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P8

  ..續本文上一頁叁歲。(續高僧傳)

  唐 慧滿

  慧滿。俗姓梁,雍州(陝西一帶)長安人。七歲就出家,精明謹慎持守威儀,到處遊學講經于四方,唐太宗貞觀年間,奉皇帝的敕令居住于宏濟寺,專門宏揚戒律威儀,獎勵勸導僧侶徒衆奉持戒律。曾經發願往生淨土,時常以供養僧人洗浴爲事業,唐太宗貞觀十六年(西元六四二年)四月二十日,稍有疾病,自知即將命終。因此把他日常所用之物,全部歸還常住,端身正坐于繩床之上,並召集寺院大衆,與大衆訣別,然後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五歲。(續高僧傳)

  唐 神素

  神素。俗姓王,安邑鳴條人(今山西運城縣)。年少時即與道傑法師齊名,兩人常常相攜一同到處參學訪道,一起遊曆學習于各個講座之間。隋炀帝大業四年(西元六○八年),道傑法師停止講經,神素則繼任他的講席。神素曾講《阿毗昙》、《成實論》共六十余次講座。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主持棲岩寺,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叁年)二月二十叁日,命終于山上,時七十二歲。

  神素一生所從事的修行,是專門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臨命終那一天,他召集了大衆與大衆告別,端正身心結跏趺坐,命令大衆讀誦普門品兩遍,而神素則在旁一心靜聽。接著並自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五六聲之後,又指示由一個人唱,其他的人在旁相和。一直到了晚上,仍然端莊威嚴地正身靜坐,弟子就近仔細一看,原來已經往生了。當天晚上,仁壽寺的智寬法師正好在夜裏靜坐,仿佛間好像見到神素來告別,囑咐他要護持正法,以報如來的大恩。等到天亮,才知道神素已經入寂往生等事。(續高僧傳)

  唐 明瞻

  明瞻。俗姓杜,恒州(河北正定縣)石邑人,少年就有超脫塵世的志向。年十七歲時,中舉人,由州縣推舉入京城去參加進士的殿試,明瞻不願意去,而前往飛龍山應覺寺出家。隋朝初年,居住在京城,多次主持說法的講座。唐太宗貞觀初年(西元六二七年),奉诏進入京城皇宮的內殿,升坐皇帝的寶座,接受供養用齋之後,廣泛地談論賢明君主統禦國家的治世之術,應當以慈悲心救護天下蒼生爲最重要的目標。皇上聽聞之後龍心大悅,頒布命令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叁個齋月,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底最後兩天等六個齋日,一律斷絕屠宰殺生,並且在軍隊兵營所在之處,廣泛地建立佛寺。明瞻私底下則把自己所受到的供養財物,每年齋僧千人,並書寫大乘經論。後來進入太乙山的智炬寺隱居。晚年堅定心志于往生極樂世界,有人譏笑他年紀太大恐怕來不及了,明瞻則回答說:“只要具足真實信願,臨終十念尚且可以成就往生的功業、可以見到阿彌陀佛,那麼我具足信願必定可以往生淨土,這又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冬天,得疾病,自知往生的時候到了。就到京城的興善寺設立齋會辭別大衆,當時的宰相房玄齡、杜如晦都參加了這個齋會。明瞻並在當天返回智炬寺,專心觀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誠心竭力而不休息。十月二十七日忽然告訴侍者說:“阿彌陀佛來了。”過一會兒又說:“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也來了。我在《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中,成就了第十二觀,即作自己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化生的觀想,其余的觀法則尚未完成。今天見到殊勝的瑞相,應當是要往生了。”說完後即滿心喜悅地合掌然後往生,時年七十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元會

  元會。字懷默,俗姓席,京兆(今西安市東)樊州人。年十二歲時,歡欣喜悅地舍離俗世,出家于海覺寺,成爲總法師的弟子。落發之後,常常參加講經的法會,專一心意研究《涅槃經》,對于《涅槃經》的義理既能了解體悟,又能通達明白地注釋貫通,並著作《涅槃義章》四卷。當時新建的慈悲寺,迎請元會爲寺院住持,元會于是在那裏演說宏揚佛陀的經教,普遍接引後進的學子。

  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叁四年),奉皇帝的诏請居住于宏福寺,因此而停止講經的事業,專修禅定。曾經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以手托舉著他,因而建造阿彌陀佛聖像,一心系念勤作觀想,夜裏則常坐不臥。貞觀十四年(西元六四○年)五月得疾病,返回慈悲寺。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前來迎接,然後舍報往生,時年五十九歲。(續高僧傳)

  唐 慧璇

  慧璇。俗姓董,少年出家于襄州(今湖北襄陽)。北周武帝滅法之後,向南進入茅山居住。接著經過棲霞,又前往安州(今河北安新縣),凡是聽聞各種經論的演說,皆能契入幽深的義理。晚年又回到襄州,居住在光福寺,由于寺院位在山頂,每日必須挑水上山非常辛勞,因此想要遷移到其他寺院。

  當天晚上就夢見一位神人,穿著紫色的衣袍,身長約有一丈多,頂禮慧璇說:“奉請法師居住在此,並常常演說大乘佛法,不必去挂念思慮小乘法。那些小乘人就如同一座山,山雖高卻沒泉水,不能利益衆人。而大乘經典,猶如廣闊的大海。如果有人能講說大乘佛法,則能令所居住之地,具足珍寶充滿光明,眷屬衆多而殊勝,飲食豐富而盈滿。但是如果憶念小乘,則前述的種種功德利益皆不可得。唯願法師以廣大的心量,來受持宏揚大乘佛法,不要辜負了衆生的期望。法師如果需要水源,這個很容易,下個月八日,一定可以得到,我現今就往劍南(今四川一帶)的慈母大泉請一位龍王去了。”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到了下個月七日的初夜,突然刮起大風,從西南方吹過來,然後雷聲震動天地、下雨如注,整夜地相續不斷,一直到天亮爲止。第二天,只見到寺院北邊的低窪處,充滿了清澈的泉水,泉水清淨而香醇甘美,全寺的大衆都互相慶賀,因此決定常住于此地。慧璇平日內心以慈悲教化爲懷,面容常常含著微笑。居住山上一陣子之後,無論出家在家都對他非常仰慕恭敬。唐太宗貞觀二十叁年(西元六四九年)四月八日,夜裏見到山神告訴他:“法師您不久之後,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七月十四日,講完《盂蘭盆經》之後,收起雙手抱拳說:“我一生平白受到的信心布施,今天必須全部散盡,如果還有絲毫的東西,都施舍給十方僧衆,以及貧窮孤獨的乞丐,乃至一切的外道衆生。”說完之後,即命終于說法的講座上,時年七十九。(續高僧傳)

  唐 明浚

  明浚。俗姓孫,齊人(山東一帶)。平日以誦《金剛經》爲功課。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六五○年)二月十二日夜晚,突然暴斃,而心髒尚有暖氣。滿一個時辰後又醒過來,說:“我最初看到兩位青衣童子,帶領我到一位王公的處所,問我一生造作什麼善惡業?我回答說:“我專門持誦《金剛經》。”那個王公說:“功德不可說,法師可以再回去持誦,滿了十萬遍之後,明年必定可以往生淨土,那時弟子我就不必再請你來此地相見了。”說完後就命令兩位童子送我回到寺院。”明浚自此以後更加倍地精進修行,到了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叁月命終,寺院大衆都聞到奇異的香氣。(續高僧傳)

  唐 善導(蓮宗二祖)

  善導。不清楚他的出身,唐太宗貞觀年間(西元六二七~六四九年),看到西河道綽禅師的淨土九品道場,歡喜地說:“這真是進入佛法的入門要道。修行其他的法門,迂回艱困難以成就,唯有此淨土法門,可以迅速地超脫生死輪回。”于是誠懇老實地精勤苦修,日夜不斷地禮拜讀誦。不久之後善導到了京城,激勵策發四衆弟子修行念佛。每次進入念佛堂,必定長跪念佛,不念到聲嘶力竭則不罷休。出念佛堂,則向人演說開示淨土法門。如此修行叁十多年,從來不曾躺臥睡眠。

  善導大師一生嚴格護持戒律威儀,從不毀犯一絲一毫。好的飲食必定供養大衆,粗糙惡劣的才自己食用。凡是接受供養布施的所有財物,都用來書寫《阿彌陀經》,總共有十萬多卷。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總計有叁百多幅的壁畫,並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燈供佛照明。無論出家在家,追隨他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課誦《阿彌陀經》十萬到五十萬遍,有的每日稱念佛號一萬到十萬聲不等。在他的徒弟信衆之中證得念佛叁昧的,多得無法記載敘述。有人問:“念佛可以得生淨土嗎?”善導大師說:“隨著你的精進念佛,必定滿足你的願求。”接著善導大師自己念一聲佛號,同時則有一道光明從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樣一一放出。(以證明念佛功德真實不虛。)

  他勸勉世間人的偈頌說:“我們每個人都終歸漸漸地雞皮鶴發漸漸衰老,看看我們行走的步履也慢慢地老態龍鍾遲鈍困難,假使讓你擁有無數的黃金白玉、堆滿了整個廳堂,難道就可以避免衰老凋殘和疾病的痛苦嗎?縱然任你享受千般快樂,生死無常終究有一天還是會到來,唯有趕緊依著最直接便捷的道路去修行,放下一切,一心稱念阿彌陀佛。”

  有人問:“爲什麼不教人作觀想,而卻直接教他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善導大師回答說:“凡夫衆生業障深重,所觀的極樂淨土之境界精細微妙,而能觀的心念卻極爲粗糙,既然心識掉舉精神散亂,那麼觀想就很難能夠成就。是以釋迦世尊大慈大悲憐憫衆生,直接勸導衆生專心稱念阿彌陀佛,正是由于稱念佛號容易的緣故,只要能夠相續不斷就可以往生。如果能夠念念相續,以終其一生的期間專意念佛,那麼十人修行即十個往生、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絕對萬無一失。

  何以故?由于沒有外在雜亂的因緣故。由于正念相繼的緣故。由于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的緣故。由于不違釋迦世尊的教化故。由于隨順佛陀所說之法如說修行的緣故。反之如果舍棄專修的功夫,而間雜修習其他法門的人,百人之中難得有一兩個成就,千人之中罕有叁四個往生,何以故?因緣混雜散亂妄動而失去正念的緣故。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的緣故。與釋迦世尊的教化相違背的緣故。不隨順佛陀所說如法修行的緣故。系念佛號不能相繼不斷的緣故。內心不能專心思念報佛重恩的緣故。雖…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