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淨土教主第一)

  淨土聖賢錄易解 (淨土教主第一)

  慧律法師著

  《淨土聖賢錄易解》序

  淨土聖賢錄排印流通序

  淨土聖賢錄原序

  淨土聖賢錄體例要旨之說明

  淨土聖賢錄偈

  淨土教主第一

  《淨土聖賢錄易解》序

  淨土法門 叁根普被 佛不诳語 祖不妄傳

  信願念佛 決定往生 聖賢錄者 千古明證

  然由此書所載事迹,通千余年。前賢所論,警策之語,義理深奧,不易明了;又因文言精簡,艱澀難懂,不適今人。雖說念佛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而文字浩瀚,卻成障礙,令人望之,退步不前。是故無法鑒古知今、見賢思齊,萬修萬去徒成空話。

  今爲令法音宣流,普利群生,特用白話,講說此書。並且加以收錄整理,標示地名、配合紀元,以證不虛。讀之令人倍感親切,平易真實。但願衆生,明白深信—則彌陀易見,淨土易生!《大寶積經》卷一八(無量壽如來會)雲:“他方佛國所有衆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毀正法及謗聖者。”有心淨土行者,當深思之。

  高雄文殊講堂 釋慧律 民國八十四年(西元一九九五)十月二十五日

  淨土聖賢錄排印流通序 印光大師

  淨土法門廣大無邊猶如法界,究竟圓滿若似虛空。所有一切的法門,無不從此淨土法界流出;一切修行入道之途徑,莫不還複歸結于淨土法界。世間天資聰明有小智慧的人,往往以爲念佛之事極其簡易、淨土義理平凡無奇,因而不加以仔細思惟審察。不但自己不修行實踐,而且又發表言說論述,阻止破壞、斥責他人修行念佛法門,以此來顯示自我的高明。這正是所謂的能于上下四方遍觀天地,而不能自見自己的睫毛(比喻自我的盲點、缺失);能盡知世間的一切事象,卻不能明了自己本性的那種虛妄分別世智辯聰。反之卻自以爲自己是宗門教下都已究竟透徹的大通家,這正是佛陀所說的“可憐憫者”。

  殊不知華嚴思想的歸結宗趣,在于求生淨土。文殊、普賢兩大菩薩通通都發願往生淨土。此二大士是何等人物,那麼可見他們往生淨土的行願,又是何等不可思議的大事呢?我輩凡夫縱然稍稍明了佛法教義,然而煩惱無明未斷,生死大事未了,一經輪再生的轉變,能不迷失本性而流轉于叁界嗎?就好像未經燒烤熏陶的泥塑壞器,經過一番風雨則散化毀壞。這就釋迦如來特別開示淨土法門,使上至聖賢下至凡愚,皆能同于當生直下了脫生死的緣由。何況彼文殊、普賢二大菩薩,久遠劫來早已成佛,示現位居等覺菩薩,以身作則引導衆生發願求生淨土。我輩是何等人也,怎能與彼相提並論。

  若能如此詳細思惟審察,必定能夠更換旗幟改變心意,遵循如來普度一切凡聖的淨土教法,跟隨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善導、永明等諸大菩薩大祖師之人,同一志向精進行持,以普賢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求達到圓滿智慧的佛果,作究竟解脫的大丈夫。誰肯將此殊勝的利益甘心讓與他人,而自己卻委曲居住在叁界的火宅中,恒常遭受煩惱痛苦的焚燒煎熬呢?

  自從佛陀的大法東傳而來華夏,現生親證叁昧得道往生者,以及具足煩惱無明的生死凡夫,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得以帶業往生者,真是多的數不清。清代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指示其侄子彭希涑,收集記錄往生淨土的種種傳記。首先標舉阿彌陀佛,以顯示創立此淨土法門的教主。其次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大菩薩,以說明闡揚此淨土法門的聖衆。接著則是往生的比丘僧、比丘尼、國王大臣、士人平民、婦女、以及種種的動物牲畜,以列舉往生淨土的僧俗男女四衆。其中總共有五百多人,命名爲《淨土聖賢錄》,這就是初編。在此錄之中,不論聖人凡夫,或智慧或愚癡,皆能同入阿彌陀佛的大誓願海,以漸漸證入真如的常寂光法樂。觀察這些往生的種種事實,便可知道淨土法門,如同廣大無際的深海,普容受一切江河,又像是遼闊無邊的虛空,廣博地含容萬事萬物。周法界的無量衆生,沒有一人不被收攝于其中,窮盡法界的一切諸法,皆因淨土法門而證得真如實際。這是因爲淨土法門正是釋迦如來一生一世教化衆生的特別法門、是叁世一切諸佛總持一切法的要道途徑之緣故啊!

  到了清代道光末年,蓮歸居士胡珽,收集乾隆時代之後往生者的事迹,共得到一百數十人之多,命名爲《淨土聖賢錄續編》。清代鹹豐、同治年間,由于刀兵劫難遍布國內,提倡淨土者少,因此淨土法門稍顯寥落沈寂。尤其近來世間的道德,衆人的心志,愈來愈趣下流。凡是具有通達事理之慧眼的人,存有拯救世人之悲心者,無不教化提倡因果報應、信願念佛之法門。具有高瞻遠矚正知正見的人,莫不隨順風從仰承淨土的教法。因此數十年來,又收錄了二百余名往生事例,名爲《淨土聖賢錄叁編》,此篇文稿乃是德森師所收集,現已排版完畢,所以爲其敘述緣起。

  在從前沒有輪船、火車、郵局、報館的年代裏,雖然居處相鄰只隔一片田野,然而卻往往互不相知各不往來。因此,雖然古代的佛法興盛聖道大行,但是所記載往生淨土的聖賢,一千數百年來,所得知的只有幾百人而已。這一方面是因爲記錄缺乏,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古代書籍的散失破壞。如果當時能有如同今日交通、資訊等事業的方便通暢,則雖然有數十萬的往生記載,也不算是太多。閱讀此聖賢錄的人,千萬不可以古論今,以爲古代佛法大興時往生者尚且那麼稀少,而認爲今日末法那麼多往生淨土之事迹未必是真實可靠的。也不可以今論古,以爲今人往生者較古人爲多,而斷定古代之時淨土教法並不曾大大興盛。請諸位稍稍憶念思惟唐朝善導大師在長安之時,少康大師在新定之際,念佛的音聲,充斥盈溢于街頭巷尾,由此得以往生淨土的人,應當不止百千萬億!而在現今雖然千裏遙遠的距離,早上動身夜晚便可到達。再加上郵件、電報、電話以及報紙的發行散布,縱使在千裏之外也都可以馬上知曉。雖然如此,仍然還是有很多未被記載的事迹,假使都能一一記錄,那真是多的不得了。

  但願全世界的人,各個都能敦厚倫常克盡本分,防範邪惡枉曲之念、存養誠信真實之心,一切惡行莫去造作,萬般善業奉持勤行,以此爲念佛修行的堅固基礎。並且真正爲了超脫生死,發起無上菩提之心,深信切願憶佛念佛,以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爲一生的修持。那麼現生便能成爲聖賢的同學伴侶,臨終則頓入彌陀如來的清淨國土。念佛往生之廣大利益,甚深難信,除非達到佛果境地,否則無法究竟了知。普願見聞此書此法門者,各各努力精進,念佛往生。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夏五月,常慚愧僧釋印光恭敬筆述。

  淨土聖賢錄原序清 彭際清

  至深廣大的淨土教法,是諸聖賢們用來親身實踐的大道。孟子說:“外貌形體與神情容色,是發之于人本然的心性。”知道形體與色法就是本性的展現,那麼就不容許離開依報的世間國土來談心性;知道本然的心性就展現爲外貌形體等種種色相之中,就不容許離開心性而向外去追求依報的世間國土。舍棄依報世間而談心性,是以爲自心本性之外另有所謂的依報世間,那麼其所謂的心只是虛無渺茫而空無一物的東西而已;離開心地向外去追求依報世間,就是說在依報世間之外還有另一個圓覺本性,那麼其所謂的依報世間,只是一塊死寂無知之物而已,這些都是不明白實踐身形(踐形)這種說法的人。

  依照《華嚴經》圓融的教理,理體與事相本來無礙,種種事相與事相之間亦無礙,普賢菩薩作偈曰:“所有一切浩瀚廣大世界海的空間及一切長遠綿延無盡的時間,都是無有邊際的,而今以一方便善巧悉皆令其清淨無垢。”這就是“實踐身形”的最高極致了。又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這就是“實踐身形”的正直大道。有人以爲毗盧遮那法身佛,在一切處所,怎麼可以遍指西方淨土而背離全體法界呢?那是因爲他不曾知道華藏世界海中,一微塵一毫端,尚且具足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世界,而極樂莊嚴的西方淨土,當然也具足無量無邊的世界。那麼,只要見到阿彌陀佛一尊佛,就已經周遍見到了十方一切諸佛,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國土,就已周遍遊曆了十方的佛國世界。何以故?因爲當下的一念心性就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多,一切法無二無差別故。一切法門之中,唯有此一淨土法門,不只是釋迦世尊金口宣揚,同時也是十方如恒河沙數諸佛如來所共同贊歎護念的,又有一切諸大菩薩護持流通、輾轉相傳無有窮盡。

  自從佛陀無上的教法東傳來華夏,除了單傳直指、見性成佛的禅宗外,以念佛法門而往生淨土度脫生死者,無論出家、在家,真是多得難以計數。際清向來服膺儒家風範,並兼修淨土法門之行,常想要荟萃聚集古今往生淨土的見聞,用來警示策勵人們念佛修行。然而由于日日忙亂心力疲憊,因此因循延遲至今天。正好兄長之子希涑,于佛法剛剛發起信心,發願願意完成此篇文獻記錄,用來堅定向往淨土、往生西方之心念。因此爲他標舉指示體裁綱要,首先記載考核淨土法門于經論之緣起。其次是中國的著述文章,最後再以眼耳所及之經曆,斟酌增減文句內容,統收成一編,命名爲:《淨土聖賢錄》,希望凡是見聞此書者都能隨喜相從,得以進入佛法之流,一念誠心歸向,同登淨土彼岸,如此豈不善哉!

  詩經中有一句話說:“缗蠻黃鳥,止于邱隅。”這是說有美妙音聲的黃鳥,棲止安息于高峻山陵的一角,而淨土也正是聖賢們所依止棲息的“邱隅”!隨其心念的清淨則所在之佛土亦清淨,那麼淨土真是衆人所應依止之處啊!當我們學習一切事物的時候,入門初學最先要做的功課,莫過于明白所應依止的目標。所以說在安身立命這件事上,應當先知道所應依止安心之處,怎麼可以做個人還不如一只鳥知道要有…

《淨土聖賢錄易解 (淨土教主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