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藉其他的方便法門,只要專心憶佛念佛,自然可以真心開顯徹見本性。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氣,這個則叫做“香光莊嚴”(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心本覺佛性)我本在初心修行的因地,以念佛之心,入于無生法忍。今日在此娑婆世界,攝受念佛修行的人,導歸于西方極樂淨土。佛陀問我證得圓通的法門,我沒有別的分別選擇,只是一起收攝六根,淨念不斷一心念佛,而達到叁摩地定慧等持的境地,此念佛法門實在是最殊勝方便、最爲第一。”大勢至菩薩,以念佛法門入于佛道,乃至修菩薩行,度化衆生,都不離開這個念佛法門。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應當知道要學習效法啊!
普賢菩薩
普賢,梵語稱“邲輸跋陀”。在《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爲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爲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衆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使其莊嚴清淨,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淨,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爲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爲“普賢”,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爲“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普賢行願品》說:普賢菩薩稱贊如來殊勝功德之後,告訴所有的菩薩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要成就如此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者,應當修習十種廣大無邊的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如果一切的菩薩于此廣大行願,能隨順地趣向進入,則能圓滿教化成就一切衆生的道業,則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道,則能成就圓滿普賢菩薩一切的廣大行願海。如果有人能夠以甚深不疑的信心,于此十大願王,受持讀誦,乃至只是書寫一段四句的偈頌,便能急速地滅除五無間地獄的罪業。
人若臨命終時,最後的一刹那,色身所有的諸根器官,全部都散失敗壞,只有此十大願王,永遠不曾舍離,于一切的時刻裏,時時在此人之前引導方向,一刹那中,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立刻就可見到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這些大菩薩們,顔色相貌端正莊嚴,一切的功德具足圓滿,往生者即刻由阿彌陀佛,以及如是等諸大菩薩所共同圍繞。此人見到自己化生于清淨的蓮華之中,親蒙阿彌陀佛授記成佛。
被授記成佛之後,經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之中,普遍地到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無量世界,以通達無礙的智慧力,隨著一切衆生的根器心念而行利益衆生之事。不久之後必當坐于菩提樹下清淨道場,降伏一切魔王眷屬,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轉動不可思議微妙*輪。能令如一佛土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衆生,發起廣大的菩提心,隨著他的根機個性,給予適當的教化,令他成就佛道。乃至在盡于未來廣大如海的時劫之中,都能廣大普遍利益一切有情衆生。”偈頌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根據這段經文,如果真心想要長養菩提心的根苗,實踐殊勝的行願,而卻不知道要回向極樂世界,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的,就好像倒退著走而卻希望能夠前進一樣。
至于普賢菩薩所開示的念佛叁昧,別見于《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經典裏面說:當時世尊入于叁昧,此叁昧名爲“如來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告訴德藏菩薩:“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爲了追求無上菩提之道,發心要證得這個叁昧的,這個人必須要先修習智慧,因爲這個叁昧,是要由智慧才能夠得到的。凡是要修智慧的人,首先應當要遠離妄語绮言,以及種種令人散亂無利益的事。到精舍之中,仔細觀看佛的形像,金色的身形相好莊嚴,或者觀想佛陀由純金所成,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具足,無量無數的化身佛,在佛清淨圓滿的光明之中,次第一一而坐。
然後就在佛像前,頭面接足恭敬禮拜,作如是的思惟:我聽說十方無量的諸佛,現今仍然在世說法度衆生的,有所謂的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 佛、毗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等,只要在這些現在佛當中,隨著我心念所喜好愛樂的佛世尊,我心中所尊仰敬重的佛國世界,生起絕對廣大的清淨信念,想像面前這尊佛的形像,把他當作是那個我所喜好愛樂的佛世尊的真實形像,內心恭敬尊重,就如同此佛現今在我面前被我見到一樣,以這種方式上上下下仔細地觀察佛的形像,令一心專注而不散亂。然後到空閑寂靜的地方,正身端坐靜靜思惟,就好像佛顯現在我面前一個手臂長的距離之前一樣,心中常常系住意念,不要讓他散亂忘失。
如果一旦暫時忘記了佛的形像,應該再回到精舍去觀看佛像。在作如是觀看、觀想思惟時,應當生起極爲尊重虔誠恭敬的心,好像佛的真實之身,就現在我的面前,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細看觀察,不要再把他當作只是形像而已。作這種思惟觀察之後,應該在此佛前,以美麗妙好的華鬘、末香塗香,並恭敬右繞,以種種的方式來供養佛。凡是想要修智慧的人,應當如此專一心意系念不忘,常常如同佛世尊顯現安住在我的面前一樣。諸佛世尊是一切都能明見,一切皆可聽聞,一切事情皆知的聖者,應當完全了知我虔誠的心意。
如是地反覆思惟想像,像這樣的想像觀察之後,再回到空閑寂靜的處所,將佛的形像專注系念在面前,不再令他散亂忘失,一心專注精勤修習,滿叁七二十一日之後,若有大福德的人,即可見到如來顯現在他的面前。若有累世造種種惡業有所障礙,而不能見到佛現前的人,如果能繼續具足信念,一心專注精勤思惟而不退轉,更不起其他妄想,還是可以很快地見到佛現前。
這是什麼緣故呢?如果有人爲了追求無上菩提之道,于一個法門中,專心修行學習,沒有不能夠達成的。譬如有人,在大海水中,用雙掌隨意捧取海水來喝,即是已經飲用了閻浮提世界中的一切河水。菩薩如果能修習這個菩提大海中的一門,則是已經得了一切叁昧、一切諸忍、一切諸地、一切諸陀羅尼。是故應當常常精進修行無有懈怠,遠離于放逸,專注心念一心一意,要令自己必定于今生現前見佛。
如果經過這種修習之後,一旦見到佛時,應該要如是思惟:這是真的佛嗎?或者只是形像呢?經過思惟後知道所見的佛像,是由自己自心想像所生,甚至于在廣大的虛空中,或者于一毛端微小之處,其中所現的一切真佛,也都是由自心想像所生。就如同虛空一樣,平等無差別,都是自心作佛,離開心外沒有別的佛。乃至叁世一切諸佛也是這樣的,同樣是了不可得,唯是依著自心的想像所顯現。菩薩若能了知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以及種種的一切法,都是唯心現量,如果能于這個義理隨順忍可,或者可以頓時悟入初地菩薩的階位,可以即刻舍身往生東方妙喜世界,或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常常可以親見如來,親自奉事供養。”按照此經的經文,可以與《觀無量壽佛經》互相比較發明,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希望不要輕易忽略了。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或者稱“曼殊室利”,中文稱“妙德”,又稱“妙吉祥”。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不久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見《文殊般涅槃經》)《首楞嚴叁昧經》說:“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稱爲“平等”的世界,此世界的佛陀名號爲龍種上如來,即是今現在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央掘魔羅經》言:“現在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師利菩薩。”
而在《悲華經》中說:“阿彌陀佛爲轉輪聖王時,第叁王子名叫“王衆”,在寶藏佛之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于將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沒有止盡無有界限地,莊嚴清淨佛國世界。使叁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數廣大的十方國土,合爲一個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無量的珍寶充滿其中,沒有濁惡苦痛的觸受,沒有種種女人,甚至沒有女人這個名詞,也沒有聲聞辟支佛等未發廣大菩提心的衆生。一生得補佛位的等覺菩薩,充滿整個世界。第叁王子發願以後,寶藏佛即爲他命名爲“文殊師利”,授記他于未來世,南方世界名爲“清淨無垢寶窴”的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爲“普現如來”。”
《觀佛叁昧海經》說:當時世尊爲諸大衆,說觀佛叁昧之後,文殊菩薩接著又告訴大衆說:“在過去寶威德如來時,一位有德長者的兒子,名叫“戒護”,仍在母胎的時候,就受了叁歸依。到了八歲時,父母禮請世尊到長者家接受供養。那時童子見到佛陀,安祥的威儀、平穩緩慢的步行,在佛的每一步腳下生出蓮華,而且身相具有廣大光明。見了以後非常歡喜,向佛恭敬禮拜,禮拜之後仔細地看著世尊,眼光不曾暫時離開。一見到佛之後,即除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從這次見佛以後,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億那由他恒河沙數諸佛。如是衆多的世尊們都開示這個觀佛叁昧,後來又遇到百萬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個名字,號爲“栴檀海”。當時童子都親自奉事供養諸佛,中間毫無遺漏空缺,既禮拜供養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觀看佛的相好。由于觀看佛陀身相的這種殊勝功德之因緣業力故,再一次又能親近百萬阿僧祇劫諸佛。從此以後,就獲得了百萬億的念佛叁昧,得百萬阿僧祇的旋陀羅尼。既得此叁昧及陀羅尼後,諸佛即現前爲他說無相法,刹那之間就獲得首楞嚴叁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叁歸依,禮拜一次佛陀的緣故,又因爲仔細觀察如來的相好,心無疲厭懈怠。只是由于這個短暫的因緣,就能夠遇到無數諸佛,更何況是一向專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觀…
《淨土聖賢錄易解 (闡揚淨土教法之聖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