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P9

  ..續本文上一頁然也在從事修行,但是常與名利欲望相應不離的緣故。喜好親近雜亂的因緣、自我障礙又妨礙他人修行往生淨土之正行的緣故。

  最近見到各方的僧侶和居士,雖然每個人在解悟和行門都各有不同,專修和雜修也有些差異。但是只要能夠從今日起專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的人,十個修行即十個往生。反之,修行雜業和不能至誠深心的人,就算是千人之中也沒有一個能夠往生。普願天下一切的衆人,好好的善自思惟其中的差異,並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專心一意自我要求,日夜精進而不間斷,一直到此生命盡爲止。那麼臨命終時,只要前念命終,後念的一刹那間,就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中化生,于未來無量劫恒久的時間,永受無爲清淨的法樂,乃至究竟成佛,如此豈不快哉!”

  又作臨終正念文說:“凡是臨命終想要往生淨土的人,必須要不害怕死亡。並常常要思惟我們這個色身有許多的痛苦,既不清淨又常遇到種種惡緣,不斷地遭受種種的困擾束縛交結糾纏。若是能夠舍去這個汙穢不淨的色身,超脫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即可親受無量無邊的法喜快樂,解脫無量劫來輪轉六趣的生死痛苦。那麼,臨終往生這件事,乃是令人稱心快意的事,就好像是脫去破舊粗惡的衣服,換上美妙舒適的上好服飾。因此我們應當要放下虛幻的身心世界,不要生起貪著的念頭。若遇到病苦,更應該思惟生死無常,放下一切一心念佛,等待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往生。

  又必須囑咐交待家人親屬,以及問候探病的人,凡是來我面前的人,只要爲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無益的話,和家中長短是非好壞等事。也不需要以柔軟愛語來安慰,爲我祝福健康快樂,這些都是虛僞浮華毫無利益的事情。若病情危急將要命終時,家人親屬不得垂淚哭泣,也不可發出感歎悔恨令人憂愁的音聲,這樣會惑亂臨終者的神識,使他失去放下一切念佛求往生的正念。只要教臨命終者,記得憶念阿彌陀佛,堅持念佛守著正念,直到氣盡爲止。如果能遇到明白了解淨土法門的善知識,不斷地督促勉勵求生淨土,那真是極大的幸運。若是能夠依照使用這個方法的人,決定可以往生淨土,這是毫無疑慮的。臨終死亡這件事情非常重大,必須要自己努力用功才可以,如果一念差錯,又要繼續經曆無量劫的痛苦煩惱,那麼又有誰能夠來代替呢?好好思惟、好好思惟吧!”

  善導大師有一天忽然跟別人說:“這個色身實在令人厭惡,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故鄉了。”因此登上寺院前的柳樹,向著西方祈願說:“願阿彌陀佛接引我,菩薩護念幫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說完,即從樹上投身而下而往生,唐高宗知道善導大師的修行神異不可測,因此賜贈寺院匾額題名爲“光明”。(佛祖統記。樂邦文類)

  唐 懷感

  懷感。不清楚他的出身。一生操守行持剛強堅定,精進苦行努力學習,聽到經典說:“只要用很少的時間念佛,就可以得生極樂淨土。”但是心中仍然有些懷疑而未能確信,因此前往請教善導大師,大師說:“念佛決定可以往生,這是十方諸佛真實不虛的話,如果你能深信不移,以至誠心稱念佛名,應當會有證據來驗證。”于是懷感即進入道場二十一日,精進念佛,然而並沒有看到殊勝的瑞相。因此他自我悔恨業障深重,想要絕食斷命,善導大師不允許,勸他更加努力精進。懷感因此更加用功修行,一心念佛。叁年之後,感得阿彌陀佛放出金色的光明,又見到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相好,證得念佛叁昧。著作有《決疑論》七卷,臨命終時,見到化佛前來迎接,于是面向西方而往生。(宋高僧傳)

  唐 法祥

  法祥。同州人(今山西大荔縣),少年出家,出家後即周遍遊曆各地參訪求道。法祥一生清高貧苦、息心寡欲,棲息居住並沒有一定的處所。後來安住在揚州的大興國寺,有叁十多年之久。平日修身極爲穩重嚴謹,時常坐臥在一個大的房間,把前後的門窗都打開流通,迎著風而居止安住。平時以讀經爲功課,無論僧俗凡是有人向他問訊禮拜的,如果經卷尚未讀完,絕對不和他談一句話。

  法祥法師以往生淨土爲他一生的期願,凡是有所利益衆生的事,必定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後來病得很厲害,有一個侍者名爲參立,聽到法祥連連地說:“佛像、佛像!”,侍者回頭一看,看到阿彌陀佛現出形像,停留在西邊的牆壁上,清淨光明就如同皎潔鏡子所映現出來的一樣,過一會兒才慢慢消失。接著香氣和音樂充滿了整個虛空,同時有一只白鶴從西方而來,環繞屋子飛行叁圈,然後又往西方飛回去,過不久,法祥就命終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寶相

  寶相。俗姓馬。雍州(今陝西)長安人,年十九歲出家,行頭陀苦行,六時精進禮拜忏悔,經過四十多年恒常不變。每天晚上課誦《阿彌陀經》七遍,持念佛號六萬聲。先後曾經閱讀《涅槃經》一千零八十遍,並兼誦《金剛經》、《般若經》,終其一生都是如是精進修行。平日起居只吃冰冷的食物,穿著粗布的衣服,專注一心常具正念,無論早晚都懇切專注地觀想憶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等到疾病嚴重時,仍然自我要求繼續課誦念佛,終究不肯中止休息舍棄功課。臨命終前交待僧俗弟子說:“一切事務以念佛爲先,不要懈怠懶惰虛度一生,將來當于西方極樂世界等待相見。”又說:“火化並棄舍分散我的屍體,不必勞苦地蓋納骨塔寫墓碑紀念文。”說完就命終往生,享年八十叁歲。(續高僧傳)

  唐 功迥

  功迥。浚儀人(今河南開封),專門行持普賢忏法,身體從不躺臥倚靠床上,如此精進修行達叁十年之久。有一天在修行之中,他見到普賢菩薩騎乘著六牙白象,同時大地變成白金色。晚年的時候,專講《法華經》,每次講到(藥草譬喻品)時,天空就開始降雨,又撰寫《佛地論疏》,發願將此注疏诠釋經典的功德,回向求生極樂淨土。注疏完成的時候,五色的異光照耀整個室內,功迥說:“如果能夠在此時乘著光明而見到阿彌陀佛,則我的願望就滿足了。”因此乃專心系念西方阿彌陀佛,然後絕食而往生。(佛祖統紀)

  唐 惟岸、小童子

  惟岸。山西並州人,平生行持方等忏法,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淨土。有時候雖然得到一點疾病,但依舊禅坐觀想沒有間斷。有一天,突然見到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現身在虛空中,過了很久仍然未消失,惟岸恭敬頂禮淚流如雨地說:“弟子何其幸運,能以肉眼親自見到菩薩的聖相面容,只是惋惜菩薩的聖相無法流傳于世間,令一切的衆生得以瞻仰。”因此乃召請畫匠來描繪,但是卻沒有一個有能力可以將聖像完整地繪畫出來的人。此時突然有兩個人,自稱是從西邊京城來的,正要往五臺山,他們願意來畫菩薩的聖像。等到繪畫完畢之後,那兩個人突然消失不見。

  有一天,惟岸自己知道往生西方的因緣已經成熟了,因此告訴弟子們說:“我現在將要往生,有誰要和我一起相偕而行的嗎?”這時有一個小童子頂禮說:“願隨師父一起去。”惟岸于是命令他去辭別父母,而童子的父母卻以爲是小孩子兒戲的話,並不相信他。不久,小童子即沐浴更衣,進入道場坐著,然後念佛而往生。惟岸慈悲地撫摸童子的背部說:“這小孩先我而去了。”接著向弟子索筆作偈,贊歎所畫的二位菩薩聖像。贊歎完畢之後,就告別所有的弟子,然後進入道場,命令門徒弟子助念佛號,端身正坐而往生。享年八十歲,當時爲周則天帝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正月七日。(宋高僧傳)

  唐 法持

  法持。俗姓張,潤州江甯人(今江蘇鎮江縣)。年幼出家,十叁歲時,到黃梅縣拜見五祖弘忍大師,親蒙開示佛法心要,領悟了解幽微玄妙的義理。後來又奉事方禅師,爲其入門的弟子。不久之後則專修淨土法門,周則天帝長安二年(西元七○二年)九月五日,命終于金陵(今南京)的延祚寺。臨終時遺命囑咐弟子,將他的屍體暴露在松樹林下,布施給烏鴉、老鷹等鳥禽以及螞蟻等蟲,使得凡是吃到他血肉的,都能生起往生淨土的信願。說完之後就閉目往生,當時寺裏的僧人見到很多幢幡從西方而來,幢幡內放出奇異的光芒,照耀在法持往生的屋子內,時年六十八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懷玉

  懷玉。俗姓高,丹邱人(今浙江甯海南九十裏),一向嚴持奉行戒律,名節孤高超脫塵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日長坐不臥,努力精進從不休息,因此跳蚤、虱子任意滋生。曾經讀誦《阿彌陀經》叁十萬遍,每天課誦佛號五萬聲,並時常忏悔禮拜諸佛

  唐玄宗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六月九日,見到西方叁聖像,遍滿虛空如恒河沙那麼多,有一個人舉著銀臺來迎接。懷玉說:“我一生精進念佛,誓願要取上品金臺,爲什麼不是金臺呢?”說完之後,所有的聖像立刻都隱沒而去。懷玉于是更加倍努力地精進用功,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法師頭上已經有光圈了,請趺坐結手印,等待佛來接引。”過了叁天,奇異的光明照耀了整個室內,懷玉說:“如果聞到了異香,就是我的業報將要盡了。”因此書寫偈頌:

  “清淨皎潔無塵垢,上品蓮臺爲父母。我從最初修道以來已經過了十劫,而今出生在這個不淨的閻浮提世界。今日我厭離這個世界一切的苦痛,只以一生精進念佛的苦行,就超越了過去十劫來的修行,永遠脫離娑婆世界的濁惡,歸向西方清淨的國土。”

  說完這個偈頌之後,奇妙的香氣充滿虛空,無量的佛菩薩聖衆遍滿十方,並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全身具足光明的紫金色,一同駕禦著金剛臺而來迎接,懷玉于是含著微笑而往生。郡太守段懷然,作詩句贊歎他說:“我的師父只于一念之間就登入初地菩薩的境界,阿彌陀佛國的美妙笙歌兩度前來相迎,但是只有門前的老槐樹知道師父的心意,低垂著樹枝,只爲了高挂淨土蓮池的上品金臺。”(宋高僧傳)

  唐 慧日

  慧日。俗姓辛,東萊人(今山東掖縣)。唐中宗時(西元七○五~七○九年)…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