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四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八
净因法师
不邪淫戒
家庭是社会最小、最基本的单位。社会的和平安定,全依靠家庭这个基本单位。在家庭这个基本单位中,妇女,犹其是母亲,是核心人物。只要妇女的安全得到保障,家庭就会稳定;只要每一个家庭和睦,社会就一定会安定。所以第三戒不仅单纯是男女双方的关系问题,它对社会的安定也起著极其重要的稳定作用。
制戒因缘
佛陀成道後,初十二年中,随佛出家的都是上根利智,没有违犯教义的徒众,所以佛陀只为无事僧说《略教诫经》:“善护於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依《四分律》的记载,直到须提那子犯淫欲犯,佛陀才开始制戒。自此以後,佛陀根据比丘所犯诸事,一一为结戒,乃成比丘之广律。事实上,淫欲戒是佛陀对比丘所订的第一条戒。所以对比丘戒来说,五戒的次序为:不淫、不盗、不杀、不妄语和不饮酒。
定 义
根据巴利律藏经分别,不淫戒的定义为:“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学戒,不舍戒、戒羸不告而行不净法者,即使与畜生行,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对出家人的要求
佛陀在《如法经》中说:“智者应该避开非梵行生活,就像避开烧红的木炭。"因此佛陀对出家人制戒时,不淫欲为出家人必须守持的第一条戒。因色欲的生活对於一个修道人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出家人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色欲。1
不但不能与人类行淫欲,而和动物行淫欲,也同样是犯波罗夷罪。同样和人间行淫欲之中,不惟是与“异性"行淫欲有罪,就是在同性之间(男与男,女与女之间)行淫,也是犯波罗夷罪。
总而言之,佛教的僧团是以解脱为目的宗教团体,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去除贪欲。对於出家人来说,修行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远离色欲,抛弃私利,舍离物质上多余的享福,变成一个乞食生活的沙门,过著少欲知足的生活,一方面可以做修己的规范,一方面也可以做“利他"的模范,这是佛教的一大特色。
对在家人的要求
巴利文Kamesumicchacara,英文通常译为adultery,中文译为邪淫。其实它们中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英文adultery不仅含有男方与女方发生暧昧关系,同时也包含女方主动与男方发生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巴利文Kamesumicchacara只强调男方与受保护的女方发生暧昧关系。佛教中将女众分为九类:
1、在父亲保护之下的女众;
2、在母亲保护之下的女众;
3、在父母亲保护之下的女众;
4、在兄弟保护之下的女众;
5、在姐妹保护之下的女众;
6、受亲戚保护下之的女众;
7、被丈夫保护下之的女众;
8、在服刑期间受政府保护下之的女众;
9、佩带有订婚像徵的花环、戒指等的女众。
如果男子与以上九众中任何一众有不正常的关系,都犯了淫戒。事实上,以上九种女众代表了所有的女性。换句话说,此戒保护了所有的女性。
也许有人会问,妓女不在这九种女众的范围内,去妓院算不算犯此戒呢?尽管去妓院不算犯此戒,但它有违佛教的伦理道德原则。如果你经常去妓院,你的家庭就不可能和睦,你可能因此而无法专心自己的事业,其必然结果是,你的事业不但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会从此开始萎缩,最後葬送了美满的家庭、大好的事业,与人与己都是有害无益的,有智者又何必自讨寻烦恼、花钱买霉气呢?!
俗话说,食色人之大欲也。由此可知,爱欲是人生五欲中最难断除的,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对於在家居士们而言,只要求守不邪淫戒。不邪淫是说:虽是正当的夫妻,交合也必须要有节制,以不破情操为合宜。如果相交无节,或非时非处,或非正式配偶的交合,是为邪淫。所以,不邪淫戒是为了保护正当的夫妻生活,使夫妻生活更美满、幸福。
总而言之,不淫戒,对於出家众来说,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淫欲。而对於在家信徒来说,则须守不邪淫戒。如男女双方同意,得保护人的同意,不违反国法,经当时公认的婚仪而结为夫妇,正当的夫妻生活,是组成家庭的要素,子孙延续所必要,是正当的,为佛法所接受,所以即使男女双方同意,而有违佛制(如受八关斋戒时),国法所不容,或为亲属保护人所不同意,都属邪淫,而为佛教在家信徒所应戒除的。因为这不但伤害对方的自由意志,也是破坏家庭和睦,扰乱社会秩序的恶行。
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
孔子曰:“食色人之大欲也。"不淫欲戒的核心思想是去除贪心。修行人必须去掉一切有行的欲望。在所有贪欲中,贪财与贪色是最大的贪欲。这种欲望是我们修行道路上最大的阻碍,犹其是爱欲是人生最大的系缚,生死的根本。爱欲不除,难以得到清净的解脱。
本戒的社会意义
在拉丁文中,woman(妇女)意为男人的财产。《小录经》(AggnnaSutta)是《长阿含》第五个经,此经告诉我们,我们所住的地球有成、住、坏、空四个变化过程。地球形成之後,在适合人类居住之初,只有男人,没有女人,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演变之後,有些男人才慢慢地转化成女人,这是人类变化过程中的自然结果,这正如同第一只公鸡和母鸡并不是从鸡蛋而来,而是从同类家族的其他成员演化而来。同样第一个女人并不是来自她的同类,而是由於她不同的男性人种演变的结果。当地球上还没有女性的时候,男人的财产包括土地等。当妇女出现之後,她们便变成男人的另一种不可缺少的物品。这种情况延续了几千年。因此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妇女是男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果一位妇女被奸污,她的丈夫、父亲以及子女会被激怒、仇恨而做出种种极端的行为,这对社会的稳定极为不利。即使在今天的所谓的文明社会中,男女都平等了,妇女不再是依附於男人的商品,但却仍是男人的另一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妇女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男人很难安心工作,社会就不会进步。
在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使夫妻反目成仇,家庭破裂,子女受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第三戒是治疗以上问题的良药。没有第三戒,社会就不可能安定,家庭、团体也很难平安无事。第三戒是解决很多家庭纠纷的良药。正因为如此,佛陀讲,为了社会的和平与繁荣,妇女必须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不邪淫戒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如何持此戒
充分认识妇女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
本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涉及到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婚姻家庭。人类婚姻家庭经历了如下三种形态:
1、群居式家庭:人们为了生存,生活在一起,从事相同的经济活动。他们有各自的房屋及土地。这种形态很像母系氏族社会,此时的社会形态是一妻多夫制。
2、子孙同堂大家庭: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以子孙同堂而感到荣耀。此时,社会以男性为中心,一夫多妻及纳妾的情形普遍存在,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那时妇女在强权的压制和传统的枷锁下,只有忍气吞声。西方社会因接受圣经的教训,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国现代的婚姻制度,是直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制定的。
3、核心家庭:这是我们今天家庭的模式,一夫一妻制。佛陀本人也主张,一夫一妻制是社会安定繁荣的基础。一夫一妻制的特色是每一个家庭由父母及子女组成。这种核心家庭中的核心人物是妇女。只要家庭的核心成员──妇女,受到应有的保护,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制度就会延续下去。否则家庭就会遭到破坏。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妇女们能生活幸福愉快,那麽家庭就会和睦,事业就会兴隆;只要家庭和睦,社会就会安定和平。所以佛陀说,不淫戒对社会的稳定极为重要。只要社会的最基本、最小的单位──家庭平安无事,社会才会繁荣兴盛。可惜事与愿违,当今真正美满幸福的家庭有多少?!所以第三戒──不邪淫戒,就显得特别重要。
认识犯此戒的危害
根据百科全书对婚姻的定义,是一男一女彼此相爱,并愿意在法律的约束和保障下,长相厮守,至死方休。这包括感情与肉体的贞忠,分担责任及照顾对方的承诺。因此成为夫妇,不但是建立两人在世间上最亲密的关系,也是每个人生命的最大投资。因此若有一方移情别恋,所造成的切肤之痛,是难以弥补的。可惜目前社会上婚外情,特别是在中国大陆经济发达地区,日益严重,虽然没有官方公布的研究数据,但环顾四周,婚外情比比皆是,实在令人怵目惊心,造成家庭各成员痛苦不堪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以婚外情或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为例,说明邪淫给家庭、社会所带来的惨痛教训。
婚外情对於一个本来无风浪的家庭而言,威力简直犹如一枚炸弹,它的破坏和波及范围,可以是很大很广,在这场“战役"中,许多人伤痕累累。
对受害人的创伤
首批受创最严重的人,当然是事件中的男女主角,就是那对曾海誓山盟,要长相厮守的夫妇。通常受伤的一方,情绪大受刺激,心灵彻底哀痛。情绪极不稳定的女主角可能会使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法,有时也有假戏真做的,果真送了一条命。有理智的受害一方会带来如下几种情况:
1、震惊:受害的一方感到难以置信,甚至震惊到麻木的地步。
2、愤怒:愤怒的程度,可以对对方的身体或心爱物大肆破坏,以求泄愤。
3、痛苦:犹其是对对方的爱仍浓烈时,那种椎心之痛实难驱除。
4、怨恨:对不忠的配偶和牵入漩涡者,都会抱怨和恨恶。
5、屈辱:当事件公开後,受害者在亲友中,会有丢脸和羞辱的感觉。
6、不信任:受害者对对方失去信任,这失去的信任,不易重建。
7、不再专一:这是受害者的一种强烈感受,日後双方各种关系上会…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