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慧律法师著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唐 承远(莲宗三祖)
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衡山教化众生,后来追随承远受他教化的众生有数以万计之多。承远刚开始时住于衡山西南边的山岩下面,有人供养他饮食他就食用,如果没有人送供养来就吃土石泥沙。承远的身形瘦弱、面貌污垢,自己亲身去捡拾柴火回来使用。凡是教化众生,必定先令他建立中道的观念,然后再教导权巧方便,同时承远为了使人们的修行可以很快的成就,因此开示众生专修念佛法门。并将它书写在巷道里,刻在溪谷石头上,如此精勤地诱导鼓励众生念佛。附近的人们都背负布匹衣服,砍木材、捡石头把它累积在承远的山洞门口,送给他建寺院,承远不刻意拒绝也不去攀缘追求。等到寺院完成之后,将它命名为弥陀寺。而建造寺院剩余的物资,则布施给饥饿和疾病的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七月十九日,命终于弥陀寺,享年九十一岁。
在此之前有一位名为释法照的僧人,居住在庐山里面,他在三昧正定之中到了极乐世界,看到有一位穿著破旧衣服的人奉侍在阿弥陀佛身旁,阿弥陀佛跟法照说:“这位是衡山的承远法师。”法照出定之后就到处找寻,后来遇到承远,看他的相貌很相似在定中看到的那位法师,因此就追随他学习佛法,并广大地宏传念佛法门。法照在唐代宗(西元七六三~七七九年)的时候为国师,曾经告诉皇帝,说他的师父承远有极高的德行,皇上于是遥向南方顶礼,同时如此思惟揣度:以承远大师至高的德行,是不可以随便征诏入京的。因此将承远的居处恭称为“般舟道场”,大文豪柳宗元曾为承远大师撰写赞咏的碑文,立石碑于弥陀寺门口的右边。(柳子厚文集)
唐 法照(莲宗四祖)
法照。不知道是什么身世来历的人,唐代宗大历二年(西元七六七年),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的云峰寺,精勤修行从不懈怠。有一天于斋堂用饭时,在盛著粥的钵内,看到五色的祥瑞云彩,云层里现出山林寺院,寺院的东北方有一座山,山下有溪涧,而在涧水的北边则有一道石门,石门里面还有一座寺院,它的匾额题著:“大圣竹林寺”。又有一天,再次地于钵中看到云层中有几个寺院,其内有池水高台宫殿楼阁,数以万计的菩萨众,间杂地居住在其中。法照将他所见的境界请教一些善知识,有一个僧人说:“诸佛菩萨圣人们的神妙变化,是不可以凡夫的情见来推测的。但是如果只就山川的地理形势而论,这个地方应当是五台山。”
大历四年(西元七六九年),法照在本郡的湖东寺,开设五会念佛道场,感应了祥瑞的云彩覆满天空,云层中现出庄严的楼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的身像遍满虚空。衡州全城的民众看到之后,都烧香注视礼拜,过了很久才消失。又有一天,法照遇到一位老人跟他说:“你曾经发愿要往五台山金色世界,礼拜朝见文殊师利菩萨,现在为什么停止不前呢?”说完之后就不见了。法照于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人,远赴五台山。
大历五年(西元七七○年)四月六日,法照等一行人,到达五台县的佛光寺。就在那天夜里四更(凌晨一~三点),法照远远地望见一道奇异的光芒照在自己的身体,因此向前接近跟随而去。走了五十里,见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涧,涧水北边有一道石门。看到两位童子,自称是善财和难陀,他们引导法照到一座寺院,匾额写著:“大圣竹林寺”,就如同过去在钵里看到的一样。此处黄金为地七宝行树,以众宝来庄严整个寺院。法照于是进入寺院,登上讲堂,见到文殊菩萨在西边,普贤菩萨在东边,各自坐在师子座上,有数以万计的菩萨众围绕在旁,文殊、普贤则为围绕在旁的大众说法。法照于是向前问讯顶礼,然后问说:“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距离世尊在世的时间已经很遥远了,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清净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又浩瀚广大无量无边,不知道要修什么法门,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
文殊师利菩萨告诉法照说:“你现在修习的念佛法门,正是最适合这个末法时代的。在一切的修行法门中,再也没有胜过念佛和供养三宝的了,如果能够这样做,就能快速圆满地福慧双修。此念佛和供养三宝两种法门,最为胜善和重要。我文殊师利在过去劫中,因观想佛的缘故、因为念佛的缘故、并且由于供养三宝的缘故,得到如来的一切种智。所以你应当要知道,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忆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法照又问:“那么应该要如何念呢?”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要净念相继,不要令它间断,临命终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住于不退转之地。”说完之后,文殊,普贤两位大圣,同时伸出金色的手臂,抚摩法照的头顶说:“你因为念佛的缘故,不久之后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期愿能够尽速成佛,再也没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够快速地证得无上菩提。”法照听完之后欢喜踊跃顶礼菩萨,然后告辞退出讲堂。两位童子将他送出寺院。才一抬头,整个寺院突然消失不知所在,法照因此在当处堆积石头,以标记它的处所。
到了四月十三日,法照和五十几位僧人,一同前往五台山的金刚窟,虔诚恭敬地礼拜三十五佛洪名,法照才礼拜了十拜,忽然看到整个地方变得广大辽阔庄严洁净,其中有由清净琉璃所建造的宫殿,文殊、普贤两位大圣,都在里面。后来法照又独自一个人到金刚窟,希望能够再次见到文殊师利菩萨,因此全身扑倒在地恭敬地顶礼恳求。突然看到一个清净的僧人叫佛陀波利,引导他进入一座寺院,门口的匾额题为:“金刚般若寺”,整个寺院都以奇异的珍宝庄严而成,清净光明闪耀亮丽。
法照虽然一再地亲身经历不可思议的祥瑞感应,但是从来没有告诉别人。就在同一年(即西元七七○年)的十二月,于华严寺进入念佛道场,断绝饮食订定日期,誓死往生极乐净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法照正在念佛时,见到一位清净的僧人进入道场,告诉他说:“你所见到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金色世界的殊胜境界,怎么不宏传显示给世间人知道呢?”说完之后就不见了,法照当时心里觉得非常奇异。第二天,又见到那位清净僧,依然如昨天那样说。法照于是回答:“我并非敢于隐藏文殊大圣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是恐怕令凡夫产生疑心而起毁谤。”那位清净僧说:“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现在居止于五台山,尚且都要招人毁谤,你又有什么好自我爱惜、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只要把你所见到的境界,普遍地告知天下的众生,使得凡是见闻的人,皆发菩提心,就如同涂毒鼓一样能普遍地作为影响众生的因缘(指凡有见闻者皆发菩提心)。”法照因此回忆他所见所闻的境界,并记录下来流传于世间。
第二年(西元七七一年),江东的释慧从,与华严寺的一些僧人,随同法照来到金刚窟,以及在大圣竹林寺立下石头标记的地方,瞻仰过去的遗迹。来到这个地方之后,正当大众内心悲喜交集之时,忽然听到一阵钟声,它的音声优雅响亮,音节段落清晰分明,众人愈加感到惊喜和怪异,才知道法照所见所闻的境界,的确是真实不虚的,因此将此事书写记录于金刚窟的墙壁上,普愿见闻的人,都能一同发起无上菩提心。后来又在化现题名“大圣竹林寺”匾额的地方,建立一小区的寺院,仍然称为竹林寺。
自此以后,法照于是专志念佛,日夜精进从不间断休息,有一天忽然又见到僧人佛陀波利告诉他说:“你极乐世界的莲华已经成就了,再过三年莲华就会开放。”等到三年的时间一到,法照告诉大众说:“我要走了。”然后端坐往生。又有人说:法照曾经在山西并州举行五会念佛,唐德宗时,皇帝诏他入京城,请他教导皇宫里的宫人念佛,也有五会之多,因此号称为“五会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唐 少康(莲宗五祖)
少康。俗姓周,浙江缙云仙都山人。生下来之后就不言不语,七岁时,到灵山寺礼佛,母亲问他说这是谁啊?少康忽然开口说:“释迦牟尼佛。”父母因此让他去出家。年十五岁时,即已经能够通达五部经典。唐德宗贞元初年(西元七八五年),到了洛阳白马寺,看到大殿中的文字放出光明,仔细探究一看,原来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因此祈愿说:“我如果和净土有缘,应当使这篇文章再度现出光明。”说完之后,光明又再次闪烁起来,光中隐隐约约有菩萨的形像。少康因此说:“再巨大的劫石都可以磨灭,而我愿生西方净土的心,永远不会再改变了。”少康于是前往长安的光明寺,到保存善导大师肖像的纪念堂瞻仰礼拜,忽然见到善导大师真实的身像升在虚空当中,告诉少康说:“你依照我的教法,普遍地教化一切有情,等到他日净土功业成就时,必定可以得生极乐世界。”
后来少康向南到了湖北江陵的时候,遇到一位法师,跟他说:“你如果要化度众生,应当到新定去(今浙江遂安县西),你的因缘在那里。”说完之后就消失不见。少康因此就前往新定。少康把他所化缘的金钱,用来诱导小孩子念佛,念佛一声,就给一钱。如此经过一年多,无论男女老少凡是见到少康的人,都会念阿弥陀佛。念佛的音声,充满于新定的街道。
少康于是在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建筑三层的坛场。凡是遇到斋日,善男信女全部都来道场共修,每一次约有三千多人。每当少康升座,高声念佛,众人则一起跟著念佛唱和。少康每念一声佛号,大众就看到一尊佛从少康的口中出来,念十声,则有十尊佛如同念珠般连贯地从口中…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