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把它拿去清洗幹淨,然後加以縫紉修補。每到夏天天氣炎熱時,則脫去衣服坐在草叢之中,以自己身體的血肉布施給一切蚊蟲。整日精進持念佛號,數目多得不可計算,堅定志向澄寂心念,如此地精進修行,不曾有稍微的間斷中止。等到業報將盡的時候,看到諸天的天人,一一次第地來迎請,僧藏都不願意跟隨而去。不久之後僧藏告訴大家說:“我剛才往生西方淨土去了,見到了諸上善人,並且看到散落的香華遍滿虛空”說完即恭敬合掌,念佛往生。(宋高僧傳)
唐 道昂
道昂。河北魏郡人,風采神韻清明澄澈,天資聰慧悟解力強,宛如宿世所成。歸依投靠靈裕法師出家,專精研究大乘佛法。曾經在寒陵山寺講《華嚴十地論》,一直講到夜裏,天色昏暗而沒有燭火。道昂于是高舉手掌,掌中立即發出奇異的光芒,光明徹照了整個大殿寺院,大衆都感到驚訝怪異,道昂說:“這種光芒平日在我手中本來就時時具有,有什麼好奇怪的呢?”道昂平時專意系念于西方淨土,願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後來在報應寺,自知往生的時間快到了,預先告知有緣的人,八月初當來此地告別。
到了約定的時候,身心沒有絲毫的痛苦,並且問旁邊的人用齋的時候到了沒?然後升上高座,這時香爐中發出奇異的香氣,道昂于是引領四衆弟子受菩薩戒,說戒時言詞義理切中心要,令聽聞的人都神情感動、虔誠恭敬。此時道昂舉目向上而視,看到諸天大衆缤紛繁多地居于虛空,絲竹管弦等美妙的天樂交相地演奏出來,音聲清新遼闊幽遠而響徹雲霄。道昂因此告訴大衆說:“兜率陀天的天人來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乃是生死根本,非我所願也,我常虔心祈願往生淨土,爲何此願不能完成呢?”才一說完,天樂即刻向天上飛騰而去,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這時接著馬上就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香華伎樂,充塞了整個虛空,猶如美麗的雲彩一樣,騰空飛湧而來,回旋環繞在大衆的頭頂上空,在場所有的大衆都看得很清楚。道昂說:“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現在西方淨土的祥瑞聖相前來迎接,我往生去了!”才說完,只見香爐從他的手中墜落,即刻在高座上逝世往生,享年六十九歲,當時爲唐太宗貞觀七年(西元六叁叁年)。(續高僧傳)
唐 智琰
智琰。字明燦,俗姓朱,吳郡(江蘇)人,梁朝散騎侍郎(官名)朱獻的孫子。天生資質過人,八歲出家,奉事通元寺的璩法師而爲其弟子。周遍遊曆各個名刹道場,開演宏揚佛教經論。陳朝滅亡時(西元五八九年),回到虎邱,居住在山林的岩洞深谷,達叁十年之久。後來因爲躲避兵亂才遷移到其他的地方。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六二四年),被蘇州總管李世嘉,迎請回到山上的寺院。智琰平日行持淨業叁福,修西方極樂世界的十六種妙觀。總共聚集修行向善的道侶有五百多人,一起在寺院裏念佛修行,每個月集會共修一次,如此共修將近超過十年。
到了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叁四年)十月,見到一位清淨的僧人手裏執持寶瓶,向前跟智琰說:“我就是無邊光,將來在西方淨土所謂的功德寶王,就是我。”智琰于是告訴寺院的大衆說:“無邊光,就是大勢至菩薩。功德寶王則是大勢至菩薩成佛的名號,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家鄉了。”接著就在當天晚上逝世往生,時年七十一歲。(佛祖統紀。虎邱志)
唐 等觀
等觀。俗姓孫。富陽(今浙江杭州西南)人,于智者大師之處學習一心叁觀。居住在天臺山,平日持誦《法華經》。唐太宗貞觀九年(西元六叁五年)冬天,浙江余杭的法忍寺,邀請等觀去講經演說。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穿著王公服飾的人前來,告訴等觀說:“弟子是臯亭廟的廟神,昨天法師從敝廟前的庭院經過,正好弟子出外巡視遊境,沒來得及奉事迎接。今日特地啓程遠來,專門向法師求取戒法。”等觀于是燃香,爲他授菩薩大戒,廟神因此禮謝而去。第二天,即初二的半夜,等觀先沐浴更衣,然後面向西方跏趺而坐,稱念西方叁聖的尊號,以及智者大師的名號。各稱百余聲之後,再一次地爲弟子們說一心叁觀的法門,說完後就命終往生。(佛祖統紀)
唐 道綽、道撫
道綽,俗姓衛,並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年十四歲出家,專門學習教理經論,又師事瓒禅師學禅法。後來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這個道場是昙鸾大師過去所建立的。道綽平日非常仰慕昙鸾大師淨土法門的修行功業,于是專心一意澄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坐的時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時之中依時禮敬阿彌陀佛,從不缺漏,並且每天念佛七萬聲爲固定的功課。有其他的僧人,在禅定中曾親見西方淨土殊勝的瑞相,又見到道綽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鮮麗猶如七寶山之高大,其他還有種種的瑞相感應,沒有辦法全部地敘說。
道綽曾爲大衆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幾乎有兩百遍之多。凡是聽講的人,都各個持著念珠,稱念佛號,念佛的音聲好像潮汐海浪一樣壯大,有時等到講完經大衆都散去後,佛號的音聲仍然回響充滿在山林深谷之間。道綽平日激勵勸發衆生修行淨土法門,講說的義理通達透徹,如清泉流水般不斷地湧現出來。常勸人們收攝思慮停止攀緣,一心一意憶佛念佛。著有《安樂集》二卷,遠則總攝龍樹、天親兩位菩薩的思想,近則貫通慧遠、昙鸾兩位大師的文句,言詞義理切中心要,爲當時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有一日共修的時候,大衆都看到昙鸾大師乘坐在七寶船上,並告訴道綽說:“由于你精進修行,你在極樂世界感得果報的宮殿樓閣已經完成了,只是你還有一些業緣未盡。”同時又見到化佛遍滿虛空,種種妙好的天華從虛空中飄散下來,大衆都滿懷欣喜地擡頭仰望,並絕口贊歎其不可思議。道綽自此以後因精進修行感得的色身體力愈來愈強健,容貌顔色也更加光彩煥發。無論出家在家聞風向往而來的信衆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紀八十多歲時才往生。
當時有一位名爲釋道撫的僧人,和道綽同一志向求生淨土,兩人每次相見,必定以同生淨土爲彼此互相的期許。道綽往生叁日後,道撫聽到消息則說:“我常期望能夠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後,我再稍加用一點氣力,就可以追隨道綽而去了。”于是在佛像前,叩頭頂禮祝禱發願,然後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僧炫、啓芳、圓果
僧炫。山西並州人,是一位精進修行的出家人,凡是他曾經學習過的經論都能完全通達,所悟解的佛法和身口所行的,也都能相符一致而不違背。一直到了九十六歲時,見到道綽禅師所著的《安樂集》,聽聞道綽講《觀無量壽佛經》,才回轉心意一心念佛。但是由于恐怕年歲已高壽命將終,因此日夜精進禮佛一千拜,念佛八九萬聲。在五年的期間內,一心精進毫無懈怠。後來得病,告訴弟子說:“阿彌陀佛已經來了,親授給我熏香的衣服,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排列引導在前面,化佛遍滿整個虛空,我將要去了!”說完之後就命終往生,七日之中奇妙的香氣到處充滿而不散去。
當時有啓芳、圓果兩位法師,親眼目睹這件殊勝的往生事迹,于是一同到甘肅藍田縣的悟真寺,以一個夏天爲期限,稱念阿彌陀佛。兩人一起折一段楊柳枝,放在觀世音菩薩聖像的手中,祈禱說:“如果我們可以往生淨土的話,但願這段楊柳枝七日不枯萎。”等到七天的時間一到,楊柳枝反而更加鮮綠青翠,啓芳、圓果兩人因此滿懷喜悅地互相慶賀,因此更加努力地日夜觀想稱念佛名,專心一致精進不舍。
經過了五個月之後,有一次在觀想中,覺得自身到達了七寶蓮池,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坐在兩個極大的七寶蓮華之上,大蓮池裏有成千上萬的各色蓮華充滿其中。此時,阿彌陀佛乘坐著一個最大的蓮華,從西方而來,虛空之中充滿光明,映照了整個世界。啓芳、圓果兩個人趕緊禮拜阿彌陀佛,並問說:“娑婆世界閻浮提的衆生,依照經典所說憶佛念佛,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這裏嗎?”阿彌陀佛回答說:“不要懷疑!一定可以得生我國啊!”同時又聽到釋迦世尊和文殊師利菩薩,稱揚贊歎《法華經》。而在蓮池前有叁層七寶的階梯,第一層是在家的白衣居士,第二層是僧人和在家人各一半,最上的第叁層則只有出家僧人。這些人說:“我們都是念佛修行的人,如今已經往生到此極樂淨土來了。”啓芳、圓果兩人出定之後,即詳細清晰地告訴他們的弟子以上殊勝的經曆。(宋高僧傳)
唐 普明
普明。俗姓衛,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安邑人,年十叁歲出家,周遍遊曆各個講席,隋炀帝大業四年(西元六○八年),奉召進入大禅定道場,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于山西蒲州的仁壽寺。每天固定課誦戒本一遍、《金剛般若經》二十遍,六時禮拜忏悔,並將所有的善根福德,回向往生西方淨土,終其一生都如此精進修行。總共建造檀木佛像佛龛有數十尊,書寫《金剛般若經》,約有一千多部。講《涅槃經》八十多遍,又講《攝大乘論》、《勝鬘經》等種種經論不計其數。年八十六歲時,命終于所住的寺院。(續高僧傳)
唐 德美
德美。俗姓王,清河臨清人(即今山東臨清縣),年十六歲離家,十九歲剃度,隋文帝開皇年間(西元五八一~六○○年),在京城中觀機教化衆生。平時嚴持戒律,每天以禮拜忏悔爲日常功課,並且持誦一萬五千佛名。隋炀帝大業年間(西元六○五~六一八年),住在京城的慧靈寺,普遍地修行福德善業,常有許多的殊勝感應。唐高祖武德初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在會昌寺,在寺院西邊建造忏悔堂,行般舟叁昧,整個夏天常行不坐。曾經爲了停止口業,因而叁年不說話。有時也爲了行常不輕菩薩之行,而普遍地禮拜七衆弟子。斷絕了一切世俗的妄想,專心憶念西方極樂世界,堅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終身奉行而不中止。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西元六叁七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忽然合掌念佛而往生,時年六十…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