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四▪P2

  ..續本文上一頁感到困難。

  負心漢的痛苦

  被棄者固然受傷最深,但負心漢受傷更深。有人開始時,因抵受不住情欲引誘,滿以爲那些露水情緣來了就走,太陽一出,露水即散,殊不知一時之快的代價原來那麽大。說不定對方肯放過他,或爲真情,或作假意,或因金錢等原因。總之,只要她決定死抓住不放的話,她就可以拿來這段情作控製、要脅的武器。

  好些男人在這種情形下,就會受到良心控訴。究竟坦白從寬還是隱瞞好呢?選擇前者做法,又怕妻子一旦不原諒自己,大好的家庭就會摧毀;若是取後者,又會終日提心吊膽,唯恐那女人去大爆內情。當然,就算妻子尚未發現真相,他也會因背著妻子做了不忠的事,而感到內疚非常。

  在兩難之間,此刻的大男人確實不易爲,這條刺令他整日心緒不甯,工作處事大受影響;對妻子、家庭亦有陰影。所以,墮入情欲網羅之前宜慎思。古語說得好:“一失足成千古恨",精神受折磨已是一大懲罰了。

  一旦事情暴露,情欲的事很快過去,但所失去的人格、兒女的親愛與尊重,以及清潔無虧的良心等,卻難以挽回。至於奪人所愛者,本來就是在黑暗中生活,才會有這不義的行爲;而且他們也會愧對別人,愧對自己,更愧對於祖先,他們的掙紮也許更爲痛苦。

  對子女的傷害

  另一批直接受害者,就是面對父母感情有變的子女,他們可能從此就要生活在恐懼、缺乏安全感,學業退步,甚至他日對婚姻有不樂觀的看法。對於有些不成熱的父母,還會在爭執中以兒女作爲要挾,結果令孩子進退維谷,左右爲難。這形勢更令下一代無所適從。所以據社會調查,破裂的家庭中,子女犯罪率便高,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對親友的創傷

  叁方的親友、父母等等也會受到沖擊。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如家庭結構、道德價值觀、婚姻承諾等等亦會一一出現。

  社會的危害

  人有別與其他動物,對誘惑不應作出立刻接受的反應;不然人人抛開責任、理性和良心,不但破壞了已有的婚姻,其他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就會接踵而來。破碎的家庭帶來混亂的社會!難怪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索羅金(DrPASorocin)博士感歎道:“一個文盲的社會還能繼續生存,但是一個充滿破碎家庭的社會只有日趨滅亡。"

  認識愛的真谛

  佛教講,人生是由肉體和精神組成的,兩者是高度統一的整體,兩者不可分割。當我們憤怒時,我們時常認爲是我們的感覺惱怒,而非我們的身體,其實這不太正確。因爲當我們憤怒時,我們的身心都會起變化。譬喻:我們知道某人發怒,第一個徵兆就是面紅耳赤,呼吸加快。當我們喜歡一個人時,不但想盡量找機會接近她,延長講話時間,最後有可能想吻她/他,與他/她結婚。當我們心中不喜歡一個人時,不但不喜歡碰他/她,甚至不想見到他/她!所以我們不能講精神和肉體,是可以分開的。

  兩性關系是肉體和精神的最高層次的連系,這是人生極爲重要的一步,這種行爲將會影響你的終身,千萬不能隨隨便便。衆所周知,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保留有我們各自的甜蜜的回憶,悲傷的痛苦,不可告人的隱私,所有這些都是個人的隱私,我們不可能告訴每一個人,我們只告訴我們真心愛的人或自己最信任的人。在心靈深處,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一塊禁區,如同北京的紫禁城,只有皇帝和皇後可以在裏面自由走動。同樣,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有些地方非常的珍貴,我們允許真正愛我們的人去接觸,否則就會覺得遭受了汙辱,令人作嘔!

  愛是尊重,中國有句古語,舉案齊眉,表示夫妻相敬相愛,才能白頭偕老。愛是理解,當我們愛一個人時,不但要愛他/她的優點,也要接受他/她的缺點,只愛優點而排斥缺點不是真愛,因爲有缺點才是人類的特徵,才是人類的本來面貌,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道理就在這兒。只有我們接受了對方的缺點,我們才能正確理解對方,更好地幫助對方,在共同的生活中不斷提升兩方,使兩方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愛是神聖,愛是義務。兩方結爲夫妻,彼此都有義務,並非一朝一夕,應在人生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鼓勵,爲了互相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修持梵行的功德

  在《十善業道經》說:“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何等爲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掉,叁、世所稱贊,四、妻莫能侵。“

  反之,犯了邪行,在《分別善惡報應經》載,當受十種惡報:一、欲心熾盛,二、妻不貞良,叁、善不增長,四、善法消滅,五、男女縱逸,六、資財密散,七、人多疑慮,八、遠離善友,九、親族不信,十、命終叁途。邪淫的惡報如是,凡學佛者,皆宜慎之!

  討 論

  有人問,佛教主張禁欲,是否有主張苦行之嫌疑?答案是否定的。佛陀曆來主張中道,反對兩個極端:極端苦行與極端沈醉於五欲的享受。傾於欲樂的生活,對修道無益,當然要避免,但是熱衷於苦行的生活,也是無法得到解脫的。所以僧團的生活,既否定極端的享樂主義,同時也否定極端的苦行主義。佛教主張的是中道的生活。只有按八正道去生活,才能獲得解脫。這是佛陀的根本意趣。

  對於出家衆來說,絕對禁欲有叁種原因。首先,佛陀對出家人說絕對的禁欲,是因爲佛陀的根本思想是,愛欲爲生死之根本,它是人間最大的束縛,所以必須遠離。從這種意義上說,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脫離“愛著"和“系縛"。爲了使出家人早出生死苦海,佛陀要求出家的比丘從人生最大的愛欲──性欲斷起,所以主張絕對禁欲。

  其次。如果出家人也貪五欲,取妻生子,他的主要精力就會被分散,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養家糊口。愛欲生活和家庭生活是修行佛法、宏揚佛法最大的障礙。因此說,沒有梵行,就沒有出家人!對於出家人來說,出家學法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修梵行,自願終生不結婚,過獨身的生活,完全放棄愛欲,如此就沒有家室之累,便有足夠的時間用於靜坐、教化衆生,護持和宣說“正法"。更能好好地集中精力,在解脫道上精進用功,以期早證佛果所以說出家是解脫道上最理想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出家人禁欲是爲了更好地保存精力去習靜坐。根據中國古人的體驗,人的精力來源於叁個方面:精、氣和神。叁者中有一個使用過度,我們就有可能精力不夠,腰酸背痛,甚至萎靡不振。叁者有時又可以互相轉化。所以對於一個專注靜坐的人來說,精力特別重要。有人講,色食人之大欲,要出家人禁欲,有違人性。這種說法是不妥當的。首先修行是多生多世的事件,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丘、比丘尼、沙彌和沙彌尼是屬於修行者中最高、最嚴格的一類,確實難行,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如果有人自己認爲還沒有那麽高的“定力"與境界,無法修獨身的梵行,他完全可以退而求其次,絕不要勉強自己,跟自己爲難。比如喻出家後,如果無法適應獨身梵行的生活,他完全可以舍戒還俗,回到社會上,以居士身份,重新找到適合他修行的最佳方法。所以說,盡管佛教主張出家人完全禁欲,這並不等於說佛教主張所有的人都過禁欲的生活,更不能說佛教仇恨正當的夫妻生活。絕對禁欲只對出家衆適用,而對占大多數的在家信徒來說,佛陀主張他們必須過正當的夫妻生活,不邪淫。

  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在芸芸衆生中,也有極少數人,當他看到在家生活猶如牢獄,出家生活猶如海闊的天空,想到出家的種種好處,選擇了出家。出家後,非常喜歡獨身梵行的生活,覺得很自在。這部分人就成爲長期出家修道者。當然適合修梵行的人自古以來便只占少數,所以最後真正能堅持長期出家的人數不可能很多。譬喻:整個香港的人口是六百萬,而出家人還不到五百個!大陸總人口是十二億,出家人才幾萬,道理就在於此。

  其次,出家人對愛欲並非采取壓抑的手段來處理,而是通過學習佛法、修習禅定後,他們深深地體會到禅悅爲食、法喜充滿,遠遠勝過世間五欲之樂。正因爲如此,出家人能正確對待世間的五欲之樂,對待愛欲並非使用有違人性的壓製方法,而是像大禹治水那樣,疏導它,使它升華並轉化成有用的能量,爲修習禅定服務。佛法的妙用即在於此。

  【備注】

  1、郭良譯(1990)《經集》第54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未完待續】

  刊載于《澳門佛教》13期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