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二)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二)

  慧律法師著

  往生比丘第叁之二

  唐 承遠(蓮宗叁祖)

  承遠。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學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後又追隨資川(今四川資陽縣)的诜公。然後到荊州,奉事學習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衡山教化衆生,後來追隨承遠受他教化的衆生有數以萬計之多。承遠剛開始時住于衡山西南邊的山岩下面,有人供養他飲食他就食用,如果沒有人送供養來就吃土石泥沙。承遠的身形瘦弱、面貌汙垢,自己親身去撿拾柴火回來使用。凡是教化衆生,必定先令他建立中道的觀念,然後再教導權巧方便,同時承遠爲了使人們的修行可以很快的成就,因此開示衆生專修念佛法門。並將它書寫在巷道裏,刻在溪谷石頭上,如此精勤地誘導鼓勵衆生念佛。附近的人們都背負布匹衣服,砍木材、撿石頭把它累積在承遠的山洞門口,送給他建寺院,承遠不刻意拒絕也不去攀緣追求。等到寺院完成之後,將它命名爲彌陀寺。而建造寺院剩余的物資,則布施給饑餓和疾病的人。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七月十九日,命終于彌陀寺,享年九十一歲。

  在此之前有一位名爲釋法照的僧人,居住在廬山裏面,他在叁昧正定之中到了極樂世界,看到有一位穿著破舊衣服的人奉侍在阿彌陀佛身旁,阿彌陀佛跟法照說:“這位是衡山的承遠法師。”法照出定之後就到處找尋,後來遇到承遠,看他的相貌很相似在定中看到的那位法師,因此就追隨他學習佛法,並廣大地宏傳念佛法門。法照在唐代宗(西元七六叁~七七九年)的時候爲國師,曾經告訴皇帝,說他的師父承遠有極高的德行,皇上于是遙向南方頂禮,同時如此思惟揣度:以承遠大師至高的德行,是不可以隨便征诏入京的。因此將承遠的居處恭稱爲“般舟道場”,大文豪柳宗元曾爲承遠大師撰寫贊詠的碑文,立石碑于彌陀寺門口的右邊。(柳子厚文集)

  唐 法照(蓮宗四祖)

  法照。不知道是什麼身世來曆的人,唐代宗大曆二年(西元七六七年),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的雲峰寺,精勤修行從不懈怠。有一天于齋堂用飯時,在盛著粥的缽內,看到五色的祥瑞雲彩,雲層裏現出山林寺院,寺院的東北方有一座山,山下有溪澗,而在澗水的北邊則有一道石門,石門裏面還有一座寺院,它的匾額題著:“大聖竹林寺”。又有一天,再次地于缽中看到雲層中有幾個寺院,其內有池水高臺宮殿樓閣,數以萬計的菩薩衆,間雜地居住在其中。法照將他所見的境界請教一些善知識,有一個僧人說:“諸佛菩薩聖人們的神妙變化,是不可以凡夫的情見來推測的。但是如果只就山川的地理形勢而論,這個地方應當是五臺山。”

  大曆四年(西元七六九年),法照在本郡的湖東寺,開設五會念佛道場,感應了祥瑞的雲彩覆滿天空,雲層中現出莊嚴的樓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叁聖的身像遍滿虛空。衡州全城的民衆看到之後,都燒香注視禮拜,過了很久才消失。又有一天,法照遇到一位老人跟他說:“你曾經發願要往五臺山金色世界,禮拜朝見文殊師利菩薩,現在爲什麼停止不前呢?”說完之後就不見了。法照于是和幾位志同道合的人,遠赴五臺山。

  大曆五年(西元七七○年)四月六日,法照等一行人,到達五臺縣的佛光寺。就在那天夜裏四更(淩晨一~叁點),法照遠遠地望見一道奇異的光芒照在自己的身體,因此向前接近跟隨而去。走了五十裏,見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澗,澗水北邊有一道石門。看到兩位童子,自稱是善財和難陀,他們引導法照到一座寺院,匾額寫著:“大聖竹林寺”,就如同過去在缽裏看到的一樣。此處黃金爲地七寶行樹,以衆寶來莊嚴整個寺院。法照于是進入寺院,登上講堂,見到文殊菩薩在西邊,普賢菩薩在東邊,各自坐在師子座上,有數以萬計的菩薩衆圍繞在旁,文殊、普賢則爲圍繞在旁的大衆說法。法照于是向前問訊頂禮,然後問說:“末法時代的凡夫衆生,距離世尊在世的時間已經很遙遠了,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煩惱尤其深重,本來具足的清淨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又浩瀚廣大無量無邊,不知道要修什麼法門,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法照說:“你現在修習的念佛法門,正是最適合這個末法時代的。在一切的修行法門中,再也沒有勝過念佛和供養叁寶的了,如果能夠這樣做,就能快速圓滿地福慧雙修。此念佛和供養叁寶兩種法門,最爲勝善和重要。我文殊師利在過去劫中,因觀想佛的緣故、因爲念佛的緣故、並且由于供養叁寶的緣故,得到如來的一切種智。所以你應當要知道,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諸佛,都是從憶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法照又問:“那麼應該要如何念呢?”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所發的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要淨念相繼,不要令它間斷,臨命終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住于不退轉之地。”說完之後,文殊,普賢兩位大聖,同時伸出金色的手臂,撫摩法照的頭頂說:“你因爲念佛的緣故,不久之後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期願能夠盡速成佛,再也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夠快速地證得無上菩提。”法照聽完之後歡喜踴躍頂禮菩薩,然後告辭退出講堂。兩位童子將他送出寺院。才一擡頭,整個寺院突然消失不知所在,法照因此在當處堆積石頭,以標記它的處所。

  到了四月十叁日,法照和五十幾位僧人,一同前往五臺山的金剛窟,虔誠恭敬地禮拜叁十五佛洪名,法照才禮拜了十拜,忽然看到整個地方變得廣大遼闊莊嚴潔淨,其中有由清淨琉璃所建造的宮殿,文殊、普賢兩位大聖,都在裏面。後來法照又獨自一個人到金剛窟,希望能夠再次見到文殊師利菩薩,因此全身撲倒在地恭敬地頂禮懇求。突然看到一個清淨的僧人叫佛陀波利,引導他進入一座寺院,門口的匾額題爲:“金剛般若寺”,整個寺院都以奇異的珍寶莊嚴而成,清淨光明閃耀亮麗。

  法照雖然一再地親身經曆不可思議的祥瑞感應,但是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就在同一年(即西元七七○年)的十二月,于華嚴寺進入念佛道場,斷絕飲食訂定日期,誓死往生極樂淨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法照正在念佛時,見到一位清淨的僧人進入道場,告訴他說:“你所見到五臺山文殊師利菩薩金色世界的殊勝境界,怎麼不宏傳顯示給世間人知道呢?”說完之後就不見了,法照當時心裏覺得非常奇異。第二天,又見到那位清淨僧,依然如昨天那樣說。法照于是回答:“我並非敢于隱藏文殊大聖不可思議的境界,只是恐怕令凡夫産生疑心而起毀謗。”那位清淨僧說:“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現在居止于五臺山,尚且都要招人毀謗,你又有什麼好自我愛惜、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只要把你所見到的境界,普遍地告知天下的衆生,使得凡是見聞的人,皆發菩提心,就如同塗毒鼓一樣能普遍地作爲影響衆生的因緣(指凡有見聞者皆發菩提心)。”法照因此回憶他所見所聞的境界,並記錄下來流傳于世間。

  第二年(西元七七一年),江東的釋慧從,與華嚴寺的一些僧人,隨同法照來到金剛窟,以及在大聖竹林寺立下石頭標記的地方,瞻仰過去的遺迹。來到這個地方之後,正當大衆內心悲喜交集之時,忽然聽到一陣鍾聲,它的音聲優雅響亮,音節段落清晰分明,衆人愈加感到驚喜和怪異,才知道法照所見所聞的境界,的確是真實不虛的,因此將此事書寫記錄于金剛窟的牆壁上,普願見聞的人,都能一同發起無上菩提心。後來又在化現題名“大聖竹林寺”匾額的地方,建立一小區的寺院,仍然稱爲竹林寺。

  自此以後,法照于是專志念佛,日夜精進從不間斷休息,有一天忽然又見到僧人佛陀波利告訴他說:“你極樂世界的蓮華已經成就了,再過叁年蓮華就會開放。”等到叁年的時間一到,法照告訴大衆說:“我要走了。”然後端坐往生。又有人說:法照曾經在山西並州舉行五會念佛,唐德宗時,皇帝诏他入京城,請他教導皇宮裏的宮人念佛,也有五會之多,因此號稱爲“五會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唐 少康(蓮宗五祖)

  少康。俗姓周,浙江缙雲仙都山人。生下來之後就不言不語,七歲時,到靈山寺禮佛,母親問他說這是誰啊?少康忽然開口說:“釋迦牟尼佛。”父母因此讓他去出家。年十五歲時,即已經能夠通達五部經典。唐德宗貞元初年(西元七八五年),到了洛陽白馬寺,看到大殿中的文字放出光明,仔細探究一看,原來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少康因此祈願說:“我如果和淨土有緣,應當使這篇文章再度現出光明。”說完之後,光明又再次閃爍起來,光中隱隱約約有菩薩的形像。少康因此說:“再巨大的劫石都可以磨滅,而我願生西方淨土的心,永遠不會再改變了。”少康于是前往長安的光明寺,到保存善導大師肖像的紀念堂瞻仰禮拜,忽然見到善導大師真實的身像升在虛空當中,告訴少康說:“你依照我的教法,普遍地教化一切有情,等到他日淨土功業成就時,必定可以得生極樂世界。”

  後來少康向南到了湖北江陵的時候,遇到一位法師,跟他說:“你如果要化度衆生,應當到新定去(今浙江遂安縣西),你的因緣在那裏。”說完之後就消失不見。少康因此就前往新定。少康把他所化緣的金錢,用來誘導小孩子念佛,念佛一聲,就給一錢。如此經過一年多,無論男女老少凡是見到少康的人,都會念阿彌陀佛。念佛的音聲,充滿于新定的街道。

  少康于是在烏龍山建立淨土道場,建築叁層的壇場。凡是遇到齋日,善男信女全部都來道場共修,每一次約有叁千多人。每當少康升座,高聲念佛,衆人則一起跟著念佛唱和。少康每念一聲佛號,大衆就看到一尊佛從少康的口中出來,念十聲,則有十尊佛如同念珠般連貫地從口中…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