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靈感錄續編▪P77

  ..續本文上一頁

  二、示期西歸 傅春溥居士,名川,法名禅川,字航西,江西清江縣人。幼喪父,母聶氏,苦節教養,習法政巡警學,曆任科員所長校長等職。母奉觀音大士,持素念佛。民國十七年母病,發願朝普陀,禮觀音,弗藥而愈。二十年九月至普陀還願,禮梵音洞,感大士示現白衣持淨瓶楊枝相。複求明宿命,見一頭陀衣服藍縷,乃悟輪回之非虛,而求出離之益切。赴蘇州報國寺谒印光大師及德森法師,始聞淨宗法要。嗣後弘化社出版佛書,各有所贈,而信解益增,遂函懇皈依德師,複承過樟樹鎮時爲授五戒,信願念佛及觀音,精進不懈。雖家貧多累,體弱善病,概置勿顧。廿七年春夢大士示以期在七月,迨七月十五日後忽抱病,一心念佛,忘其病苦。廿六日病危,家人哭泣,笑止之曰:“吾當于叁十日西歸。”至時端坐椅中,結彌陀印,凝視佛相,安然西逝,年四十八。體冷頂溫,容妍逾生,荼毗異香馥郁,白光向西去。

  按貧病勿顧,已看破放下也,故能笑止哭泣,安然坐逝,自在往生也。

  叁、專念觀音 關綱之居士,居官數十年,四十二歲皈依叁寶,二十年來專修淨土。民國廿九年起時多病苦,卅一年春始知爲腸癌。五月十九日病漸重,請趙樸初居士簽證遺囑,謂“求生淨土不難,現已步步走近。常觀想觀音大士像,曾數夢見,願接引生西。惟病中持齋未淨,深自忏悔,生死大事,煩汝相助。”趙擬約道友念佛。關雲:“甚善!可同念觀音菩薩。”見德森法師後至,喜形于色,合掌雲:“請師領衆爲我專念觀音,求菩薩領往極樂。”師以不如專念阿彌陀佛,求佛接引等語堅勸之,終以念觀音爲妥,不必改念,師乃借詞而去。再請興慈法師開示,囑口念心想,與觀音心心相印,決定往生。隨衆念至傍晚,忽雲:“妄念甚多,大士無刹不現身,何至今不見?”趙即奉觀音像于榻前,見像合掌高聲念南無大慈大悲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旋以曾到蓮池,不見大士而返,疑有業障,請衆爲誦大忏悔文,及念聖號,約一小時,忽歡呼大士已來,命衆人均跪榻前。自雲:“大士在蓮池中,蓮花圍繞,我真樂極。”問見彌陀否?答未見,但見大士甚明晰。隨合掌高聲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目光常注虛空,不複言語。次晨興師至,仍舉手作禮,師囑閉目靜念,領衆念觀音聖號,不疾不除,漸見目光收斂。唇颚微動,隨同默念,午時氣息漸微而逝,子時後頂猶溫。

  按觀音爲彌陀左輔,同爲西方接引導師,饬終助念,應以其平日專持者爲主,較易得力也。因持齋未淨,故多病苦業障,幸知忏悔,仍獲往生,否則危矣。

  四、生西緣熟 陸水範居士,名鴻初,字海望,法名蓮海,浙江余姚人。清孝廉,國立北京大學農學士,曾任浙江省立甲種農業學校校長、農事試驗場場長、及浙江大學教授等職。晚歲皈依寶靜法師,與李圓照何慧昭居士等創設余姚佛教居士林,常住林中,斷絕外緣,苦行自甘,執持彌陀及觀音聖號,晝夜無間。素病腹,屢禱觀音大士辄應。民國卅二年八月病複作,痢甚,堅拒醫藥,經四晝夜,色力雖疲,神志益朗,告衆曰:“余雖櫻疾,身無病苦,昨夕已蒙大士示現,生西緣熟,乞予助念。”翌日吉祥而逝,頂熱曆七時不退。

  按斷絕外緣,執持無間,勇猛精進也。生西緣熟,仍請助念,爲衆示範也。此傳列弘刊雜載蓮修策進之首,前匆纂淨土聖賢錄四編時,漏未收入,謹選錄于此,以志吾過,而備再版補遺,或後賢續纂五編時之采擇也。

  第六節 接引女居士

  一、病念不辍 梁尚堅居士,廣東番禺梁少華居士之次女也。肄業越山中學,十五歲患瘍,時愈時發,醫囑靜養,仍力疾用功。父母同修淨業,亦追隨念佛,恒誦心經、大悲咒,即疾發臥床,仍口念不辍。病笃時形神清晰,舉手禮佛,忽曰:“兒一時頓覺安適,將往佛國。”旋又曰:“觀音菩薩親來接引,兒隨往矣。”母在旁悲傷,急搖手止之曰:“母亦持戒念佛,將必會面,何悲爲?”語畢,即跏趺結印含笑而逝,時民國廿二年八月初叁日,年十八。家人爲直手足,翌日又結印如故。

  按恒誦心經、大悲咒,病臥不辍,故蒙觀音親來接引,含笑而去也。

  二、婆媳西歸 許淑瑩居士,湖南善化人,隨夫李某寄寓北平甘石橋。性慈善,好行善事,而自奉極薄,尤愛惜物力。事姑李母有年,見姑念佛,含笑西歸,遂信佛念佛,家供觀音聖像,日日瞻禮,虔誠祈禱接引往生。民國廿叁年正月十八日忽沐浴甚潔,念佛最多,起居飲食如常。申時忽頭昏安睡,尚與子侄閑談,稍停即西逝,兩手結印,面有笑容,年五十二。兒女均跪念佛,鹹聞異香,翌日猶未滅。

  按觀音菩薩有求必應,既日日禱求接引,故獲身無病苦,蒙接往生,方心喜而笑。否則,四大分離,如生龜脫殼,痛苦難當,欲笑而不可得也。

  叁、觀音接引 江西何夫人,修淨土十余載,任廉江念佛林林長,領衆念佛,精進不懈。民國廿四年九月忽雲:“觀音菩薩前來接引。”即安詳而逝,景象極佳。

  按念佛者必念觀音、勢至及清靜大海衆菩薩,故蒙觀音前來接引也。

  四、常見聖像 郭母陶居士,雲陽人。幼通經史,爲郭靜存居士之繼配,生子莘仲。前妻遺子聘初及一女,叁子尹叔爲庶出,亦襁褓失母,教育諸子如己出。夫以道員次雲南,被舉爲資政院議員。子聘初留學日本,任統計局參事。獨率長媳及幼弱家居,素持觀音齋,好善樂施。民國元年夫子均回,迎源善法師住持滴翠寺,舉家皈依,皆教以念佛兼觀像。十六年聘初預知時至,囑弟後事,禮佛叁拜,退而坐化。母由是信佛益笃,日課經咒及佛號數萬,每月茹素之日居其半,並督率家人念佛。廿一年後,念佛時辄見觀音聖像了了分明。仲建慈航閣,廿四年十月落成,欣然往觀,拜大士像,驚爲叁年來所常見,留止閣內不忍去。冬月廿四日微感不適,翌午囑仲曰:“吾明日將去,亟請寺僧率家人助念,慎勿悲泣。”自持數珠,喃喃隨念,由洪亮而漸隱約,唇頰微動,至翌晨寅時含笑而逝,享壽七十四,越日大殓,身軟頂溫。

  按念佛時辄見觀音聖像,觀像成就也。故預知時至,含笑而逝,必見觀音前來接引也。

  五、再見來接 林母陳妙蓮居士,浙江泰順縣人。樸素勤儉,民國廿一年與長子林萼同持花齋,次年子發願長齋念佛。廿四年母病,子勸茹素同修淨業,病旋愈,即皈依寶林寺融度法師,早晚課持往生咒、阿彌陀佛、及觀音聖號,寒暑不辍。廿七年九月忽精神疲倦,十九夜雲:“觀音菩薩來接我,往生之期近矣。”即屏飯食,惟飲大悲水。廿一日請二僧助念,至廿七日申時次子請母念佛,甫念叁聲,即開眼向西,面帶笑容,若有所睹,舉手作禮佛狀,安詳而逝,享壽六十叁。候通身冷透,頂猶熱氣外溢,相距數寸,即覺熏蒸。及殓,肢軟面如生。

  按因病而茹素念佛,即病愈而獲往生,是病爲出苦之良緣也。開眼向西,若有所觀,必再見觀音來接,故帶笑作禮佛狀也。

  六、因病持名 上海陳女士,與余雨東居士之侄女爲友,民國廿八年春偶至余寓,見佛龛莊嚴,恭敬歡喜。余見其肺病漸笃,勸念觀音聖號,虔求加被,可減痛苦。聞而笃信,即贈觀音聖像,請回供養。由此發心持名精進,每至余寓必禮佛。四月間肺病益重,住院治療,余侄詳告送終助念等,頓堅信願,求生極樂。夫在香港,滬寓惟一子,相依爲命,而思夫愛子之心驟淡,謂一切皆假,無足愛戀,毅然返寓,靜候往生。將子寄養戚家,雇老女仆看護。余命侄勸持大士洪名,及念佛回向淨土。五月十七日晨囑女仆爲著殓服,召子至前,略一撫視,毫無愛戀不舍之意。命請念佛堂女居士數人助念,至午後問已五時耶?告以甫叁時耳,仍合掌念佛。旋曰:“室中蓮花何其美耶?菩薩何其多耶?汝等見否?每聞說死時極苦,今知其不然矣。”甫至五時,合掌含笑安詳而逝。

  按請人助念及問時,乃預知時至也。知死時不苦,乃身無病苦也。一切無足愛戀,乃心不貪戀也。仍合掌念佛,乃意不顛倒也。室中菩薩之多,乃觀音及聖衆現在其前,接引往生也。

  七、夫亡頓悟 陳王妙蓮居士,浙江紹興人。笄歲適陳,事翁姑以孝聞。甫年余而夫亡無子,悟諸行無常,遂朝普陀,禮觀音,皈依叁寶,持長齋。虔奉觀音大士,早晚焚香,一心念佛,心更慈悲,樂善好施,如是者十叁年。民國叁十年十月中旬預知時至,廿二日見觀音大士告以生西之期。次日徐蓮因居士往訪,集衆助念,隨衆念佛至廿五日寅時雲:“佛來接引。”于大衆念佛聲中,趺坐而逝,年叁十六。體柔面悅,如入禅定,共聞栴檀香。

  按周安士雲:“修行者無後,清淨之福報也。”因夫亡無子,即悟諸行無常,長齋念佛,生無系累,死無挂礙,撒手便行,決定往生,況觀音示期、佛來接引耶?

  第八章 結勸流通

  第一節 苦樂懸殊之因果

  試觀古今中外,富貴貧賤,壽康病夭,萬有不齊。或位高爵顯,安富尊榮;或勤苦終身,糟糠不繼。或福壽康甯,百年偕老;或疾病災禍,短命橫死。或富貴而病夭,或貧賤而壽康,其間苦樂,相去天壤。若不信因果循環,善惡報應之事理,則天之賦于人者何不平之甚耶?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如爲人豪貴,國王公卿,從禮事叁寶中來。爲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積善中來。爲人健康長壽,從持戒放生中來。爲人貧賤病夭,從殺盜淫妄中來。前世作如是因,今生受如是果,自作自受,報應無差。如種果園者,種梨得梨,種杏得杏,此富貴貧賤、壽康病夭所以懸殊也。種一樹得一樹之果,種千樹得千樹之果,此富貴貧賤、壽康病夭所以又有差等也。

  第二節 確保萬全之事證

  富貴壽康,固人之所同欲,貧賤病夭,亦人所不能無,雖得之有命,而求之有道,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上感應篇曰:“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爲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叁善,…

《觀音靈感錄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