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
慧律法師著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
東晉 慧遠(蓮宗初祖)、慧持
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幼年即好學不倦,廣博學習種種知識並通達六經,尤其善長莊子、老子。當時道安法師建立寺院于太行恒山,慧遠前往歸依。在聽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時,頓時豁然開悟,因此剃發出家追隨學習于道安法師座下。慧遠平時精勤思惟諷誦經典,夜以繼日精進不懈,道安贊歎說:“使佛法流傳于東土中國者,應當就在慧遠吧!”晉孝武帝太元六年(西元叁八一年),慧遠經過浔陽,見到廬山廣闊空曠,可以棲身安住,因此在當地建立精舍,名爲龍泉寺。
當時慧遠同門的師兄慧永法師,已經先居止于廬山西林,想要邀請慧遠一同安住。然而慧遠的同參道友以及歸依徒弟漸漸衆多,西林過于狹隘無法容納。刺史桓伊,爲慧遠再建立寺院于廬山東側,因此稱爲“東林”。慧遠于是率領大衆修行佛道,挖掘水池種植蓮花。在水池上立十二葉蓮華爲計時的刻漏,依循著水流的波動而隨著旋轉,並分別刻劃日夜的時段,作爲修道經行的節次。自此之後,四方具有清淨信心的讀書人,聽聞到慧遠高風亮節的德行而來歸附者,有一百二十叁人。慧遠說:“諸位君子前來此處修行,難道能夠無意于求生淨土嗎?”因此乃恭造西方叁聖形像,建築房屋結集蓮社,令劉遺民作發願文,雕刻于石頭上。
當時王喬之等數人,也作了念佛叁昧詩以表明求生淨土的心志,慧遠爲他們作序言:“所謂的叁昧是什麼呢?那就是專一心思、澄寂想念。心思專一,則心念一致不令散亂;想念澄寂,則意氣清虛、神志明朗。意氣清虛,則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觀照;神志明朗,則沒有絲毫幽微玄妙的義理不能通達透澈。專一心思、澄寂想念,這兩者是與真如實際相應之憑借,既能悟入一真法界而又能發起度化衆生的妙用。
然而諸佛所開示的叁昧,種類名號甚多,求其功效高而容易進入進步的,則以念佛爲第一。何以故?因爲凡是能窮究一切不可思議玄妙義理、達到最澄寂甯靜不可思議之境界者,我們尊稱他爲“如來”,如來既能悟入本體的神妙又能隨順因緣應機變化,應用無方而無有定法。因此能讓入此念佛叁昧的人,渾然忘卻分別的知見,隨著外在所緣之事物而內心如明鏡般的現起相映的作用。映現萬物的內心既然清明澄澈,則內在的清淨與向外的光照互相交融,因此一切萬象就隨著清淨的覺性而影現出來。這不是用耳根、眼根等因緣法所能達到,然而耳聞及眼見之覺性卻不斷地妙用現行。于是靈明的覺性顯露出湛然澄澈、純一無染的相貌,在清淨光明本然具足的體相中,阿彌陀佛這個玄妙本然的念佛音聲,叩擊相應于圓照清淨的如來藏心,此刻一切的挂礙情執頓時消融,本不生滅的真如本性刹時朗現。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最殊勝的方便法門,怎麼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呢?
所以王喬之等這些依教奉行的賢者們,都能知道要思惟修習這個總攝一切佛法的要門綱領。同時也感悟到人生短暫片刻的壽命隨時將要耗盡,恐懼未來了脫生死的資糧尚未積存,因此洗除分別妄想的心念安住于道場法堂,整束行儀、振奮精神,認清了自己未來往生的歸向。夜裏則精進而淡忘睡眠,清晨起身後即一心一意精進不懈,如此專一心志趨向于理想的修行功業,必然能夠相應于佛法中叁乘解脫道的目標。向上既仰仗阿彌陀佛接引而頓超叁大阿僧祇劫,又藉著同參道友的勸發提攜而一起往生淨土。向下引導怯弱、無信願心的衆生,在他後面警策鼓勵,令其向前精進求生淨土,以這種觀點來閱讀王喬之等人諸篇念佛叁昧詩的揮毫大作,又怎能說它只是文人流露情感的詩詞歌詠而已呢?”
慧遠以江東地區的經藏多缺乏不足,因此派遣弟子遠行越過蔥嶺,請得了許多梵文本的經典,並傳入關中一帶。在當時所有的經律當中,從廬山流通出來的,幾乎有上百卷之多。慧遠曾著作《法性論》,以說明涅槃常住的道理。鸠摩羅什大師見了之後贊歎說:“邊地未見到大乘了義經典,竟能暗與佛法的究竟義理相合。”慧遠大師居住廬山叁十年,足迹從不涉入俗世,專一心志修習淨土,澄寂思慮專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叁次見到西方叁聖,皆沈穩厚重而不向人言說。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臺東邊的佛塔,慧遠正從禅定中出定,見到阿彌陀佛,廣大的身相遍滿虛空,在清淨的圓光當中,有無數化佛,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則在左右相侍而立。又見到極樂世界的水流光明,分爲十四支,上下回流,宣揚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阿彌陀佛告訴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你在七日後,當生我國極樂世界。”又見到蓮社中先化生西方的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阿彌陀佛身旁,向慧遠之前作揖問訊說:“大師發心最早,怎麼來得這麼晚!”慧遠告訴弟子法淨、惠寶說:“我從最初到廬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之中,叁次見到西方叁聖的聖像,今天又再一次見到,我往生淨土是決定不移的了!”因此自己製定遺戒,到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享年八十叁歲。
慧持。是遠公同母所生的弟弟,與遠公一同奉事道安大師,遍學一切經典,也有高尚的德行,東晉安帝隆安年間,辭別兄長慧遠,進入四川,以一起往生淨土爲兩人的約定。住郫縣龍淵寺,廣大地宏傳佛陀的教化,東晉安帝義熙八年(西元四一二年)圓寂往生,年七十六歲。遺言命令弟子,務必嚴守律儀,專心淨土法門等等。(東林傳。廬山集)
東晉 慧永
慧永。俗姓潘,河北河內人,年十二歲出家,奉事沙門竺昙現爲師,最初在恒山修習禅定,後來與遠公一同歸依道安法師。東晉孝武帝太元初年(西元叁七六年)到廬山,刺史陶範供養施舍自己的住宅爲西林,迎請慧永居住。慧永法師平日粗布爲衣飲食清簡,專一心志返觀自照。面容常常帶著微笑,言語從不損傷衆生。他在山頂另外建立一間茅屋,常常往茅屋去禅定思惟,到他茅屋的人,往往都聞到奇異的香氣,因此被稱爲“香谷”。山頂有一只老虎與法師一同居住,有客人來訪就把它趕出去。慧永平時嚴謹行持精進苦修,並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東晉安帝義熙十年(西元四一四年)得疾病,有一天突然整束衣服找鞋子穿,要起身站起來,大衆問何以故?回答說:“佛來了!”說完後就往生,年八十叁歲,室內奇異的香氣七日之久才消失。(東林傳)
東晉 僧顯
僧顯。俗姓傅,北地人,堅定苦修一切善行戒法,諷誦經典修習禅定,常常獨處于山林之際,或者數日之間入于禅定。東晉元帝太興末年(西元叁二一年),向南遊化到江蘇一帶,經曆各個名山道場,仍然修習以往恒常修持的誦經禅定。後來遇到疾病、沈重纏綿很久,因此才專注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由于內心非常精誠懇切,後來見到阿彌陀佛,並且蒙受阿彌陀佛放光照觸身體,原本身心所受的痛苦頓時消滅。當天晚上,自己起身來洗澡沐浴,然後爲同住的道友及侍奉疾病的弟子們,說明他自己所見所聞的境界,並且陳述告誡大家,老實修行淨土法門的因緣果報,絕對是真實不虛的!到了清晨,平穩端坐而往生,室內有特殊的香味,經十多天才消失。(高僧傳)
東晉 慧虔
慧虔。俗姓皇甫,北地人,年少時就出家,嚴格奉行戒法,志向操守堅定不移,居住廬山有十多年,東晉安帝義熙初年(西元四○五年),往山西山陰嘉祥寺,克己修行化導衆人,自身堅苦精進,以身作則率領大衆。五年後,臥病在床,自知將要命終,因而專心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並虔誠祈求觀世音菩薩護念攝受。當時山陰北寺,有一位名爲淨嚴的比丘尼,宿具德行嚴持戒法,夜裏夢見觀世音菩薩從西城門進來,觀世音菩薩具有清淨的光輝和殊妙的形貌,光明無盡映照日月,隨身的種種幢幡香華傘蓋,皆是七寶莊嚴所成。淨嚴比丘尼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並問菩薩曰:“不知道觀音大士要往那裏去?”菩薩回答曰:“往嘉祥寺迎接虔公。”而慧虔自己也曾事先預睹觀音聖相。慧虔此時疾病雖然纏綿沈重,但是精神氣色一如平常健壯之時。臨命終時,在旁奉侍的人都聞到奇異的香氣,不久之後就入寂往生,當時無論出家在家親見或聽聞到的人,無不表示贊歎羨慕。(高僧傳)
東晉 僧濟
僧濟。其出身並不清楚,曾經進入廬山,追隨遠公學習佛法,精通悟入佛法大要,年紀才過叁十歲,便下山入城開座講經,屢次地擔任首座和尚教授大衆。遠公對他贊歎說:“能和我共同宏揚大乘佛法者,想必就是你吧!”後來疾病沈重,于是至誠懇切期願得生淨土,專注觀想阿彌陀佛的形像。遠公贈送僧濟一枝蠟燭說:“你可以專一心志憶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僧濟于是執持蠟燭倚靠著桌子,專注想念毫無散亂,又請大衆僧爲他誦《無量壽經》。到了五更的時候,僧濟把蠟燭交給徒弟元弼,令他執持燭火隨衆經行。僧濟則暫時臥在床上休息,接著就夢見自己秉持一枝蠟燭,淩空而行,見到阿彌陀佛將他接引安置于阿彌陀佛的手掌之中,遍至十方世界,然後突然醒過來,僧濟滿心喜悅地說:“我只以一夜的時間觀想憶念,便蒙阿彌陀佛接引。並自己省悟色身乃是四大假合,疾病痛苦的感覺現在已經全部消失。”隔天晚上,忽然起身站立,眼光迎向天空,好像看到什麼東西似的,並告訴弟子元弼說:“佛來了,我往生去了!”然後轉身向西方而逝。當時正當極熱的炎夏,經過叁天而身體毫無變化,奇異的香氣濃厚芳香。時年四十五歲。(高僧傳。東林傳)
東晉 慧恭、僧光、慧蘭
慧恭。江西豫章豐城人,加入廬山蓮社,與僧光、慧蘭等一同追隨遠公學習佛法。僧光等人學習能力雖然不及慧恭,但是對于專心憶想西方淨土,卻比慧恭更爲虔誠懇切。慧蘭曾經告訴慧恭說:“你雖然好學不倦學習廣博多聞,但是難道不知道經典說:…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