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P3

  ..續本文上一頁高聳直立在前面。齊明帝建武二年(西元四九五年),臥病在床。于是更加專注憶念西方淨土,禮拜忏悔亦不停止,過不久就見到極樂世界所有的聖賢都前來迎接。法琳因此向弟子陳述他所見到的境界,並命令死後將身體火化,說完後即合掌而往生。(高僧傳)

  齊 僧柔

  僧柔。俗姓陶,丹陽人(今安徽當塗縣),年少就有離塵出世的志向。出家後爲宏稱法師的弟子。嚴格持守戒律威儀,廣博研究經部的典籍。後來進入剡白山的靈鹫寺。還未到達靈鹫寺的前一夜,沙門僧緒,夢見神人執持彩色的旗幟,穿著白色的戰甲,滿山滿谷到處都是,神人們並且說:“法師將要來了。”第二天,僧柔果然來到。在蕭道成建立齊朝的時代,僧柔應王公們的邀請,出山林而居住在京城的定林寺,又親自擔任首座和尚教化徒衆,遠近四方都欽仰佩服。僧柔平日誓願往生極樂淨土,每到了傍晚日輪懸挂在西方的時候,則端正容色攝心合掌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僧柔法師臨終之前,身體並沒有患病,他告訴弟子們說:“我該去了!”然後鋪設坐席于地上,向著西方虔誠禮拜而往生,此時室內室外都聞到奇妙的異香,時年六十四歲。(高僧傳)

  齊 慧敬

  慧敬。廣東南海人,年少時遊學荊、楚(湖北、湖南)一帶,廣博通達各種經論,常常以修福行善爲急務,凡是所到之處就積極建立興造塔寺佛像。後來回到故鄉,又整理修複雲岑、永安等各個寺院。慧敬的志節操守嚴謹清白,並且精通戒律,曾被皇上下令封爲僧主,對僧衆的教誨領導多有功業。凡是所修的福德善業,都回向往生西方,臨終之日,室內充滿奇妙的香氣,經過很久才散去。(高僧傳)

  梁 道珍

  道珍。不清楚他的出身,梁朝初年,居住在廬山中,作《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彌陀觀”,觀想阿彌陀佛,然而心裏尚有疑慮,志向未定。有一天夜裏,夢見有一群人乘船于大海之中,說是要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道珍也希望能夠上船跟隨一起去。船上的人說:“你尚未營造浴室供養衆僧,也沒有誦《阿彌陀經》,淨土的功業仍未圓滿,尚不能去。”等到夢醒之後,道珍乃營造浴室供僧沐浴,並且持誦《阿彌陀經》,如是經曆數年而不中斷。

  後來有一次在房中觀想時,見到一個人攜帶白銀蓮臺而來,並且說:“法師業報已盡,應當升坐此臺。”又說:“以法師的功業和修行,應當乘坐金臺,奈何法師最初發心時猶豫不決,因此只得此銀臺而已。”道珍心中歡喜,因而暗自用紙記下此事,把它藏在經典的匣子裏頭。臨命終那天的晚上,半山腰以上,如同排列了數千把火炬一樣的光明。附近村子裏的人遠遠望見,以爲是諸侯要朝見天子的場面,等到天亮,才聞知是道珍往生了。後來弟子們搜尋整理經匣子,才知道道珍往生前的祥瑞感應。(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北魏 昙鸾

  昙鸾。山西雁門人,年少時遊曆五臺山,見到種種神迹靈異之事,因而發起信心剃度出家。讀《大集經》時,由于經典的言詞義理深奧微密,因此發心要爲此經作注解。行文注解才過一半,就感得氣疾,于是周遍各處去尋求醫療。後來感歎說:“人命危脆,旦夕無常。我聽說長命的神仙,常常出現于世間,如果得到長命的神仙術之後,再來宏揚佛教,不也是很好嗎?”因此前往江南的道家陶弘景隱居的處所,懇求神仙術,陶弘景授以《仙經》十卷,昙鸾便歡心喜悅地回去。

  回程經過洛陽時,遇到叁藏法師菩提留支,昙鸾問說:“佛法中也有長生不死之法,勝過這本《仙經》的嗎?”菩提留支說:“此方東土哪裏有什麼長生不死之法,縱得長命,短暫的時間內不死,終究歸于六道輪轉,有什麼可以珍貴的呢?真正能夠長生不死的,唯有佛道中才有啊!”因此菩提留支以十六觀經(《觀無量壽佛經》)教授給昙鸾。並告訴他說:“學習此經,則叁界之內不用再來投生,六道之中不必再來輪轉,豐盈虛損陰陽消長、福禍成敗得失好壞等種種事情,不會再來幹擾傷害我們。而其壽命之長遠,有如恒河沙時劫無量無邊,真是沒有辦法比量譬喻,這就是我佛大覺金仙的長生之法。”昙鸾聽了以後心中大喜,因此把《仙經》火化,專修淨土的觀法,不但自我修行而且教化衆生,其影響流傳非常廣大普遍。他曾經撰寫稱名禮拜求生淨土的十二首偈頌,以接續龍樹菩薩所作的偈頌。又著述《往生論注》兩卷,流傳于世。

  魏朝君主非常尊重推崇他,因此賜號爲“神鸾”,並敕令迎請居住于山西並州大寺。晚年移往汾州玄中寺。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年),有一天晚上,在室中見到一名清淨僧人告訴他說:“我就是龍樹,早已往生居住在淨土之中,由于你和我志向一致的緣故,因此特地前來和你相見。”昙鸾自知往生的時候已到,于是集合大衆教導警誡說:“大家生生世世奔波勞苦,永遠沒有止盡的時日。對于地獄無量無邊的痛苦,不得不心懷恐懼;而于求生極樂世界九品蓮華的淨土法門,不可不努力修行。”說完之後,命令弟子們高聲念佛,自己則向西方頂禮而往生。當時在寺院的人都看到幡華幢蓋,從西方而來,天樂充滿了整個虛空,過了很久之後才消失。這些感應的瑞相傳聞到了朝廷,皇上于是诏令將昙鸾大師安葬于汾西(今山西平陽)的文谷,于當地建立塔寺和紀念石碑。(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北齊 慧光

  慧光。居住洛陽。曾著《華嚴經》、《涅槃經》、《十地經》等經典的注疏,微妙窮盡地披露權實二智的義理。有一天得疾病,見到天人大衆來迎接,慧光說:“我所願求的,是歸向極樂世界啊!”說完之後不久,西方淨土的化佛,充滿了整個虛空,慧光說:“唯願我佛慈悲攝受,滿我往生淨土親見阿彌陀佛的本願。”隨即彈指而入滅往生。(佛祖統紀)

  北齊 道憑

  道憑。俗姓韓,山東平恩人。年十二歲出家,通達貫攝各種經論,到處參訪各個大德的講座,因此對于佛法的造詣,日漸達到精深微妙的境界。魏、趙兩朝年間,講《涅槃經》、《華嚴經》以及各種戒律、論典,眼睛不用依著經文讀誦,就能夠透徹地切中佛法的要旨。平日時常福德、智慧兩者兼修,袒露肩膀赤著雙足,以乞食生活來度日,並發願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齊文宣帝天保十年(西元五五九年)叁月十七日,于河北邺城西南的寶山寺往生,時年七十二歲。臨命終時,佛光照耀充滿整個屋子,芬芳的異香彌漫于庭院之間。(續高僧傳)

  北周 慧命、法音

  慧命。俗姓郭,山西太原晉陽人。出家後,專門修習方等、普賢等忏法,追隨投靠恩光、先路兩位禅師,後來遊化到仙城山。在此之前,有一個叫孟壽的道士,發心歸依叁寶返邪歸正,施舍自己所住的道館,改建爲寺院佛塔。後來等到慧命法師將要到達仙城山之前,孟壽在神志恍惚如夢似幻的情況下,見到鬼神大衆嚴肅地守衛在他原有道館的兩旁。醒後不久慧命法師就到了,因此孟壽又舍掉自己所住的房子改名爲善光寺,並以此寺院供養奉事慧命法師,漸漸地衆多的修行人都聚集在此地。沒多久之後,慧命就辭別仙城山回到原來居住的山林。當時有一位叫法音禅師的人,與慧命相識而且極爲親近熟悉,兩人一同到長沙果願寺能禅師的地方,修學禅定。

  後來兩人又一起回到仙城山,居住了五年。當時慧命與法音,都已經自知命終往生的時間,兩人攜手于松樹林下,相視而笑地說:“就在此處,正可以終老一生!”侍者最初聽到,並未了悟他們所說的意思。不滿十天,兩個人同時得病,北周武帝天和叁年(西元五六八年)十一月五日,慧命端身跏趺正坐,面向西方稱念佛名,這時大家都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慧命隨即合掌念佛而往生。大衆當中有人夢見天人從天降臨,幢幡鮮明亮麗顯耀在輝煌的日光之中,又聽到房舍之間有清晰的音聲唱言:“善哉!”內外到處充滿奇異的香氣和美妙的樂聲,大家所聽聞的音聲和熏染的香氣,都是美妙缤紛而多采多姿。

  不久之後,法音禅師也在這個月的十七日,坐在同一個地方,念佛往生。往生時所顯現的感應瑞相,也和慧命一樣的殊勝感人,兩人當時都是叁十八歲。後來徒衆們就在這顆松樹下,疊磚建塔而爲墳墓。(續高僧傳)

  北周 靜藹

  靜藹。俗姓鄭,河南荥陽人,少年時到寺院遊玩,看到描述地獄種種狀況的變相圖,內心非常恐懼,因此想要出家修行了脫生死,于是前往瓦棺寺,依止和禅師剃度出家。年十七歲時,受具足戒,嚴格護持戒律威儀,並通達貫徹各種經論。平日修行大慈悲心的法門,凡是蠶絲綢緞華麗彩繡的衣服,和由衆生皮革所製的衣物鞋履,一概都不披戴穿著,終身只穿著由粗布所造的衣服。

  北周武帝將要消滅佛法時,靜藹法師特地前往京城,向朝廷呈遞書面的文表,爲佛教論理申訴,當面反抗皇上的聖旨,請求皇帝不要消滅佛教。但是他的申訴抗議,終究不被武帝采用,因此靜藹就攜帶著門徒,進入終南山隱居。後來又潛藏到太一山的錫谷當中,自己披著粗麻做的破衣,暗自地闡揚大乘佛法,他有許多的撰述著作,都隱藏在岩石洞穴之中。

  靜藹悲悼佛陀偉大的佛法已經淪落荒廢,因此告訴弟子們說:“既然無益于這個世間,我准備要舍棄身命,往生極樂世界。”有一天,他獨自坐在另一個山洞中,命令侍者下山去,明天再早一點上來。侍者離去後,靜藹就跏趺端坐在平坦的磐石上,自己親自用刀子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一段一段的鋪在石頭上面。又把腸子拉出來挂在松樹的樹枝上,五髒六腑都暴露在身外,身上的筋骨、手腳、頭部和臉面,都以刀子完整的割碎分解。最後再以刀割下心髒,捧著心而命終往生,當時是北周武帝宣政元年(西元五七八年)七月十六日,時年四十五歲。侍者隔天早晨到達山洞的時候,只見到靜藹還合掌捧著心,就如同他最初入座時一樣,向著西方端正跏趺而坐。法師的骨骸之間並沒有遺留任何的血迹,只見到白色的乳液大量湧出,凝結于石頭之上,又看到用手書寫的偈頌遺…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