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的現代意義之四
菩提之旅靜修營97演講稿之八
淨因法師
不邪淫戒
家庭是社會最小、最基本的單位。社會的和平安定,全依靠家庭這個基本單位。在家庭這個基本單位中,婦女,猶其是母親,是核心人物。只要婦女的安全得到保障,家庭就會穩定;只要每一個家庭和睦,社會就一定會安定。所以第叁戒不僅單純是男女雙方的關系問題,它對社會的安定也起著極其重要的穩定作用。
製戒因緣
佛陀成道後,初十二年中,隨佛出家的都是上根利智,沒有違犯教義的徒衆,所以佛陀只爲無事僧說《略教誡經》:“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叁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依《四分律》的記載,直到須提那子犯淫欲犯,佛陀才開始製戒。自此以後,佛陀根據比丘所犯諸事,一一爲結戒,乃成比丘之廣律。事實上,淫欲戒是佛陀對比丘所訂的第一條戒。所以對比丘戒來說,五戒的次序爲:不淫、不盜、不殺、不妄語和不飲酒。
定 義
根據巴利律藏經分別,不淫戒的定義爲:“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學戒,不舍戒、戒羸不告而行不淨法者,即使與畜生行,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對出家人的要求
佛陀在《如法經》中說:“智者應該避開非梵行生活,就像避開燒紅的木炭。"因此佛陀對出家人製戒時,不淫欲爲出家人必須守持的第一條戒。因色欲的生活對於一個修道人來說是有害無益的,因此出家人絕對禁止任何形式的色欲。1
不但不能與人類行淫欲,而和動物行淫欲,也同樣是犯波羅夷罪。同樣和人間行淫欲之中,不惟是與“異性"行淫欲有罪,就是在同性之間(男與男,女與女之間)行淫,也是犯波羅夷罪。
總而言之,佛教的僧團是以解脫爲目的宗教團體,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去除貪欲。對於出家人來說,修行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遠離色欲,抛棄私利,舍離物質上多余的享福,變成一個乞食生活的沙門,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一方面可以做修己的規範,一方面也可以做“利他"的模範,這是佛教的一大特色。
對在家人的要求
巴利文Kamesumicchacara,英文通常譯爲adultery,中文譯爲邪淫。其實它們中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英文adultery不僅含有男方與女方發生暧昧關系,同時也包含女方主動與男方發生不正常的男女關系。而巴利文Kamesumicchacara只強調男方與受保護的女方發生暧昧關系。佛教中將女衆分爲九類:
1、在父親保護之下的女衆;
2、在母親保護之下的女衆;
3、在父母親保護之下的女衆;
4、在兄弟保護之下的女衆;
5、在姐妹保護之下的女衆;
6、受親戚保護下之的女衆;
7、被丈夫保護下之的女衆;
8、在服刑期間受政府保護下之的女衆;
9、佩帶有訂婚像徵的花環、戒指等的女衆。
如果男子與以上九衆中任何一衆有不正常的關系,都犯了淫戒。事實上,以上九種女衆代表了所有的女性。換句話說,此戒保護了所有的女性。
也許有人會問,妓女不在這九種女衆的範圍內,去妓院算不算犯此戒呢?盡管去妓院不算犯此戒,但它有違佛教的倫理道德原則。如果你經常去妓院,你的家庭就不可能和睦,你可能因此而無法專心自己的事業,其必然結果是,你的事業不但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而且會從此開始萎縮,最後葬送了美滿的家庭、大好的事業,與人與己都是有害無益的,有智者又何必自討尋煩惱、花錢買黴氣呢?!
俗話說,食色人之大欲也。由此可知,愛欲是人生五欲中最難斷除的,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對於在家居士們而言,只要求守不邪淫戒。不邪淫是說:雖是正當的夫妻,交合也必須要有節製,以不破情操爲合宜。如果相交無節,或非時非處,或非正式配偶的交合,是爲邪淫。所以,不邪淫戒是爲了保護正當的夫妻生活,使夫妻生活更美滿、幸福。
總而言之,不淫戒,對於出家衆來說,絕對禁止任何形式的淫欲。而對於在家信徒來說,則須守不邪淫戒。如男女雙方同意,得保護人的同意,不違反國法,經當時公認的婚儀而結爲夫婦,正當的夫妻生活,是組成家庭的要素,子孫延續所必要,是正當的,爲佛法所接受,所以即使男女雙方同意,而有違佛製(如受八關齋戒時),國法所不容,或爲親屬保護人所不同意,都屬邪淫,而爲佛教在家信徒所應戒除的。因爲這不但傷害對方的自由意志,也是破壞家庭和睦,擾亂社會秩序的惡行。
佛陀製此戒的根本精神
孔子曰:“食色人之大欲也。"不淫欲戒的核心思想是去除貪心。修行人必須去掉一切有行的欲望。在所有貪欲中,貪財與貪色是最大的貪欲。這種欲望是我們修行道路上最大的阻礙,猶其是愛欲是人生最大的系縛,生死的根本。愛欲不除,難以得到清淨的解脫。
本戒的社會意義
在拉丁文中,woman(婦女)意爲男人的財産。《小錄經》(AggnnaSutta)是《長阿含》第五個經,此經告訴我們,我們所住的地球有成、住、壞、空四個變化過程。地球形成之後,在適合人類居住之初,只有男人,沒有女人,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演變之後,有些男人才慢慢地轉化成女人,這是人類變化過程中的自然結果,這正如同第一只公雞和母雞並不是從雞蛋而來,而是從同類家族的其他成員演化而來。同樣第一個女人並不是來自她的同類,而是由於她不同的男性人種演變的結果。當地球上還沒有女性的時候,男人的財産包括土地等。當婦女出現之後,她們便變成男人的另一種不可缺少的物品。這種情況延續了幾千年。因此幾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爲婦女是男人財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如果一位婦女被奸汙,她的丈夫、父親以及子女會被激怒、仇恨而做出種種極端的行爲,這對社會的穩定極爲不利。即使在今天的所謂的文明社會中,男女都平等了,婦女不再是依附於男人的商品,但卻仍是男人的另一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婦女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男人很難安心工作,社會就不會進步。
在社會上,有多少人因不正當的男女關系而使夫妻反目成仇,家庭破裂,子女受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十分複雜,造成很多社會問題。第叁戒是治療以上問題的良藥。沒有第叁戒,社會就不可能安定,家庭、團體也很難平安無事。第叁戒是解決很多家庭糾紛的良藥。正因爲如此,佛陀講,爲了社會的和平與繁榮,婦女必須得到應有的保護。因此不邪淫戒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如何持此戒
充分認識婦女在社會中的重要角色
本戒之所以重要,是因爲它直接涉及到人類最重要的問題:婚姻家庭。人類婚姻家庭經曆了如下叁種形態:
1、群居式家庭:人們爲了生存,生活在一起,從事相同的經濟活動。他們有各自的房屋及土地。這種形態很像母系氏族社會,此時的社會形態是一妻多夫製。
2、子孫同堂大家庭: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人以子孫同堂而感到榮耀。此時,社會以男性爲中心,一夫多妻及納妾的情形普遍存在,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事。那時婦女在強權的壓製和傳統的枷鎖下,只有忍氣吞聲。西方社會因接受聖經的教訓,實行一夫一妻製;中國現代的婚姻製度,是直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製定的。
3、核心家庭:這是我們今天家庭的模式,一夫一妻製。佛陀本人也主張,一夫一妻製是社會安定繁榮的基礎。一夫一妻製的特色是每一個家庭由父母及子女組成。這種核心家庭中的核心人物是婦女。只要家庭的核心成員──婦女,受到應有的保護,社會最小的單位──家庭製度就會延續下去。否則家庭就會遭到破壞。從這種意義上說,只要婦女們能生活幸福愉快,那麽家庭就會和睦,事業就會興隆;只要家庭和睦,社會就會安定和平。所以佛陀說,不淫戒對社會的穩定極爲重要。只要社會的最基本、最小的單位──家庭平安無事,社會才會繁榮興盛。可惜事與願違,當今真正美滿幸福的家庭有多少?!所以第叁戒──不邪淫戒,就顯得特別重要。
認識犯此戒的危害
根據百科全書對婚姻的定義,是一男一女彼此相愛,並願意在法律的約束和保障下,長相厮守,至死方休。這包括感情與肉體的貞忠,分擔責任及照顧對方的承諾。因此成爲夫婦,不但是建立兩人在世間上最親密的關系,也是每個人生命的最大投資。因此若有一方移情別戀,所造成的切膚之痛,是難以彌補的。可惜目前社會上婚外情,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經濟發達地區,日益嚴重,雖然沒有官方公布的研究數據,但環顧四周,婚外情比比皆是,實在令人怵目驚心,造成家庭各成員痛苦不堪的主要原因之一。現以婚外情或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爲例,說明邪淫給家庭、社會所帶來的慘痛教訓。
婚外情對於一個本來無風浪的家庭而言,威力簡直猶如一枚炸彈,它的破壞和波及範圍,可以是很大很廣,在這場“戰役"中,許多人傷痕累累。
對受害人的創傷
首批受創最嚴重的人,當然是事件中的男女主角,就是那對曾海誓山盟,要長相厮守的夫婦。通常受傷的一方,情緒大受刺激,心靈徹底哀痛。情緒極不穩定的女主角可能會使用一哭二鬧叁上吊的方法,有時也有假戲真做的,果真送了一條命。有理智的受害一方會帶來如下幾種情況:
1、震驚:受害的一方感到難以置信,甚至震驚到麻木的地步。
2、憤怒:憤怒的程度,可以對對方的身體或心愛物大肆破壞,以求泄憤。
3、痛苦:猶其是對對方的愛仍濃烈時,那種椎心之痛實難驅除。
4、怨恨:對不忠的配偶和牽入漩渦者,都會抱怨和恨惡。
5、屈辱:當事件公開後,受害者在親友中,會有丟臉和羞辱的感覺。
6、不信任:受害者對對方失去信任,這失去的信任,不易重建。
7、不再專一:這是受害者的一種強烈感受,日後雙方各種關系上會…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