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得度出家。看到義淨叁藏法師,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內心非常仰慕。于是乘船渡海,經過叁年終于到達印度。一面探訪禮拜釋迦牟尼佛一生成佛的種種聖地聖迹,並尋求梵文原本的經典。慧日既然經曆了這麼多的艱難困苦,因此對閻浮提世界産生了深深的厭離。他如是地思惟著,有那一個國家、那一個地方,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又有什麼法門、那一種修行,可以很快地親見諸佛呢?因此他到處地去請問當時印度通達經律論的叁藏法師們,而他們全部都勸他修行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這樣才可能達到他前述的願望。慧日聽了開示之後則歡喜踴躍頂戴奉行。

  後來慧日漸漸往北印度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馱羅國。在王城的東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凡是以至誠心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見到觀音大士現身。因此慧日也前往山頂,叩頭頂禮七天,又斷絕飲食、准備以死爲期精進用功。到了第七天的晚上,見到觀世音菩薩在虛空中現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長一丈多,坐在七寶蓮華座上。向下俯垂伸出右手,撫摩慧日的頭頂說:“你如果想要弘傳佛法、自利利他,唯有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至誠發願往生淨土。見到阿彌陀佛及我觀世音菩薩之後,就可以得到無上的利益,你應當要知道,淨土法門是超過一切其他行門的殊勝法門。”說完之後忽然不見。慧日本來身體非常疲憊困乏,但是聽完這一段話之後,精神意志馬上振奮起來。

  等到慧日翻山越嶺向東土中國歸來時,總共經過了七十幾個國家,曆時十八年。唐玄宗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到達長安,進入皇宮,向玄宗獻上佛陀真容的畫像,以及梵文本的經典,皇上賜號爲:“慈愍叁藏”。慧日精勤修行淨土法門,倡導衆生念佛而影響于當時,並著述有《往生淨土集》,印刷流行于當世。唐玄宗天寶七年(西元七四八年)命終往生。臨終之前,見到蓮華現在面前,形狀如同太陽一樣光明圓滿。(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常(敏/心)、從遊弟子

  常 。山西並州人,剃度落發後,即精進修行毫不懈怠,念佛課誦從不停止。曾經發大誓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之中專修淨土法門,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後來遊化于洛陽,專門推崇倡導淨土法門,常常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因此而發願書寫《般若經》滿一萬卷。後來想要遠赴印度,去禮拜朝見佛陀一生的聖迹,以此殊勝的福德,回向往生極樂淨土。于是到了海邊依附商船,從南海的诃陵國,到了末羅瑜國(今蘇門達臘),准備前往中印度。但是由于商船載得太重,才解纜出港沒有多遠,突然間有一陣大風吹起,商船搖蕩不止,即將要翻覆沈沒。商人們都爭相爬上救生的小船,大家互相推擠排斥,這時商船的主人大聲地呼喚常搭乘小船。常 回答說:“小船可以載其他的人,我不上去了,爲什麼呢?如果看輕自己的生命而利益衆人,則是隨順佛陀所開示的菩提心,舍棄自己以濟度他人,這才是大菩薩的行爲。”說完之後,常就恭敬地合掌,稱念阿彌陀佛。不久之後商船沈沒,常 的身體亦沒入海水中,隨著念佛的音聲終止之後而往生,時年五十多歲。

  常 有一個隨從遠遊的弟子,也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和他一起在念佛聲中沈沒往生。那些得到救渡的人回來之後,完整地陳述他們目睹的這個事件。(西域求法高僧傳)

  唐 法善

  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元七四二~七五六年)遊化于京城,學習天臺宗的教法,時常讀誦《妙法蓮華經》。他所居住的地方,水瓶常常自動地充滿淨水。臨命終時,見到金色的蓮華從空中降下來迎接,天樂此起彼落地合鳴于虛空之間,然後慢慢地向西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唐 神皓

  神皓。字恒度,俗姓徐,江蘇蘇州人。天性剛直高潔,依止于浙江錢塘龍泉寺的一公出家。唐玄宗天寶六年(西元七四七年)獲准剃度。唐肅宗乾元初年(西元七五八年),住在蘇州的開元寺,結集僧俗二衆共修而爲西方社。其中如果有懈怠懶散的人,則強行使他退出蓮社,當時的人以爲這種作法,就如同在栴檀林中(指精進的人),平庸的木材(指懈怠者)自然會枯萎。後來神皓得疾,告訴弟子們說:“西方極樂淨土的殊勝景象已經顯現了,我今天晚上必定往生!”然後洗浴身體換上清淨的衣服,端身正坐而往生。此時香氣充滿了整個屋子,那天夜裏,天空呈現如琉璃般清淨的顔色,有很多流星如同下雨般墜落下來,神皓當時年七十五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道光

  道光。俗姓褚,幼年出家,成年後即受具足戒。博學通達毗尼律藏,平日持誦《法華經》。一生創建佛塔寺院,終身如此精進修行而不懈怠。唐肅宗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秋天八月,示現疾病,八月叁日天剛亮的時候,支撐著疾病專一精神,觀想阿彌陀佛。就在此時忽然見到阿彌陀佛的身像現在他的面前,整個庭院開滿了青色的蓮華,這是從來未曾見過的美妙景況。四日清晨,天未全亮的時候,有一個異人前來迎請,道光于是張開眼睛,彈指而說:“但發菩提心。”五日,無數的曼陀羅華從虛空中如雨般飄落下來,五彩的雲氣覆蓋映照在他的屋頂,然後就在此時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九歲。(宋高僧傳)

  唐 飛錫

  飛錫。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專精學習戒律威儀,後來與楚金法師研習天臺宗的教觀。唐玄宗天寶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遊化到京城,最後居住在終南山紫閣草堂,並撰寫《念佛叁昧寶王論》叁卷。其上卷,說明了普遍憶念叁世一切諸佛的法門,大略如下:

  “帝釋的天網如果未張開,成千的璎珞如何能夠看得到。羅網的大綱如果高舉起來,網子的條目自然也一齊打開。曾經洗浴于大海的人,即是已經用過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稱念萬德洪名諸佛名號的人,必定能夠成就叁昧。然而世間的人,有稱念過去釋迦牟尼佛的,有憶想現在阿彌陀佛的,唯獨未曾聽聞有人專念未來諸佛。爲什麼呢?因爲諸佛如來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貴的聖人,而衆生則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衆生自然會恭敬諸佛而輕視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別心一生起,則諸多的妄想就紛紛興起。恭敬和傲慢的取舍念頭一建立,那麼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隱沒了。《般若經》說:“一切的有情都有如來藏性,自性和普賢菩薩一樣平等不二,這是因爲一切衆生本來自體即是周遍法界的緣故。”就像貧窮的女人身懷尊貴的王子,良米隱藏在谷殼糟糠裏面,這個道理就如同明鏡一樣明白易見。

  人們都輕慢侮辱未來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輕視現在具足金身的如來。然而一切衆生造罪的緣由,大多是在未來佛身上,而不是在過去和現在佛身上。如果我們否定一切衆生具足佛性、否認衆生與佛無別,那麼未來佛又如何能夠産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夠知道母親因爲懷著王子而尊貴,而良米又因爲谷殼糟糠而得以保全,能夠生起相應于《法華經》常不輕菩薩的恭敬心,那麼念佛叁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論婢女或盜匪,我們都不可以稍有輕視之心。同樣地,餓鬼地獄畜生也應當要給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沒有所謂的善可以執取、沒有所謂的惡可以舍棄。若能如此,那麼隨著每一個念頭的生起,就無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

  此書的中卷,說明念現在佛專注一境的法門,其文大略如下:“《悲華經》說:“密蘇王子,從發菩提心以來,在行走的步步當中,在起心思慮的念念之間,常常都在憶念諸佛。如今他已經登上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現今生于美妙安樂的淨土,那就是現在的阿佛是也。”我認爲無論是經行于田間小路、或者徒步于幽深的山林裏,固然都要像密蘇王子一樣心心念念不離于佛。即使是如諸侯大臣,正駕起華麗的馬車出門,莊飾于車馬上的玉器搖動而撞擊鳴響、兩旁又有衛士執持儀杖隨從而行,而自己身上則穿著富貴的衣服帶著玉佩,前往朝見天子的時候。或者官兵將領,統帥著整齊威嚴的軍陣旗幟,帶領著浩浩疾行的車馬時,又怎麼可以不謹慎用心于每一步之間,使我們的心不離于念佛呢?

  凡是所有的人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沒有一個人沒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間人多以珠玉寶石或菩提子爲念珠,我則是以出入息爲念珠。我們稱念佛號,如果依隨著呼吸,那麼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來而已經入于來世了。我在行住坐臥當中常用這個念珠,縱使昏沈睡眠的時候,也能夠懷念著阿彌陀佛而睡著,醒了之後馬上就繼續念佛。如此不斷用功,必定能夠在夢中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如同鑽木取火,當濃煙升起的時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斷地夢到阿彌陀佛,那麼念佛叁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見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光,親自蒙受阿彌陀佛授記成佛,那真是萬無一失了。

  有人問:“如果是這樣,只要能相繼不斷地用心去憶想阿彌陀佛,就不必高聲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亂的關鍵要點,在于念佛時的音聲,念佛時的音聲如果不振奮高昂,那麼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動不定。這有五種意義:如同拔茅草一樣,拔一根時由于根結相連而其他的也一起拔了起來(比喻仰仗阿彌陀佛的超拔與善友彼此的相助),並憑借著在後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無常而振奮高聲的念佛),只要以終其一生的性命來對抗生死輪轉,那麼就可以永久辭別于將來無量劫百千的憂苦,這是第一點。返聞音聲的觀照一旦達到,萬千的妄想念頭就如冰雪般消融于陽光之下,那麼本自具足如同茂盛叢林一樣衆多的清淨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來。就好像在千山萬嶺之間,繁盛長青的松樹獨立孤挺地顯露出來一樣,這是第二點。

  阿彌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閃耀出種種鮮麗的色彩,寶華不斷如大雨淅瀝地從虛空中墜落,這種美妙殊勝的景況,現今就可以如同觀察自己指掌一樣地清晰,這些都是由于念佛的音聲所達到的,這是第叁點。又如同搬運木石,如果太重而無法移動向前時,只要同時發出音…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