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P10

  ..续本文上一页得度出家。看到义净三藏法师,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内心非常仰慕。于是乘船渡海,经过三年终于到达印度。一面探访礼拜释迦牟尼佛一生成佛的种种圣地圣迹,并寻求梵文原本的经典。慧日既然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困苦,因此对阎浮提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厌离。他如是地思惟著,有那一个国家、那一个地方,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又有什么法门、那一种修行,可以很快地亲见诸佛呢?因此他到处地去请问当时印度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们,而他们全部都劝他修行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可能达到他前述的愿望。慧日听了开示之后则欢喜踊跃顶戴奉行。

  后来慧日渐渐往北印度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驮罗国。在王城的东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凡是以至诚心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见到观音大士现身。因此慧日也前往山顶,叩头顶礼七天,又断绝饮食、准备以死为期精进用功。到了第七天的晚上,见到观世音菩萨在虚空中现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长一丈多,坐在七宝莲华座上。向下俯垂伸出右手,抚摩慧日的头顶说:“你如果想要弘传佛法、自利利他,唯有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至诚发愿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及我观世音菩萨之后,就可以得到无上的利益,你应当要知道,净土法门是超过一切其他行门的殊胜法门。”说完之后忽然不见。慧日本来身体非常疲惫困乏,但是听完这一段话之后,精神意志马上振奋起来。

  等到慧日翻山越岭向东土中国归来时,总共经过了七十几个国家,历时十八年。唐玄宗开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到达长安,进入皇宫,向玄宗献上佛陀真容的画像,以及梵文本的经典,皇上赐号为:“慈愍三藏”。慧日精勤修行净土法门,倡导众生念佛而影响于当时,并著述有《往生净土集》,印刷流行于当世。唐玄宗天宝七年(西元七四八年)命终往生。临终之前,见到莲华现在面前,形状如同太阳一样光明圆满。(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常(敏/心)、从游弟子

  常 。山西并州人,剃度落发后,即精进修行毫不懈怠,念佛课诵从不停止。曾经发大誓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之中专修净土法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后来游化于洛阳,专门推崇倡导净土法门,常常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因此而发愿书写《般若经》满一万卷。后来想要远赴印度,去礼拜朝见佛陀一生的圣迹,以此殊胜的福德,回向往生极乐净土。于是到了海边依附商船,从南海的诃陵国,到了末罗瑜国(今苏门达腊),准备前往中印度。但是由于商船载得太重,才解缆出港没有多远,突然间有一阵大风吹起,商船摇荡不止,即将要翻覆沉没。商人们都争相爬上救生的小船,大家互相推挤排斥,这时商船的主人大声地呼唤常搭乘小船。常 回答说:“小船可以载其他的人,我不上去了,为什么呢?如果看轻自己的生命而利益众人,则是随顺佛陀所开示的菩提心,舍弃自己以济度他人,这才是大菩萨的行为。”说完之后,常就恭敬地合掌,称念阿弥陀佛。不久之后商船沉没,常 的身体亦没入海水中,随著念佛的音声终止之后而往生,时年五十多岁。

  常 有一个随从远游的弟子,也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和他一起在念佛声中沉没往生。那些得到救渡的人回来之后,完整地陈述他们目睹的这个事件。(西域求法高僧传)

  唐 法善

  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元七四二~七五六年)游化于京城,学习天台宗的教法,时常读诵《妙法莲华经》。他所居住的地方,水瓶常常自动地充满净水。临命终时,见到金色的莲华从空中降下来迎接,天乐此起彼落地合鸣于虚空之间,然后慢慢地向西而去渐渐消失。(佛祖统纪)

  唐 神皓

  神皓。字恒度,俗姓徐,江苏苏州人。天性刚直高洁,依止于浙江钱塘龙泉寺的一公出家。唐玄宗天宝六年(西元七四七年)获准剃度。唐肃宗乾元初年(西元七五八年),住在苏州的开元寺,结集僧俗二众共修而为西方社。其中如果有懈怠懒散的人,则强行使他退出莲社,当时的人以为这种作法,就如同在栴檀林中(指精进的人),平庸的木材(指懈怠者)自然会枯萎。后来神皓得疾,告诉弟子们说:“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景象已经显现了,我今天晚上必定往生!”然后洗浴身体换上清净的衣服,端身正坐而往生。此时香气充满了整个屋子,那天夜里,天空呈现如琉璃般清净的颜色,有很多流星如同下雨般坠落下来,神皓当时年七十五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道光

  道光。俗姓褚,幼年出家,成年后即受具足戒。博学通达毗尼律藏,平日持诵《法华经》。一生创建佛塔寺院,终身如此精进修行而不懈怠。唐肃宗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秋天八月,示现疾病,八月三日天刚亮的时候,支撑著疾病专一精神,观想阿弥陀佛。就在此时忽然见到阿弥陀佛的身像现在他的面前,整个庭院开满了青色的莲华,这是从来未曾见过的美妙景况。四日清晨,天未全亮的时候,有一个异人前来迎请,道光于是张开眼睛,弹指而说:“但发菩提心。”五日,无数的曼陀罗华从虚空中如雨般飘落下来,五彩的云气覆盖映照在他的屋顶,然后就在此时命终往生,时年七十九岁。(宋高僧传)

  唐 飞锡

  飞锡。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专精学习戒律威仪,后来与楚金法师研习天台宗的教观。唐玄宗天宝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游化到京城,最后居住在终南山紫阁草堂,并撰写《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其上卷,说明了普遍忆念三世一切诸佛的法门,大略如下:

  “帝释的天网如果未张开,成千的璎珞如何能够看得到。罗网的大纲如果高举起来,网子的条目自然也一齐打开。曾经洗浴于大海的人,即是已经用过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称念万德洪名诸佛名号的人,必定能够成就三昧。然而世间的人,有称念过去释迦牟尼佛的,有忆想现在阿弥陀佛的,唯独未曾听闻有人专念未来诸佛。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贵的圣人,而众生则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众生自然会恭敬诸佛而轻视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别心一生起,则诸多的妄想就纷纷兴起。恭敬和傲慢的取舍念头一建立,那么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隐没了。《般若经》说:“一切的有情都有如来藏性,自性和普贤菩萨一样平等不二,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本来自体即是周遍法界的缘故。”就像贫穷的女人身怀尊贵的王子,良米隐藏在谷壳糟糠里面,这个道理就如同明镜一样明白易见。

  人们都轻慢侮辱未来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轻视现在具足金身的如来。然而一切众生造罪的缘由,大多是在未来佛身上,而不是在过去和现在佛身上。如果我们否定一切众生具足佛性、否认众生与佛无别,那么未来佛又如何能够产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够知道母亲因为怀著王子而尊贵,而良米又因为谷壳糟糠而得以保全,能够生起相应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的恭敬心,那么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论婢女或盗匪,我们都不可以稍有轻视之心。同样地,饿鬼地狱畜生也应当要给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没有所谓的善可以执取、没有所谓的恶可以舍弃。若能如此,那么随著每一个念头的生起,就无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

  此书的中卷,说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的法门,其文大略如下:“《悲华经》说:“密苏王子,从发菩提心以来,在行走的步步当中,在起心思虑的念念之间,常常都在忆念诸佛。如今他已经登上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现今生于美妙安乐的净土,那就是现在的阿佛是也。”我认为无论是经行于田间小路、或者徒步于幽深的山林里,固然都要像密苏王子一样心心念念不离于佛。即使是如诸侯大臣,正驾起华丽的马车出门,庄饰于车马上的玉器摇动而撞击鸣响、两旁又有卫士执持仪杖随从而行,而自己身上则穿著富贵的衣服带著玉佩,前往朝见天子的时候。或者官兵将领,统帅著整齐威严的军阵旗帜,带领著浩浩疾行的车马时,又怎么可以不谨慎用心于每一步之间,使我们的心不离于念佛呢?

  凡是所有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没有一个人没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间人多以珠玉宝石或菩提子为念珠,我则是以出入息为念珠。我们称念佛号,如果依随著呼吸,那么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来而已经入于来世了。我在行住坐卧当中常用这个念珠,纵使昏沉睡眠的时候,也能够怀念著阿弥陀佛而睡著,醒了之后马上就继续念佛。如此不断用功,必定能够在梦中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如同钻木取火,当浓烟升起的时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断地梦到阿弥陀佛,那么念佛三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见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亲自蒙受阿弥陀佛授记成佛,那真是万无一失了。

  有人问:“如果是这样,只要能相继不断地用心去忆想阿弥陀佛,就不必高声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乱的关键要点,在于念佛时的音声,念佛时的音声如果不振奋高昂,那么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动不定。这有五种意义:如同拔茅草一样,拔一根时由于根结相连而其他的也一起拔了起来(比喻仰仗阿弥陀佛的超拔与善友彼此的相助),并凭借著在后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无常而振奋高声的念佛),只要以终其一生的性命来对抗生死轮转,那么就可以永久辞别于将来无量劫百千的忧苦,这是第一点。返闻音声的观照一旦达到,万千的妄想念头就如冰雪般消融于阳光之下,那么本自具足如同茂盛丛林一样众多的清净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就好像在千山万岭之间,繁盛长青的松树独立孤挺地显露出来一样,这是第二点。

  阿弥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闪耀出种种鲜丽的色彩,宝华不断如大雨淅沥地从虚空中坠落,这种美妙殊胜的景况,现今就可以如同观察自己指掌一样地清晰,这些都是由于念佛的音声所达到的,这是第三点。又如同搬运木石,如果太重而无法移动向前时,只要同时发出音…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