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感到困难。
负心汉的痛苦
被弃者固然受伤最深,但负心汉受伤更深。有人开始时,因抵受不住情欲引诱,满以为那些露水情缘来了就走,太阳一出,露水即散,殊不知一时之快的代价原来那麽大。说不定对方肯放过他,或为真情,或作假意,或因金钱等原因。总之,只要她决定死抓住不放的话,她就可以拿来这段情作控制、要胁的武器。
好些男人在这种情形下,就会受到良心控诉。究竟坦白从宽还是隐瞒好呢?选择前者做法,又怕妻子一旦不原谅自己,大好的家庭就会摧毁;若是取後者,又会终日提心吊胆,唯恐那女人去大爆内情。当然,就算妻子尚未发现真相,他也会因背著妻子做了不忠的事,而感到内疚非常。
在两难之间,此刻的大男人确实不易为,这条刺令他整日心绪不宁,工作处事大受影响;对妻子、家庭亦有阴影。所以,堕入情欲网罗之前宜慎思。古语说得好:“一失足成千古恨",精神受折磨已是一大惩罚了。
一旦事情暴露,情欲的事很快过去,但所失去的人格、儿女的亲爱与尊重,以及清洁无亏的良心等,却难以挽回。至於夺人所爱者,本来就是在黑暗中生活,才会有这不义的行为;而且他们也会愧对别人,愧对自己,更愧对於祖先,他们的挣扎也许更为痛苦。
对子女的伤害
另一批直接受害者,就是面对父母感情有变的子女,他们可能从此就要生活在恐惧、缺乏安全感,学业退步,甚至他日对婚姻有不乐观的看法。对於有些不成热的父母,还会在争执中以儿女作为要挟,结果令孩子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这形势更令下一代无所适从。所以据社会调查,破裂的家庭中,子女犯罪率便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对亲友的创伤
三方的亲友、父母等等也会受到冲击。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如家庭结构、道德价值观、婚姻承诺等等亦会一一出现。
社会的危害
人有别与其他动物,对诱惑不应作出立刻接受的反应;不然人人抛开责任、理性和良心,不但破坏了已有的婚姻,其他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破碎的家庭带来混乱的社会!难怪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索罗金(DrPASorocin)博士感叹道:“一个文盲的社会还能继续生存,但是一个充满破碎家庭的社会只有日趋灭亡。"
认识爱的真谛
佛教讲,人生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两者是高度统一的整体,两者不可分割。当我们愤怒时,我们时常认为是我们的感觉恼怒,而非我们的身体,其实这不太正确。因为当我们愤怒时,我们的身心都会起变化。譬喻:我们知道某人发怒,第一个徵兆就是面红耳赤,呼吸加快。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不但想尽量找机会接近她,延长讲话时间,最後有可能想吻她/他,与他/她结婚。当我们心中不喜欢一个人时,不但不喜欢碰他/她,甚至不想见到他/她!所以我们不能讲精神和肉体,是可以分开的。
两性关系是肉体和精神的最高层次的连系,这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步,这种行为将会影响你的终身,千万不能随随便便。众所周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保留有我们各自的甜蜜的回忆,悲伤的痛苦,不可告人的隐私,所有这些都是个人的隐私,我们不可能告诉每一个人,我们只告诉我们真心爱的人或自己最信任的人。在心灵深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块禁区,如同北京的紫禁城,只有皇帝和皇后可以在里面自由走动。同样,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有些地方非常的珍贵,我们允许真正爱我们的人去接触,否则就会觉得遭受了污辱,令人作呕!
爱是尊重,中国有句古语,举案齐眉,表示夫妻相敬相爱,才能白头偕老。爱是理解,当我们爱一个人时,不但要爱他/她的优点,也要接受他/她的缺点,只爱优点而排斥缺点不是真爱,因为有缺点才是人类的特徵,才是人类的本来面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道理就在这儿。只有我们接受了对方的缺点,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对方,更好地帮助对方,在共同的生活中不断提升两方,使两方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爱是神圣,爱是义务。两方结为夫妻,彼此都有义务,并非一朝一夕,应在人生漫长而又短暂的道路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为了互相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修持梵行的功德
在《十善业道经》说:“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掉,三、世所称赞,四、妻莫能侵。“
反之,犯了邪行,在《分别善恶报应经》载,当受十种恶报:一、欲心炽盛,二、妻不贞良,三、善不增长,四、善法消灭,五、男女纵逸,六、资财密散,七、人多疑虑,八、远离善友,九、亲族不信,十、命终三途。邪淫的恶报如是,凡学佛者,皆宜慎之!
讨 论
有人问,佛教主张禁欲,是否有主张苦行之嫌疑?答案是否定的。佛陀历来主张中道,反对两个极端:极端苦行与极端沉醉於五欲的享受。倾於欲乐的生活,对修道无益,当然要避免,但是热衷於苦行的生活,也是无法得到解脱的。所以僧团的生活,既否定极端的享乐主义,同时也否定极端的苦行主义。佛教主张的是中道的生活。只有按八正道去生活,才能获得解脱。这是佛陀的根本意趣。
对於出家众来说,绝对禁欲有三种原因。首先,佛陀对出家人说绝对的禁欲,是因为佛陀的根本思想是,爱欲为生死之根本,它是人间最大的束缚,所以必须远离。从这种意义上说,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脱离“爱著"和“系缚"。为了使出家人早出生死苦海,佛陀要求出家的比丘从人生最大的爱欲──性欲断起,所以主张绝对禁欲。
其次。如果出家人也贪五欲,取妻生子,他的主要精力就会被分散,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养家糊口。爱欲生活和家庭生活是修行佛法、宏扬佛法最大的障碍。因此说,没有梵行,就没有出家人!对於出家人来说,出家学法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修梵行,自愿终生不结婚,过独身的生活,完全放弃爱欲,如此就没有家室之累,便有足够的时间用於静坐、教化众生,护持和宣说“正法"。更能好好地集中精力,在解脱道上精进用功,以期早证佛果所以说出家是解脱道上最理想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出家人禁欲是为了更好地保存精力去习静坐。根据中国古人的体验,人的精力来源於三个方面:精、气和神。三者中有一个使用过度,我们就有可能精力不够,腰酸背痛,甚至萎靡不振。三者有时又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对於一个专注静坐的人来说,精力特别重要。有人讲,色食人之大欲,要出家人禁欲,有违人性。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首先修行是多生多世的事件,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丘、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是属於修行者中最高、最严格的一类,确实难行,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如果有人自己认为还没有那麽高的“定力"与境界,无法修独身的梵行,他完全可以退而求其次,绝不要勉强自己,跟自己为难。比如喻出家後,如果无法适应独身梵行的生活,他完全可以舍戒还俗,回到社会上,以居士身份,重新找到适合他修行的最佳方法。所以说,尽管佛教主张出家人完全禁欲,这并不等於说佛教主张所有的人都过禁欲的生活,更不能说佛教仇恨正当的夫妻生活。绝对禁欲只对出家众适用,而对占大多数的在家信徒来说,佛陀主张他们必须过正当的夫妻生活,不邪淫。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在芸芸众生中,也有极少数人,当他看到在家生活犹如牢狱,出家生活犹如海阔的天空,想到出家的种种好处,选择了出家。出家後,非常喜欢独身梵行的生活,觉得很自在。这部分人就成为长期出家修道者。当然适合修梵行的人自古以来便只占少数,所以最後真正能坚持长期出家的人数不可能很多。譬喻:整个香港的人口是六百万,而出家人还不到五百个!大陆总人口是十二亿,出家人才几万,道理就在於此。
其次,出家人对爱欲并非采取压抑的手段来处理,而是通过学习佛法、修习禅定後,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远远胜过世间五欲之乐。正因为如此,出家人能正确对待世间的五欲之乐,对待爱欲并非使用有违人性的压制方法,而是像大禹治水那样,疏导它,使它升华并转化成有用的能量,为修习禅定服务。佛法的妙用即在於此。
【备注】
1、郭良译(1990)《经集》第5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未完待续】
刊载于《澳门佛教》13期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