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P11

  ..續本文上一頁聲大聲地呼號,那麼就可以飄然輕易地舉起來,這是第四點。

  與魔軍強敵興兵作戰,若是彼此實力相近,正當旗鼓相望對陣交接的時候,如果使用號角聲律幫助作戰,則可以用整齊的號令,産生堅定的力量,以攻破強大的敵人,這是第五點。音聲和靜默兩者俱全,修止與作觀一起並進,這個正符合了佛陀的旨意,如此不是很好嗎?”《華嚴經》說:“甯願受無量的苦痛,可以聽聞到佛的音聲,而不願意享受一切快樂,卻聽不到佛的名號。”佛的名聲遙遠地震動叁千大千世界,能令一切衆生開啓善行萌發善根,猶如春天的雷聲,喚醒了沈睡了一季的花草樹木,怎麼可以輕視念佛時的音聲呢?”

  下卷則說明,理事雙修、即生無生法門,大略如下:“世間一般人都說念佛是有念的工夫,而我則說念佛就是無念。因爲凡是所有的心念當下即是空寂,怎麼可以說它是有念。並非令念頭消滅才叫作空,怎麼可以說令心虛無斷滅,才稱爲無念呢?心念的本性當下就空寂的,怎麼可以有“當它生起就稱爲有念、當它消滅就稱爲無念。”的這種生滅取舍相呢?

  沒有所念的心,這叫作“應無所住”;卻又淨念相繼地念佛,這叫作“而生其心”。另外,沒有所念的心,叫作“從無住本”;而修行念佛,叫作“立一切法”。沒有所念的心,叫作“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作“空即是念”。這正是說明中道的雙寂而又雙照的境界。雖觀照而常處空寂,即是“沒有能念的心”;雖空寂而常起觀照,即是“而修行念佛”。這就是諸佛如來空寂而又觀照的叁摩地,也就是念佛叁昧究竟的境界。因此這個念佛叁昧,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叁昧。

  《菩薩念佛叁昧經》中的破相偈說:“雖然憶念佛陀的金色身,而同時安住于無所著的心,應當觀察思惟一切法之中什麼才叫作佛,以此觀照攝住心念令他淨念相續。光明的金色身相不是如來,受想行識等四陰亦複不是如來,但離開色法也沒有如來。因此,當我們憶想如來金色身時,應當知道:色法不是如來,而如來也不離色法而有,這就是諸佛世尊最殊勝而寂靜的境界。如來即是以這種殊勝的教法,善巧摧滅一切的外道邪見,就好像是龍王降雨,能普遍地潤澤一切的草木及衆生。”這部經開示說明了,就在六度萬行之中,沒有一法,不是當下即是念佛叁昧。

  《大品般若波羅蜜經》說:“佛爲了鈍根人,說一切法本性空寂,因爲他們動不動就生起執著之見;而爲利根的人,說諸佛相好莊嚴,因爲佛知道他們能夠如蓮華出汙泥而不染塵垢故。”

  《坐禅叁昧經》說:“菩薩坐禅時,不念其他的一切法,唯獨只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淨冰冷的大海中,唯一獨立高聳的金色須彌山,乃至要獲得功德法身,也是要如是念佛。”由此可知,不可以不念佛爲無念。觀佛的金色身須知當下即是清淨實相,觀我們的色身也是一樣要觀照當下的清淨實相。因此,則凡是遇到的一切境界,無不是一真法界;沒有一個心念,當下不是平等正覺的佛心。必定不可認爲離開念佛之外,還另外存有一個無念,不可以離開往生淨土,才來建立一個無生。若是離開往生而另立無生,離開念佛還有一個無念,這就是根本不了解煩惱即是菩提,衆生即是諸佛的道理啊!既然刻意的斷滅離絕是不對的,那麼即一心念佛的同時,就是真正的無念,就在往生淨土的當下,即是真正的無生。其義理是如此的清晰明顯,就如同秋天夜裏澄淨清明的天空中,明月露出雲端一樣地皎潔明白了。”

  唐代宗永泰初年(西元七六五年),飛錫大師奉诏在大明宮內,和良贲法師等,參與翻譯《仁王護國般若經》以及擔任《密嚴經》校正義理的正式委員。後來就不知他的去向。(宋高僧傳。寶王叁昧論)

  唐 齊翰

  齊翰。字等至,俗姓沈,湖州(今浙江吳興縣)人。唐玄宗天寶八年(西元七四九年),出家于永定寺。他的修道性格深沈穩重不好言語,生平的形迹從不接近聲名,身形也不沾染世俗的雜事。時常獨處在一個房間,終日室內寂靜,如同無人居住一樣。一生專門研究相部律宗的義疏,對于名相義理的精通明敏,少有人能與他相比,同時他通達明了《法華經》的玄奧。曾經主持蘇州湖州(即今江蘇、浙江一帶)的戒壇。

  唐代宗大曆十年(西元七七五年),進入流水念佛道場,一念之間就見到了極樂淨土清淨莊嚴的境界勝相。因此作贊頌的歌曲說:“澄澈的渠水,流動而漂起光明閃爍的波浪漣漪,各色蓮華的清淨光輝,映照顯現出七寶亮麗的色彩,與我一同乘著阿彌陀佛金色毫光向西而去的,又有誰呢?”在作贊頌的不久之後得到疾病,告訴弟子們說:“有白鶴從虛空中飛下來,盤旋飛翔在我的面前,你們見到了嗎?”弟子問:“和尚要舍報往生,怎麼還會懷著病苦呢?”齊翰回答說:“這個本來就無常必朽的色身,雖然是聖人也難免于病苦啊!”說完就回頭注視西方叁聖像而往生,時年六十八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自覺

  自覺,博陵望都(今河北望都縣)人,少年出家于開元寺。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前往河北靈壽縣的禅法寺,學習戒律和經論,精進勞苦地學習九年,對戒律和經論的理解都達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唐代宗大曆初年(西元七六六年),往河北平山縣的邊界,遇到重林山院而居住在其中,撿食果實摘采野菜,每天只吃一頓飯。

  有一年大旱災,恒陽節度使張公,聽到自覺法師的精進苦行,親自入山林裏去迎請他祈雨。自覺虔誠地禱告龍天鬼神,大雨立刻應時落下,節度使張公因此非常尊重禮敬他。自覺最初時就想要鑄造大悲觀世音菩薩聖像,並建造佛寺,由于經過祈雨這件事情之後,布施的人全部都聚集起來,結果鑄造了一尊高達四十九尺的觀音聖像,清淨相好端正莊嚴。同時就在這一年年尾稻谷成熟的時候,寺院也跟著一起完成。

  自覺于是在佛前發願,期願仰承阿彌陀佛的聖力,早日往生淨土。當天夜裏叁更,見到兩道金光,其中有阿彌陀佛從金色光明中下降,觀音、勢至兩大士在左右隨侍。阿彌陀佛俯垂金臂撫摩自覺的頭頂說:“守著你的信願不要改變,要以利益衆生爲先,七寶蓮池化生之處,任從你的願望而隨意往生。”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二月十五日夜晚,見到神人現出半身于雲層中間,向下俯視告訴自覺說:“法師往生西方的時間到了。”自覺于是舉起手來表示感謝。六月十四日,就在觀音聖像前結跏趺坐而往生。自覺所鑄造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屢次有顯著的感應。到了後周世宗顯德初年(西元九五四年),世宗勒令天下的銅像一律拆除焚毀,等到要毀此尊觀音聖像時,負責拆除毀損的工匠突然死亡。後來宋太祖下令重新鑄造于寺院之中。(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