天,身無疾苦,自己沐浴後,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宋 張迪
張迪。浙江錢塘人,官職爲“助教”(輔助國子監博士教授生徒的人),依止圓淨律師受菩薩戒,專修淨土法門。並在佛前燃臂香發誓願。每當稱念佛號時,其聲音振奮高亢,往往到了喉嚨沒聲音了,還不停止。曾經在寂靜的室內,見到白色的迦陵頻伽鳥飛舞于前。又有綠色頭發的童子,前來合掌問訊。經過叁年後,面向西方稱念佛名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胡闉
胡闉。字達夫,浙江錢塘人,官“宣義郎”。晚年辭去官職,與清照律師交往。有一天,得疾病,胡闉的兒子請清照律師過來看他,清照說:“達夫,你平生與我清照極爲熟悉友好,豈可不知道末後臨終的大事呢?”胡闉說:“不是說“心淨則國土淨”嗎?”清照說:“你能在一切時中,沒有雜念染汙嗎?”胡闉答:“尚未能也。”清照說:“如此怎麼能夠心淨則國土淨呢?”胡闉說:“經典裏面說:只要一稱念阿彌陀佛,能夠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是什麼道理呢?”清照說:“阿彌陀佛,有大誓願,有大威德,具有廣大光明無邊神力,不可思議,完全如經典所說的。因此只要一稱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罪垢自然就消除,就如同熾盛的烈日當中,霜雪怎麼能夠存在呢?”聽了之後,胡闉心中大有感悟,于是一心稱念佛名,並請僧人爲之助念。如是經過一個月。最後清照律師才來到,胡闉曰:“您來得何其晚呢!已經麻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降臨很久了!”清照與衆僧一同舉念佛名,胡闉隨即安然往生。(樂邦文類)
宋 馮楫
馮楫。字濟川,四川遂甯人。由太學登進士第。最初參學于佛眼遠禅師,有所省悟。接著又參大慧杲禅師,入山中結夏安居,于是深深有所悟入。後來兼修淨土法門,作《彌陀忏儀》。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西元一一叁一~一一六二年),到雲南的泸南帥兵,並在當地領導僧俗二衆作系念法會,以西方淨土爲歸。當時因爲經過高宗建炎年間(西元一一二七~一一叁○年)的兵亂之後,許多寺院和藏經大多殘敗焚毀。馮楫因此捐出他爲官的薪水,造大藏經四十八部,小藏四大部經(禅林中以《華嚴經》、《寶積經》、《般若經》、《涅槃經》等四部八四一卷爲四大部經,相對于大藏經而稱爲小藏。),也是四十八部。分別收藏在各個寺院。曾經著作《發願文》雲:
“我布施經典這件事,一件事而具有兩種布施。以錢財造經,是謂財施;以經典傳法,是謂法施。財施,將來得到天上人間福德之果報。法施,將來可以得到世智辯聰才華蓋世之果報。但是應知此二種果報,皆是輪回之因,苦報之本。我今發願,願將此二果報回向臨命終時,安詳莊嚴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蓮華爲胎,托質形體于其中,得以面見阿彌陀佛,聽聞佛法,悟得無生法忍,登不退階,入菩薩位。再回到十方世界之內,五濁惡世之中,普遍地化現身形,而作種種廣度衆生的佛事。我以今財、法二種布施的因,希望將來能夠如觀世音菩薩一樣,具足大慈悲,遊曆于五道衆生之間,隨著衆生的種類而化現其形,爲其宣說諸佛的妙法,啓蒙導引未悟的衆生,使他們永離苦道,令其得大智慧,普與一切衆生悉得成佛,此乃是我布施經典之願也。”
馮楫後來知理四川邛州府。紹興二十叁年(西元一一五叁年)秋天,請求退休,預先告訴親戚朋友,約定在十月叁日告別往生。到了約定的那一天,命令人在後廳設置高座,依然接見賓客一如平時。日影將近午時的時候,穿著整齊的官服衣冠,面向京城的方向恭敬禮拜,請漕使(管理水路運輸的官吏)代理邛州府的事務。然後換去官服穿著受戒的衣服,坐在高座之上,囑咐所有的官吏及僧俗二衆,應當各個努力向道修行,以建立興盛佛法的高幢。然後拿起拄杖放在膝蓋之上,安然地坐化往生。漕使在旁說:“知府大人您生死去來,如此的自由自在,何不留下一句偈頌,以表明不可思議的行迹呢?”馮楫于是又張開雙眼,要了一枝筆…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王臣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