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五)▪P5

  ..續本文上一頁大、取圓,如此發心,才可以名爲是真正的發菩提心啊!

  然而此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中之王,必定要有因緣,才可以發起。現在討論其因緣,大略有十種,那十種呢?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叁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衆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自己的靈性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爲令正法得以久住故。

  什麼叫作念佛重恩的因緣呢?那就是說,我釋迦如來,從初發心開始,爲了我等衆生之故,行菩薩道,經于無量劫,備受種種的痛苦。當我們造業的時候,佛則慈悲哀憐,巧設種種方便教化,而我等愚癡無智,不知信受奉行。等到我們墮落地獄了,佛陀又心生悲痛,想要代我受苦,然而因爲我們業障太重,不能救拔。我們生于人道之中,佛陀以種種方便,令我們種下善根,生生世世,追隨憶念著我們,心念沒有暫時的舍離放棄。當佛陀出世度化衆生的時候,我們還在沈淪生死。現今我們得到人身,佛陀卻已經滅度了。到底是因何罪過而生于末法,是何福報而得以出家。到底是何障礙而不能見到佛陀的金身,是何幸運而得親見佛陀的舍利。經過如是的思惟,如果我們過去不曾種下善根,何以能夠得聞佛法,不能聽聞佛法,那裏知道常常蒙受佛陀的恩澤。此恩此德,像山丘一樣地高大而難以比喻。如果不是以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度化衆生的方式來報答,那麼縱使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佛陀的重恩,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個因緣啊!

  什麼是念父母恩的因緣呢?慈悲的父母,生我之時極爲勞苦,十月懷胎,叁年哺乳,才能夠長大成人。本來指望我接續承繼本有的家風,傳宗接代供養祭祀。如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佛門的弟子。既不能供養父母美味的飲食,也不能祭祀打掃祖先的墳墓,父母在生時不能奉養他們的口味和身體,死後又不能引導他們的神靈往生善道。于世間法對父母是大損失,于出世間法對父母又無實質的利益。世間、出世間兩方面都有過失,那麼將來的重罪也就難逃。經過如是的思惟,也只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叁世普度衆生才可以報答父母恩。那麼不只一生的父母,即使是生生世世的父母,也都能夠蒙受拔度救濟。不只是我一個人的父母,即使是人人的父母,也都可以超升。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二個因緣啊!

  什麼是念師長恩的因緣呢?父母雖然生長養育我的色身,若是沒有世間的師長,則不能知道世間的禮義。如果沒有出世間的師長,則不能了解出世的佛法。不知禮義廉恥,則同于異類畜生。不了解佛法,則何異于世間俗人。如今我等粗淺地知曉禮義廉恥,約略地了解出世佛法,袈裟得以披體,戒品能夠沾身,此種重大的恩德,皆是從師長而得來。若我們僅僅追求小乘之果,則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如今應當實踐大乘,普願利益一切世人,則世間、出世間二種師長,都可以蒙受利益。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叁個因緣。

  什麼是念施主恩的因緣呢?我等現今每日所用的資具,並非自己所有。二時食用的粥飯,四季穿著的衣裳,疾病所須的醫藥,色身口舌所花費的,這些都是出自他人之力,而把它拿來爲我所用。別人是竭盡體力親自耕作,還尚且難以糊口;我則安穩地受人飲食,心裏猶不滿意稱心。別人是辛勤地紡織裁縫,仍然困苦艱難;我則是衣服充足有余,哪裏知道愛惜。別人在簡陋的柴門茅屋之內,紛紛擾擾地度過一生;我則是在高大的殿堂廣闊的庭園之間,優遊自在地度過年歲。以別人的努力勞苦而供給我安逸快樂,內心覺得很安然嗎?將他人的利益來長養自己的色身,這個順乎道理嗎?如果不是悲智雙運、福慧二嚴,令布施的檀信均沾諸佛的恩德,讓一切的衆生受到佛法的賜益,那麼就算是一粒米、一寸絲,將來也有酬償的分,地獄餓鬼這些惡報,如何能夠潛逃呢?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四個因緣。

  什麼是念衆生恩的因緣呢?那就是說,我和衆生,從無始劫以來,世世生生,互爲父母,彼此都有恩德。今日雖然隔了幾世昏迷不知,彼此互相不認識,但是以道理來推論之,難道不應該爲他報答效力嗎?現今披毛戴角的衆生,哪裏知道我在過去生中,不曾經是他的兒子呢?現今那些蠕動紛飛的有情,哪裏知道他過去不曾經是我的父親呢?至于那些高聲呼號于地獄之下,宛轉流浪于餓鬼之中,痛苦傷心有誰能知,饑餓虛弱又要向誰投訴呢?這些事情我現今雖然不能見不能聞,而他必然希望能求得我們的拯救拔濟。如果不是經典就不能陳述這些狀況,不是佛陀也不能說出這些事實。那些邪知邪見的人,哪裏有能力知道這些六道因果的真理呢!因此菩薩觀看螞蟻,皆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常常思惟要利益衆生,常常憶念要報答其恩。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五個因緣也!

  什麼是念生死苦的因緣呢?我與衆生,從無始劫以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或者人間或者天上,或在此界或在他方,輪回出沒千門萬端,刹那片刻上下升沈。晨朝才出了黑門,夜暮又愚癡地回來;才暫時脫離鐵窟,馬上又造業而入。登上刀山,則全身體無完膚;攀爬劍樹,則方寸的皮肉都割裂。熱鐵不能除饑,吞之而肝腸盡爛;銅汁哪能止渴,飲之則骨肉都糜。以銳利的鋸子分解之,可是斷了又馬上接續而再鋸,業風一吹,則死了又複生而受苦。在猛火焚燒的城中,何忍聽到悲慘的哭號。于熱火煎熬的鐵盤裏,又有誰能夠聽聞到他苦痛的聲音。開始冰凍凝結,則膚色猶如青蓮的花蕊;冰凍至極血肉裂開,形狀就像紅色的蓮華綻開。在一夜之間,地獄裏的死生已經經過萬遍;地獄片刻的痛苦,在人間已經過了百年。頻頻麻煩獄卒來疲勞的用刑,可是又有誰相信並記得閻羅王的教誡呢!

  受刑的時候知道痛苦,雖然悔恨但也沒法追回過失;脫離刑獄時又忘了痛苦,其所作的惡業依然如故。虛妄的心沒有一定的主宰,就如同買賣的商人處處奔馳;不斷輪回的色身並無一定的形體,就好像換房子一樣地頻頻遷移。即使是叁千大千世界的微塵之數,也難以比喻我們曾經輪回過的色身;即使像四海波濤之大,也難以計算我們生生世世以來生離死別所流之淚。如果把我們過去輪回的枯骨堆積起來,早就超過了高山;累積起來無量無邊的死屍,也多于廣闊的大地。過去如果不曾聽聞佛法,此事又有誰能見能聞;如果不曾看過佛經,這個道理如何能知能覺。若是依然如從前一樣地貪戀,仍舊如昔日一般地癡迷,只恐怕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辰易往而難追。輪回的道路迷迷茫茫,別離比相聚的時間還長久,叁途的惡報,終究還是要自作自受。生死輪回真是痛苦難言,又有誰能夠來代替呢?經過如是的思惟,因此我們應當斷生死之流,出愛欲之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無量劫以來殊勝的功勳,就在此一舉。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六個因緣。

  什麼是尊重自己靈性之因緣呢?那就是說,我們現前當下的一念心性,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爲何世尊無量劫以來,早已成等正覺;而我等依然昏迷顛倒,猶是凡夫。又世尊具有無量的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但有無量的業障煩惱,生死纏縛。心性雖是同一的,但是迷悟卻有天淵之別。譬如無價的摩尼寶珠,淹沒在淤泥之中,而被視同無用的瓦礫,不知加以愛惜珍重。因此應當以無量的善法,對治種種的煩惱,修行的德業有功,本性的妙德才能顯現。就如摩尼寶珠被洗滌清淨,懸挂在高幢之上,廣闊通達光明照耀,輝映覆蔽一切萬物,可以說是不辜負佛的教化,不屈辱自己的靈性。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七個因緣。

  什麼是忏悔業障的因緣呢?經典雲:“犯一個突吉羅小罪,如四天王的壽命五百歲的時間墮地獄中。”突吉羅的小罪,尚且獲得此種果報,何況是犯重罪,其果報真是難以言喻。如今我等日用平常之中,一舉一動,恒常違背戒律,一頓飯一飲水之間,頻頻觸犯屍羅(戒律)。一日之中所犯的過失,本來就應當是無量無邊,何況是終身和無量劫以來,所引起的罪業,更是多得不可言說了!如今且以五戒來說,十個人有九個違犯,少有發露忏悔,大多覆藏不言。五戒名爲優婆塞戒,尚且不能具足受持,何況是沙彌比丘菩薩等戒,那又不必說了。如果不是愍念自己又愍念他人,慈悲自己也慈悲他人,色身與口業都至誠懇切,聲淚俱下,普與衆生,求哀忏悔,否則即使是經過千生萬劫,也惡報難逃。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八個因緣。

  何謂求生淨土的因緣呢?在此娑婆國土修行,想要道業進步也很困難;而那些往生淨土的人,想要成就佛道卻很容易。因爲容易,所以一生就可以達到;因爲困難,即使累劫也未能成就。因此往聖先賢,人人都趣向極樂;千經萬論,處處都指歸淨土。末法的五濁惡世想要修行,無過于此淨土法門。然而經典說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多福德善根才能到達。若是說到多福德,則莫若執持名號;談到多善根,則莫若發廣大心。暫時執持聖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廣大道心,超過修行曆劫。因爲念佛,本來就是期望要作佛,若是廣大的菩提心不發起,則雖然念佛又有什麼用。發菩提心,原本就是爲了要修行,如果不往生淨土,則雖有發心但容易退失。如果能夠播下菩提種,以念佛爲耕田之犁,那麼道果自然得以增長。乘著大誓願的船,入于前往淨土之海,則西方決定往生。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九個因緣。

  什麼是爲了令正法久住?我們釋迦世尊從無量劫以來,爲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地具足果地圓滿,終于成就無上佛道。既已成就佛道,廣度衆生的教化因緣又已結束,入于寂滅究竟涅槃。正法像法,皆己滅盡,只剩下末法,有教法而無證悟的聖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都是在競爭人我高下,盡是在追逐利養名聞,從不知道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微殘敗到如此的地步,實在不忍言之。每當思惟到這裏,不覺傷心淚下。我爲佛子,不能上報佛恩。內無益于己,…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