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體是所有衆苦聚集的地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濁惡而不清淨,系縛背負了各式各樣的毒瘤膿瘡,根本毫無益處,乃至諸天的身體也是如此不淨和無益。”
因此,凡是修行淨土的人,不論是步行或靜坐,不論睡眠還是清醒的時候,都要常常觀照這個色身,唯有痛苦毫無快樂,對于六道的生死輪回,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縱使夫妻的房事不能立刻斷除,也要漸漸地生起厭離的念頭,並且對于這個色身要作七種不清淨的觀想。
第一,觀照這個愛好淫欲的色身,是從貪愛煩惱所生,這是根本上種子的不清淨。第二,這個色身,是由父母赤白精卵交接和合而成,這是受生之處的不清淨。第叁,這個色身,懷孕時住在母親的胎胞髒腑之中,這是住處的不清淨。第四,這個色身在母胎的時候,只飲母親的血液,這是飲食的不清淨。第五,這個色身懷胎十月期滿之後,從産道中生出來,這是初生之處的不清淨。第六,這個色身,表面以一層薄皮覆蓋在上面,而裏面則膿液汙血到處充滿,這是整個身體都不清淨。第七,這個貪淫欲的色身,死亡之後浮腫膨脹腐爛敗壞,這是究竟歸于不清淨。
觀照自身既然是如此臭惡,那麼觀察別人的色身,也是一樣的。因此能對于所愛戀的歡樂境界,男女的色身形體,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常常能夠觀照它們是不清淨的。能如是觀察思惟的人,他的淫欲煩惱自然而然漸漸減少。又必須發願:願我永遠脫離叁界雜食,以及臭惡汙穢膿血不淨的地方,遠離沈溺五欲男女的色身,願我獲得安樂國土清淨法性所生之身。這就是“厭離行”。
其次,所謂的“欣願行”,又分爲兩種。第一,先要明了發願往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第二,觀察彼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狀況,然後發起歡欣喜悅之心,發願往生安樂國土。第一先要明了求往生的意義,就是爲了要救拔一切衆生的煩惱痛苦。于是我們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沒有智慧和方便力,如果處在五濁惡世,煩惱境界強大熾盛,自己尚且要被業力所系縛,淪落沈溺于叁途的苦海當中,只要一下叁途,恐怕就數劫之內無法超脫。如此六道輪轉不停,無始劫以來未曾暫時休歇,我要到何時才能救度苦難的衆生呢?爲了救度衆生,我應當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諸大菩薩,若能證得無生法忍,才有能力在五濁惡世之中救脫衆生。所以昙鸾大師在《往生論》的注解當中說:“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的心。願作佛的心,則是攝受衆生皆得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的心。”
另外,《往生論》又說:“期願往生淨土,必須具備兩種行,(一)、必須遠離叁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二)、必須獲得叁種隨順菩提門的正法。何爲遠離叁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一是依智慧門,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而遠離我執妄想貪著自身的染汙心。二是依慈悲門,誓願救拔一切衆生的苦難,遠離不願利益安樂衆生的心。叁是依方便門,憐憫一切衆生,想要給衆生快樂,遠離只求恭敬供養自身的心。
若能遠離叁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則能得到叁種隨順悟入菩提涅槃境界的行法。一是“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追求種種的享受快樂。因爲菩提涅槃是無貪染的清淨處,如果只爲自身求安樂,則這種貪愛就染汙了自己的身心,會障礙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無貪染的清淨心”,不爲自身求安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二是“安清淨心”,是爲了救拔衆生的苦難。因爲無上菩提是究竟安隱一切衆生的清淨處,如果不作願發心救拔一切的衆生,令衆生遠離生老病死苦,即是違背菩提大悲門,因此“安清淨心”,要利益安隱衆生,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叁是“樂清淨心”,欲令一切衆生證得無上菩提究竟涅槃。菩提涅槃是究竟常樂之處,若不作願發心令一切衆生證得究竟常樂的境界,則是遮障自他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樂清淨心”,令一切衆生證得究竟常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
這個既能自我覺悟又能利益衆生的“無上菩提”,要如何才能夠得到呢?這就要靠著因爲得生清淨國土、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親聞如來說法而證得無生法忍之後,才能夠在生死流轉的濁惡國土中,救度一切的苦難衆生。如此則能夠慈悲智慧圓融具足于自己內心,不離禅定而時常生起度化衆生的妙用,隨意自在變化無礙,這就是菩提正覺的心。以上就是願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換言之,就是發菩提心爲了自利利他而求生淨土。
第二內在生起歡欣喜悅發願求生極樂淨土的心。由希望往生清淨莊嚴極樂世界的心,而發起種種觀察憶想,思惟緣想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或圓滿報身等,全身金色清淨光明,具足八萬四千種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種妙好,一一妙好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恒常照耀一切法界,慈悲攝取一切憶佛念佛的衆生。又需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七種寶物莊嚴清淨,具足種種殊勝美妙的快樂等等,關于對淨土完整的描述可參照《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所說的。時常精進修行念佛叁昧,以及布施、持戒修福等一切善行,而全部都回向布施給所有衆生,願共一切的衆生往生安樂國,若能如是思惟修行,那麼就可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欣願門”。換言之,爲了願度一切衆生的緣故,而速求往生親見阿彌陀佛住不退轉;欣慕喜悅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故,願共諸衆生同登淨土同成正覺。
後來,智者大師自知教化衆生的因緣將要盡了,于是前往剡東的石城寺居住,告訴弟子們說:“我當命終于此地。”接著命令弟子鋪設床座于東邊的牆壁旁,自己則面向西方,專一心意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摩诃般若波羅蜜,以及觀世音菩薩聖號。又令弟子多燃一些香火,自己唱贊《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題之後,贊歎說: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清淨莊嚴了極樂國土,其間有流水蓮池七寶行樹等美妙的境界,其實很容易就可往生到達,可是卻很少有人具足清淨信心、願意念佛往生。地獄恐怖的火車相現前的時候,只要一念忏悔改過、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尚且都能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何況平日有戒律和智慧的熏染修習,怎麼會不往生呢?大家要有信心,依照佛陀的開示教誨,以如說修行憶佛念佛的道力,和阿彌陀佛慈悲本願的加持力,往生淨土這件事,決定是功不唐捐的。”
此時有弟子請示說:“不知大師證入什麼果位,在此命終之後往生何處?”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衆教導徒弟,必定可得六根清淨(圓教的相似即佛位)。而我損己利人,只得五品位(圓教的觀行即佛位)。我的師父和道友,現在已經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起來迎接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說完之後就端坐往生,如同入于甚深禅定,享年六十七歲,當時爲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鄉寺的釋慧延,聽聞到智者大師遷化往生的消息之後,感懷傷痛哭泣不止,心裏想要知道智者大師往生之處,因此書寫《法華經》,以求大師暗中冥加指示。結果夜裏夢見智者大師和觀世音菩薩從西方淨土而來,慈悲眷顧地說:“這樣子你的懷疑心該去除了吧!”除此之外,靈異感應的事件一再顯現,大約都是諸如此類的。(續高僧傳。佛祖統紀。十疑論)
隋 慧成
慧成。俗姓段,湖南浬陽人,最初受業學習于十住寺,後來聽聞到南嶽慧思禅師闡揚佛法、教化衆生的廣大殊勝,因此前往歸依學習。平日睜開眼睛禅定靜坐,從夜裏一直坐到天亮。南嶽慧思禅師指示他修習方等、觀音、法華,以及般舟等種種叁昧,以消除宿世的業障。慧成依教修行叁年之後,證得了“解衆生語言叁昧”。後來在荊州枝江(今湖南常德縣東北),創建寺院而居住其中。平日持誦《阿彌陀經》,修西方淨土的觀想,叁十年來常坐不臥。每次入定,常常見到極樂世界清淨國土寶樹蓮臺。有一天,慧成告訴門人弟子,趕緊敷設裝飾殿堂臺階,我將要講《涅槃經》。等到事情准備完畢開始講經時,正好智者大師從玉泉寺來,因此和智者大師共同談論佛法中玄妙的義理,談論一段時間之後,就入滅往生。當天晚上,有人夢見慧成端坐在蓮臺,慢慢地往西方而去。(佛祖統紀)
隋 慧命
慧命,天臺仙城人,參學于南嶽慧思禅師,聽聞了慧思禅師所說的叁觀之後,深悟洞澈叁觀玄妙的要旨。于是辯才無礙,說法流暢如水銀瀉地。臨命終前,告誡弟子們要精進修持淨土法門。此時大衆忽然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位大士前來相迎,慧命于是隨著阿彌陀佛向西方而去。(佛祖統紀)
隋 慧海
慧海。俗姓張,山東清和武城人。少年時即出家入道,奉事學習于河南邺都廣國寺的冏法師。聽講《涅槃經》、《楞伽經》之後,再聽第二遍,就能夠重覆講述,智慧辯才過于常人,學侶門徒都非常推崇欽服。北周靜帝大象二年(西元五八○年)駕臨來到濤浦,整修治理伽藍寺院,莊嚴種種佛門的事務。
慧海曾經以往生淨土爲一生的期盼,其精進虔誠極爲感人。有一天,忽然有一個齊州的僧人名爲道诠,恭持阿彌陀佛的畫像而來,這幅佛像的微妙工巧,是世間所希有未見的。道诠說這是印度雞頭摩寺一位具足五種神通的菩薩,淩空飛往西方極樂世界,依照實景圖繪出來的。此事正好暗自符合慧海一向誠心求生淨土的情意,于是對著佛像虔誠懇切地恭敬禮拜,此時忽然見到神異的光明照耀閃爍。慧海因此懇切勤苦地模仿描繪佛像,並且更加堅定地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終其一生時時都以往生淨土爲念。
隋炀帝大業五年(西元六○九年)五月初一得疾病,告訴弟子說:“我將入滅往生。”並伸出五只手指以表示命終的日期。到了初五的夜裏,忽然從床上起來,面向西方頂禮跪拜,然後結跏趺坐直到天亮而往生,時年六十九歲。慧海自年少時就非常精進苦行,到老的時候更加堅定不移,同時又以仁愛慈悲接引衆生,誘導勸勉後進新學的人。他往生後,無論在家出家的徒衆都感到悲傷難過,因受感化而散…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