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華供香、布施金銀寶物的人多得不可計數。(續高僧傳)
隋 智通
智通。俗姓程,河東猗氏人(今山西永濟縣)。天生就樂于佛道,志願要求剃度出家,父母在驚異的心情下允許他的要求。十歲之後就剃度落發,虔誠恭敬地奉事師長,執事行履都非常謙沖虛心。智通平日嚴格持守戒律威儀,日夜精進地諷誦經典從不間斷,並背誦各種經典中贊佛的重要偈頌達叁千多首。後來追隨俊律師和延法師學習戒律經典。智通法師曾創立孤老寺,以平等慈悲心赈災救濟貧苦衆生。有時候也授戒說法,廣修種種福德善行。
隋炀帝大業七年(西元六一一年)十月得疾病,命令侍者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過一會兒即張開眼睛正視前方,有很久一段時間眼珠都不轉動,好像看到什麼似的,並且說:“真是不可思議啊!”侍奉的僧人頂蓋問他爲什麼緣故這麼說呢?智通說:“我見到了七寶幢幡、蓮華傘蓋、以及宮殿塔廟等,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境界啊!”到了初夜分的時候又說:“爲什麼要燃那麼大的燈燭!”弟子們于是掩蓋燈光令其昏暗下來。過一會兒又說:“光明爲什麼更爲盛大呢?”侍者頂蓋回答說:“這是師父自性清淨心相的流露,師父不必覺得奇怪。”因此智通乃合掌一直到天亮,然後說:“我往生淨土去了!”說完就逝世往生。這個時候山林大地都動搖起來,窗戶都被震裂開來。當時寺裏有一僧人名爲道慧,正好在小睡休息,夢見西邊的山嶺上有樓閣殿堂,淩空向著西方而飛去。(續高僧傳)
隋 真慧
真慧。俗姓陳,陝州(今河南陝縣)河北人,年輕時就厭離這個身心世間,二十歲時,前往大通寺清禅師的處所,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常常遊學四方,道業也因此日日增進。後來建築屋舍于蒲(今山西永濟縣)首山的麻谷,居住十八年,設立七寶幢幡四柱,以供養西方叁聖。常常抖擻身心提起正念,依著西方叁聖聖像作極樂世界的觀想。隋文帝仁壽四年(西元六○四年),受人召請居住于棲岩寺,平日爲人清淨高節謙和退讓,喜歡獨處愛好寂靜。精進禅定禮拜忏悔,日夜不懈勤苦修行。隋炀帝大業十一年(西元六一五年)十月,臥病在床,可是精神氣色一如平常,他說:“我將要往生淨土了,我看到極樂世界的蓮華已經來等候我,又聽到明亮的鍾聲,聲音幽雅清遠,也聞到奇妙的香氣到處濃郁充滿著。”說完之後就安然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隋 法智
法智。不清楚他的出身,童年就出家,凡是各種講經弘法的講座,無不留心去聽聞學習。晚年的時候,聽到別人說最直捷了當解脫生死的法門,莫過于念佛。于是跟人家說:“我聽過經典裏面說:“犯一個突吉羅小罪,要經曆一中劫的時間下地獄受苦。”這個可以令人相信。又聽到經典說:“稱念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我可就不相信了!”當時有一位具足智慧的明眼人跟他開示說:“你這個大邪見人!同樣是佛陀親口所說的經典,你爲何不信?”法智因此感到忏悔,隨即在國清寺兜率臺,日夜不斷地精進念佛,感得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現身。另外有一天,又感得大勢至菩薩的天冠寶瓶,放大光明照觸他的身體。
有一日法智向在家及出家的徒衆告辭說:“我往生西方已經指日可待了,你們要怎麼送行我呢?”大衆于是約定叁天後聚會用餐。等到聚餐之後,有的人甚至住在法智的房間等待他往生。到了半夜,法智坐在繩床上念佛,然後就安然地坐著命終往生。這時候有一道金色的光芒,從西方而來,整個天空光明照耀,遍滿有數百裏之廣,江中船只上的人以爲是天亮了,可是過了很久很久太陽才出來,後來才知道這是法智法師往生淨土的緣故。(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隋 法喜
法喜。不清楚他的出身。生平到處參訪善知識,精進修行好學不倦。年紀到了六十歲,才在山東的大蘇山遇到智者大師,一聽到大師的法音,就頓時證得甚深的法要。于是專修禅定智慧,也曾經修行過方等叁昧。有一天,忽然有一只雉雞來向他討命,這時有一位神人呵斥雉雞說:“法師應當要往生淨土,怎麼可還你的命呢?”一直到後來在生病當中,才發願以自己一生修行的福德善業,回向往生西方淨土,然後即至誠深心憶佛念佛,過不久,就見到西方阿彌陀佛與諸菩薩衆前來迎接,法喜于是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隋 壽洪
壽洪。汾陽人(今山西陽曲縣西北)。時常精勤持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臨命終的時候,兜率天的童子前來迎接,壽洪說:“我的心願是期望往生西方,不願投生于天上。”因此就命令大衆一起念佛,過一會兒突然說:“佛從西方來了!”才一說完,就即刻命終往生淨土了。(佛祖統紀)
隋 兩位沙彌
汶州(今四川茂縣)有兩位沙彌,不知道是什麼來曆的人,同一志向專心念佛。經過了五年,年長的一位沙彌先往生,到了極樂淨土,見到阿彌陀佛,跟佛說:“有一個小沙彌,和我一起修行淨土法門,不知道可不可以往生淨土呢?”阿彌陀佛說:“由于他勸導你,你才發心修行念佛。你現在可以先回娑婆世界,更加精進修行淨土的功業,叁年之後,你們兩個當一同往生來到我國極樂世界。”叁年的期限一到,兩位沙彌都見到阿彌陀佛與菩薩聖衆,從西方而來接引。這個時候大地震動,天華從虛空中散落飄舞下來,兩位沙彌即于此刻同時往生。(佛祖統紀)
唐 善胄
善胄。俗姓淮,瀛州人(今河北河間縣一帶)。年少出家,智慧聰敏領悟力強,常常參與講經的法會,尤其善長精通于《涅槃經》,曾多次摧破折伏講經的座主。隋朝初年,往北方依止遠法師,居止于京城的淨影寺。遠法師命終後,奉皇上的敕令在淨影寺作爲研究《涅槃經》大衆的導師。隋炀帝大業年間(西元六○五~六一八年),朝廷在全國廣泛地遴選大德高僧,善胄即被選上。善胄雖然一再地開設講經弘法的講座,而私下卻時常暗自地修行淨土法門,別人都不知道。有一天忽然得到中風的疾病,嘴唇口角偏斜了方向。後來疾病忽然減輕消失,恢複到平常的狀況,善胄說:“我的病既然好了,想必我的生命快要結束了。”
唐高祖武德叁年(西元六二○年)叁月,疾病危急,告訴門徒弟子說:“我一生一世堅定正信,心心念念都在思念阿彌陀佛,根本不用疑慮擔心我不會往生淨土!”于是命令弟子擦拭打掃屋舍殿宇,燒種種香恭敬等待。這時善胄突然起身端坐恭敬合掌,並告訴侍者說:“趕快安置高座,阿彌陀佛駕臨了,我善胄今日才知道忏悔慚愧以往的惡業。”說完就這樣端坐合掌,過了很久之後,才躺臥下來,並且說:“剛才阿彌陀佛來的時候,你們見到了嗎?我現在要往生去了!”才說完就命終往生。(續高僧傳)
唐 道傑、樊綽
道傑。俗姓楊,河東安邑人(今山西解州),年少就有出離世間的志向。隋文帝開皇十一年(西元五九一年),年將二十歲時,投靠瑩法師剃度落發受具足戒。接著又往山東青州何記論師之處,聽講《成實論》。何記論師入滅後,就周遊齊土(山東一帶),到處搜集探索研究論學,多次開設弘法的講座。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突然自己思惟到:“我只是在從事文字講說,而對于自己本性心地的功夫卻迷茫不知。至于說到要開啓智慧,如果沒有禅定的能力,那是很難啓發的。”因此決定停此講說,前往山西麻谷依止真慧禅師學習禅坐,深入思惟諸法緣起的甚深義理,被真慧禅師贊歎爲利根器的人。
道傑法師生性淡泊,沈默寡言,遠離錢財,飲食清簡。無論遇到痛苦或快樂的境界都能毫不在意,不受束縛牽挂。晚年爲棲岩寺僧衆的寺主。唐太宗貞觀元年(西元六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于麻谷的山上,時年五十五歲。
在此之前山西桑泉地區,有一位名爲樊綽的人,是前朝北周武帝毀滅佛教時被迫還俗的僧人。雖然已是白衣居士,但是常常參訪寺院道場,道傑法師也很器重他。在道傑往生之前樊綽早已經先往生了。樊綽有兩個女兒,有一天,兩人同時都夢到父親淩空而來,跟她們說:“我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現在知道道傑師父將要命終,因此特地隨著佛一起來迎接師父往生淨土。”說完就向棲岩寺的方向而去。就在同一日,道傑正好生病停止講經,臨終時,道傑見到樊綽伫立停留在空中,全寺的人都聞到奇妙的香氣,也都聽到天樂鳴空的聲音。(續高僧傳)
唐 灌頂
灌頂。俗姓吳,浙江臨海縣章安人。才生下來叁個月,就能夠稱念佛法僧叁寶的名字。七歲時,入攝靜寺出家。陳後主至德初年(西元五八叁年),拜見智者大師于修禅寺,禀受大師所教的止觀法門。經過長時間精心努力地研討推究,後來蒙受智者大師的印證認可,因此而成爲智者大師隨侍身旁的弟子。凡是他在智者大師身旁所聽聞到的佛法,都能夠領解體悟。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師入寂往生之後。灌頂于是宣揚智者大師的遺教,勤修禅定智慧,每次靜坐誦經,常常有天華從虛空中飄落在他的身旁。
有一次在攝靜寺講《涅槃經》的時候,一群強盜突然而來,到了寺院門口時見到布幔旌旗到處布滿,遮蔽了太陽,還有許多身長一丈多的神兵神將,侍衛在寺院門口,強盜們看到這種情況,都驚嚇畏懼得四處潰散。唐太宗貞觀六年(西元六叁二年)八月七日,命終于國清寺。最初示現疾病時,室內散出奇異的香氣。等到臨命終,灌頂命令弟子們說:“你們可以多燃一些名香,我將要去了。”說完忽然起來雙手合掌,好像在恭敬迎接什麼似的,接著稱念叁次“阿彌陀佛”,容貌臉色顯得非常愉快,然後躺臥下來而往生。往生之後,頭的頂部仍有溫熱,持續了一整天,時年七十二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僧藏
僧藏。山西西河人,幼年出家,謙卑自己奉事他人,對一切人都非常恭敬有禮,從不推辭抱怨一切的艱勞辛苦。凡是看到別人的僧服破舊了,就偷偷地…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