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二)▪P9

  ..續本文上一頁)四月二十七日,夢中見到阿彌陀佛跟他說:“你說法的時間只剩下六日了,你將會往生西方淨土。”宗坦夢醒之後即告訴大衆。第二天,仍然不斷講經開示。到了五月四日的後半夜,自知往生的時候到了,即鳴鍾集合大衆,告訴大衆說:“因緣生滅、聚散合離,都有一定的時節,而極樂淨土這樣殊勝的因緣,怎麼可以讓他白白錯過呢?願大衆一起念佛,助我往生。”又說:“享年七十六,四大分離處,淨土禮彌陀,永超叁界苦。”說完之後,即坐著往生,此時滿室充滿雷聲,白雲遍布于虛空當中,覆蓋了整個大地,從西方緩緩飄過來,經過叁日之後才消散。(蓮宗寶鑒)

  宋 中立

  中立。俗姓陳,浙江明州鄞縣人,九歲時,出家于甬東(浙江舟山島)的棲心寺。凡是受持過的經卷,都過目不忘。北宋英宗治平年間(西元一○六四~一○六七年),考試經典而得剃度出家。最初依止廣智法師,學習天臺宗的教觀。等到神智法師繼承主持南湖寺的時候,又依止神智法師。神智座下有兩百多人,沒有一個勝過中立法師的。神智辭去寺院的事務之後,中立繼承他住持的席位。

  中立平日常常以淨土法門開示誘導衆生,並命令他的徒弟介然,創建十六觀堂,以招攬有心修習淨土的人士。不久之後即辭去住持的事務。稍後又重新興複寶雲寺,然後退居于白雲庵。每日宣講止觀法門,一生的著作很多。應衆人的邀請,再次出來主持南湖寺,升座說法,廣泛地爲無盡的衆生開導修行的門路。前後誦《維摩诘經》、《金光明經》數十部,誦《法華經》超過一萬部。凡是爲人祈願消災,常常都有感應靈驗。徽宗政和五年(西元一一一五年)四月辛亥日的晚上,忽然告訴弟子法維說:“你聞到異香了嗎?”接著集合大衆,含著笑容說:“我往生的時候到了。”然後即面向西方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元照

  元照。字湛然,俗姓唐,浙江余杭人,起初依止東藏慧鑒律師,專門學習戒律。接著跟隨神悟處謙法師,學習講論天臺宗的教觀,處謙勉勵他以究竟明了《法華經》的義理爲根本要務。後來又從廣慈慧才法師受菩薩戒,受戒時戒光顯露,因此廣博地研究南山宗的律學。元照平日執持錫杖帶著衣缽,乞食于市集之間。晚年主持靈芝寺叁十年,其間傳戒度僧,達到六十次之多。一生一世堅定心意于往生極樂淨土,常常說:“生時宏傳戒律儀範,死後歸于極樂安養,我平生所得,只有此二法門而已。”曾經收集淨業禮忏儀軌,自己作序說:

  “元照自從受戒下戒壇以來,便知道應當要勤學戒律,但是天性平庸無德無才,行爲又不像師長一般的賢能。後來遇到天臺的神悟處謙法師,苦口婆心提攜教誨,才知道要改變過去的行爲,深心探求祖師的教法,同時也要廣博地研究佛法大乘。于是發大誓願,願意常常生于娑婆穢土五濁惡世,作世間的大導師,提拔誘導衆生,令一切衆生入于佛道。

  稍後又見到《高僧傳》的慧布法師說:“西方國土雖然清淨,但不是我所願求的。假使十二劫在淨土蓮華中受樂,何如在娑婆世界叁途極苦之處救度衆生。”由于看到這個說法,更加堅持自己的見解,雖然經曆了許多的年歲,但是對于淨土法門,毫無歸依趨向的心念。見到別人修習淨土法門,反而又升起輕視毀謗的行爲。

  後來由于遭受重病,色身體力瘦弱疲憊,心志神識茫然昏迷,根本就不知自己心念的去向。等到病情康複之後,才突然覺悟自己以前的過失,因此悲泣感傷,內心深深地自我苛責。心中的志願雖然廣大,但是自己的能力還不足以堪任。所以再一次地披讀天臺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論中說:“初發心的菩薩,在尚未證得無生法忍之前,必定要常不離佛。”,又引《大智度論》說:“具有煩惱纏縛的凡夫,雖然有大悲心,發願生于濁惡的世間,救度苦難衆生,但這是沒有益處的。譬如嬰兒,不能離開父母,又如只有柔弱羽毛的幼鳥,只能從這根樹枝跳到那根樹枝,尚不能振翅高飛。”

  看完《十疑論》之後,從此全部放棄生平所學的東西,專門追尋探究淨土法門的教理,二十多年來,未曾暫時休息放棄。詳細地研究淨土的義理教法,周詳完備地披讀古今的著作,因此頓時消解了一切的疑問,愈加深信淨土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

  又看到善導大師所分析的專雜二種修行,如果專修念佛,百人修行則百人往生,若是混雜修行,萬千人難得一二人往生。一般凡夫衆生心識妄動散亂,修習觀想是很難成就的。但是如果一心一意專持四字佛號,不但容易執持,而且仰仗彌陀大願,必定可以往生淨土。生生世世以來舍父逃走,今天才知道要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因此今日以我所修行的念佛法門,輾轉相傳教化引導衆生,就算盡未來際無量無邊的贊歎宣揚,也無法窮盡此淨土法門的廣大殊勝。

  雖然方便有多門,但都是以深信而得入門。如同大勢至菩薩,以憶佛念佛的心,明心見性證悟圓通,入叁摩地。于是我再次地自我思惟,反省我以前所造的無量罪業,不但不信淨土法門,而且還誹謗佛法毀損他人。業因既然已經造下,苦果必然將會來到。我內心懷著慚愧羞恥,日夜之間戒慎恐懼。于是親自對著諸佛聖像前,吐露內心的音聲,五體投地至誠懇切地忏悔。因此發起大願,普遍地攝受一切衆生,一同修行念佛法門,期望大家全部都能往生淨土。

  爲了能夠恒常地精進修習,必須建立禮儀軌則,所以就收集了諸多典籍文章,而編輯完成了這個禮忏儀軌。從頭到尾,依次排列十門,都是依照聖人所說的經典,皆是依循古有的儀式。事項上遵從簡單扼要的原則,而內在的佛法則是要求精純專一,後來賢者披讀閱覽時,希望能夠知道我的心意。”

  元照又著述《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的義疏。其余的著述累計有數百卷之多。北宋徽宗政和六年(西元一一一六年)秋天,命令弟子諷誦《觀無量壽佛經》,以及(普賢行願品),然後跏趺端坐而往生,當時西湖的漁夫們,都聽到空中有天樂聲。(樂邦文類。佛祖統紀。西湖高僧事略)

  宋 法宗

  法宗。俗姓顔,浙江錢塘人,十歲出家,依止廣慈慧才法師,專精研究天臺教觀。十九歲,追隨廣慧初法師,虔誠奉侍十年之久。後來又回來隨侍廣慈法師。法宗依照止觀法門,修習大悲叁昧,如是連續不斷地修持達九年之久。凡是有所祈禱請求,都獲得靈異的感應。

  法宗曾經參與天竺寺的光明忏法會,到了第五日,在禅定觀想之中,忽然看到慈雲遵式大師,以及侍奉的僧人數十位。法宗問訊作禮說:“昔日和我一同修行的人,都往生淨土了嗎?”慈雲遵式回答說:“元照已經往生了,擇瑛法師還想要在五濁惡世宏揚經法,而你應當要精勤修行,以成就你自己的本願。”

  法會結束後,法宗又回到常住(即廣慈法師宏經的寺院),建立淨土道場,雕刻西方叁聖像,燃五根手指供佛。每個月集合四十八人,一同修行淨土法門。當時的名官賢士,多參預他的盛會。北宋徽宗政和七年(西元一一一七年)春天,稍有疾病,夢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及清淨聖衆,垂手接引,過了叁天後,沐浴更衣漱口,然後寂靜地往生。(佛祖統紀)

  宋 了然、與鹹、有空

  了然。俗姓薛,浙江臨海人,母親憂愁沒有子嗣,于是到寺院的佛菩薩前祈禱。回家後,夢見一位僧人,給她一朵蓮華,命令她吞食下去,並且說:“你生的孩子,將來必定出家。”不久之後,就生了了然。等到年紀稍大,即讓他剃度出家。十六歲受具足戒。追隨安國惠法師,學習天臺教觀,慧解的能力頓時獲得啓發。

  有一天夜裏,夢見自己航行在大海之中,見到觀世音菩薩,坐在山上的竹林之間,于是說了一百個偈頌來贊歎觀世音菩薩,醒了之後還記得其中的一半,從此以後突然辯才無礙。後來居住在白蓮寺,講說天臺的教觀。二十多年之間,每日只吃一餐,時常夜裏靜坐到天亮。

  臨命終前,有一天晚上,夢見兩條天龍遊戲于虛空之中,其中一條化作神人,從空中降下來,在衣袖裏拿出書簡說:“法師七日當行。”夢醒以後,即鳴鼓集衆而說法,並囑咐後事,然後大字地書寫道:“因念佛力,得生極樂。凡汝諸人,可不自勉。”隨即沐浴更衣,與大衆同聲誦《阿彌陀經》,誦到“西方世界”時,突然往生。大衆都聽到天樂充滿了虛空,祥瑞的光明照耀在天地間。了然的弟子當中有名爲與鹹、有空的兩個人,都是修習淨土法門,也同樣念佛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明高僧傳)

  宋 智仙

  智仙。俗姓李,仙居人(浙江永安縣),從小就不好樂于世俗的生活。出家後,遊學到天竺寺,在首座和尚明義法師座下悟得一心叁觀的要旨。回到故鄉後,依止白蓮惠法師,聽講學習止觀法門,于其中大有啓發體悟,最後繼承惠法師的講席。智仙一生當中,平日所思惟系念的,只有西方極樂淨土。

  有人對他說:“在法華叁昧中,一土即一切土,一身即是一切身,一佛即同一切佛,何不依循止觀法門修習法華叁昧,而卻沾沾自喜于往生淨土呢?”智仙回答說:“荊溪湛然大師說:《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中,直觀此土,當下即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是法身、報身、化身叁佛身;此大衆即是十方法界一切大衆。但是,凡夫以煩惱無明未斷的緣故,仍須修行往生同居淨土。”

  問的人又說:“同居淨土的種類很多,何必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智仙答:“這是由于一切的經教論著,多稱贊往生淨土的緣故,宿世的因緣比較深厚的緣故,爲令一心專注不散亂故,以及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諸佛護念攝受的緣故。”

  智仙居住在白蓮寺,講經弘道十叁年,每日向西禮拜稱念阿彌陀佛,未曾稍有間斷懈怠。有一天稍微感到疾病,即謝絕一切的外緣人事。返回寺院,把床鋪改成西向,設置阿彌陀佛聖像,請觀堂的修行大衆誦《阿彌陀經》,經卷尚未終了即坐化往生。相鄰的能仁寺僧衆,都聽到念佛的音聲浩瀚沸騰于天際,仙樂盈滿耳邊。到了第二天天亮,才知道是智仙往生了。(佛祖統紀)

  宋 智深

  智深。俗姓沈,嘉禾人(福建建陽縣),最初依止海月辯法師,學習天臺教觀。學成之後,回到嘉禾的崇福西寺,建立光明期忏會,二十年如一日。智深精進修行的道業,傳聞到了皇上耳邊,因此賜號“慈行”。智深平日專志淨土,勸導衆人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凡是遵從他教化的人,往往都得到明顯的感應。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西元一一一五年)六月,得疾病,有訪客來,仍然像平常一樣地接待談論。客人才一出去,就坐化往生了。往生的當時,人們都看到紫色的雲彩,向西方飄去,然後漸漸消失。火化那一天,陣陣異香濃郁襲人,火化後得舍利子無數。(佛祖統紀)

  宋 思照

  思照。俗姓陽,浙江錢塘人。十四歲,追隨淨住寺的從雅法師,在南屏山(浙江杭縣西南)聽聞學習《方等》、《法華》等經。又往東掖山參訪神悟處謙法師,于佛法深義大有契入。曾刺血書寫《法華經》,並一字一禮拜,如是修行有十次之多。誦《觀無量壽佛經》五藏(二五二四○卷),《阿彌陀經》十藏(五○四八○卷),《法華經》一千部,禮拜《華嚴》、《梵網》、淨土七經等,共有二百七十卷。

  思照一生專修念佛叁昧,建築一間小庵名爲“德雲”,並刻建西方叁聖像。每夜四更(清晨一~叁點)即起來念佛,懈怠的比丘,聽到他的念佛聲都動容慚愧。又在每個月二十叁日,率領僧俗二衆系念西方叁聖,共修的常常有千人之多,如此每月不斷,總共達叁十年之久。

  有一天,突然告訴他的徒弟說:“我夜裏夢見佛的金色身,高一丈六尺,這是我往生的前兆啊!”從此每日請七位比丘助念,到第七天晚上,突然起身合掌,高聲地念佛,然後跏趺坐結手印而往生,當時是北宋徽宗宣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九年)的春天。火化後,牙齒潔白明亮,像玉石一樣地美麗。(佛祖統紀)

  宋 若愚、則章

  若愚。俗姓馬,浙江海鹽人。學習佛法于辯才元淨法師,居住在終南山龍井寺有很久一段時間。後來于湖州的仙潭,營造房舍,接待供養僧衆。建立無量壽佛閣,勸導僧俗大衆念佛,前來修行的大衆往往有數百人之多。前後叁十年之間,凡是參與法會的諸位賢者,在臨命終時,多有祥瑞的感應,有人上奏若愚的崇高道行,皇上因此賜號爲“法鑒”。

  當時有一個名爲釋則章的僧人,與若愚爲友,一同修習淨土法門。則章往生後,若愚夢見神人告訴他說:“你的同學則章,證得普賢行願叁昧,已經往生西方淨土,他正在極樂世界等待你。”若愚因此沐浴更衣,命令大衆一同誦《觀無量壽佛經》,自己則端身正坐靜默地聽大衆誦經。誦完之後,忽然說:“淨土已經現前,我將要往生了。”因此急速地書寫偈頌,然後往生。其偈頌說:

  “本自無家可得歸,雲邊有路許誰知,溪光搖落西山月,正是仙潭夢斷時(仙潭指若愚本人)”。又說:“空裏千花羅網,夢中七寶蓮池,蹋得西歸路穩,更無一點狐疑。”當時爲北宋欽宗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年)九月,時年七十二歲。火化後,得舍利子數百粒。(佛祖統紀)

  宋 仲闵

  仲闵。衢州人(浙江西安縣),受業學習于祥符寺,後來依止南文法師,以能言善辯著稱。北宋徽宗政和初年(西元一一一一年),回到故鄉,居住在浮石山,跟隨學習的人衆,突然聚集而來。他曾經說:“我座下弟子不及五百衆,不講大部經典。”因此他一生只講《金光明經》、(普門品)。等到將要入寂往生的那一天,集合大衆升坐高堂,登師子座。才剛剛跏趺而坐,此時忽然見到銀臺從西方而來。仲闵說:“我平生解了第一義谛,願取金臺,今天何以不能如此!”然後閉目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介然

  介然。明州鄞人(浙江鄞縣),受業學習于福泉山延壽寺,當時明智中立法師居住在南湖(浙江嘉興縣),介然于是追隨他學習天臺教觀。北宋神宗元豐初年(西元一○七八年)開始專修淨土法門。叁年期滿之後,告訴同修的人說:“念佛叁昧,是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法門。”因此燃叁根手指供佛,並發誓願建立十六觀堂,堂中設立西方叁聖像,四周環繞著池塘蓮華。等到完工時,又燃叁指,以報佛恩。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叁○年)正月七日,金兵攻到了明州(浙江),寺院大衆都逃亡散去,只有介然不肯離開。後來金兵到了寺院,呵斥介然說:“難道你不怕死嗎?”介然說:“貧僧以一生的願力,建立這個觀堂,今天我已經老了,我不忍舍此離去,而只求自己的苟且生存。”金兵因此稱歎介然的義行,並告訴他說:“請你爲我們到北地去,作十六觀堂,同時要以這樣的規格製度去建造。”然後強迫他向北方去。後來人們以他離開寺院那天爲忌日,尊稱介然爲“定慧尊者”,並立肖像于觀堂之側。(佛祖統紀)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