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正確認識佛教的意義
心律
主題詞:淺談 正確認識 佛教 意義
內容提要:佛教人士需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破除人們對佛教的偏見和錯誤的認識,也就是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佛教。只有正確地認識佛教,才能使佛教更好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才能發揮佛法指導人們更好的去生活,進而使佛教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有所助益。
本文從四個方面入手,闡述正確認識佛教的意義,力圖爲佛教的社會化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和建議。
第一部分 對佛教的偏見和錯誤認識
一、有人批判佛教是迷信。
何謂迷信?
不經審慎思考和理性明辨,就盲目地相信,稱爲迷信。
佛教非但不認同迷信,甚且鼓勵以理性探索質疑,此種寬容大度,實事求是的態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而某些批判者本人往往並未理解佛教的本義,就主觀認定佛教爲迷信,這種批判者本身就不是持著客觀的態度來評判,又怎麼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呢?
梁啓超先生說:“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智信指的是凡透過智慧判斷,冷靜觀察,確知爲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脫者,方去接受、相信,稱爲智信。
1、佛教拜菩薩佛像爲的是方便契合根器
佛教施設佛像,爲的是方便契合根器,讓禮拜者見賢思齊,學習佛的精神和行爲,並非祈求佛的保佑。
佛教原本就是即相離相,不離世間,不染著世間,而《金剛經》更是句句破相,何來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無相,即心即佛。
2、佛教的出家是爲了更好地弘揚佛教
要弘揚佛教,推動佛教,必須有少數人主持佛教。這少數人最好是沒有家庭負擔,又不做其他工作,才好一心一意修行,弘揚佛法。
而出家,正可以擺脫世界欲累,專心一意的爲佛法。所以出家人就成了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推動佛教的主體。
但佛教並不要求所有的人都出家。在家,出家,均可修行。
3、佛教儀式並不是迷信
用香、花、燈燭來供佛、禮佛,是表示虔敬;而不是說要讓佛聞到香味、點燈點燭,佛才能看到一切。
佛教徒禮忏誦經,爲的是減輕及消除障礙苦難的業力,在佛菩薩前,衆僧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以消除自己的業障。
至于燒紙則是古代風俗習慣演變而成的,並不是佛教倡議的;抽簽,問蔔扶乩等舉動,更不被純正的佛教所容許。
但就是因爲這種種儀式,佛教就被指爲迷信,實際上是人們的誤解。
二、有人認爲佛教是統治階層用來統治民衆的工具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興衰交替,幾度起伏。這主要源于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與統治階層的喜惡有極大關系。當統治階層認爲佛教可以滿足其精神需要,可以作爲其進行思想統治的工具時,就對佛教大力倡導;佛教也就得到長足發展。但如果佛教的發展與上層統治階層的利益存在矛盾時,統治階層就會對佛教加以幹涉,使佛教的發展勢態受到扼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北朝時候佛教的飛速發展壯大,對國家的賦稅征收和徭役調都産生了負面影響,寺院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都曾下令焚經毀像,坑殺沙門或迫其還俗,對佛教發展造成沈重的打擊。
但這一切,都不是佛教的本意,只不過是佛教傳播過程中的插曲。
第二部分 爲什麼要正確認識佛教
佛教自釋迦牟尼創始以來,曆經兩千五百多年,一直影響著東方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幾乎涉及了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建築、雕刻、音樂、美術)、美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倫理道德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在我國曆史上産生了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詩人謝靈運、王維、白居易、蘇轼,大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範仲淹、王安石,理學家朱熹、至于曆代高僧大德更是燦若繁星,不勝枚舉。
孫中山先生高度評價佛教:“ 佛學乃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畏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
印度政治家尼赫魯則說出了現實對佛教的需要:在這個充滿沖突與風波、仇恨與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像太陽一樣大放光芒。在這個充滿原子彈與氫彈的世界裏,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需要這個教理了。
的確,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以及人類當前面臨的各種困境:人口、環境、氣候異常、金融危機、高犯罪率等,都說明佛教思想傳播在當前的必要性。
第叁部分: 對佛教的正確認識
要正確認識佛教,必須先明了佛的真谛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之道。
一、 佛首先是人而不是神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于人自己的努力與才智。釋迦牟尼認爲,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于自己的行爲之善惡與努力與否。只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淨化、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
二、 佛教主張真正的平等
(一)無緣大慈:佛教主張不但對跟自己有關系的人要慈愛,對所有的人都要慈愛。”
(二)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一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間一切衆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
叁、 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佛祖釋迦牟尼修行六年,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他是人類的先知先覺者之一,而我們是後知後覺者。“聞道有先後”而已。
而人性都是善良的,放下屠刀,立地尚可成佛。更何況普通人呢?“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說的是我們修行、覺悟都在世間。
我們之所以會犯錯,源于我們的無知(佛教叫“無明”)。如果人人都虔心修行,就都有成佛的可能。
四、 佛教認爲萬物因緣而生,修行亦如此
佛教認爲,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不是因緣暫時聚合生成的,沒有一樣是永恒不變的。因緣合則生,因緣散則滅。
佛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數的幸福,所以很多人都信奉佛教,願意成爲佛陀的子弟。而佛法有叁藏十二部,八萬四千個法門(修行的方法),就是爲了適應衆生的根器,爲根治衆生的煩惱而創設的。
第四部分:正確認識佛教,更好地爲社會服務
佛教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在兩千年多年的漫漫歲月裏,經曆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于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佛教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走進中國社會,點點滴滴地溶入中華民族的血脈。
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蕩,然後彙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裏,成爲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儒、道並稱爲中華傳統文化的叁大支柱,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産生了極爲自深遠的影響。
所以,研究中國曆史文化離不開佛教,探討中國社會流變、發展的路向回避不了佛教,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需要佛教提供精神文化的助益。
我以爲,要求得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運用佛智慧纾解人們越來越大的內心壓力,運用佛智慧解決人類社會發進步中回避不了而又不能不加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就必須從正確認識佛教開始。
一、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而是佛陀的教育,是宇宙人生至勝圓滿的學問。
由于來自佛教內外的種種原因,佛教被誤解和被曲解,以至被神秘化了。許多高僧大德一直都在做著的一項工作,就是爲佛教辨誤釋疑的工作。
弘一法師在他的《弘一大師講演錄》裏,專門講過一章《佛法十疑略釋》。他從“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學”、“佛法非違背于科學”、“佛法非厭世”、“佛法非不宜于國家之興盛”、“佛法非能滅種”、“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佛法非是分利”、“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①等十個方面,比較全面的回答了人們對佛教的疑問。
白雲禅師在《老禅師的話》裏說:“佛法,就是分辨世間的相對,了解相對的紛擾;于中予以突破,不爲紛擾而迷惑,精進修養而出離;直到入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勝境界,才算是圓具了佛陀之法。”②老禅師從煩惱和菩提的相互對應、相互轉化系出發,指出圓具佛陀之法的途徑:“不爲煩惱而迷惑,卻于煩惱中發現道的蹤迹,獲得修養功德的幫助,化煩惱而成菩提。” ③
淨空法師在《生活的藝術》一文裏說:““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④“實在講,佛法就是教我們怎樣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⑤
寬仁法師在他所著的《佛教手冊》裏也開宗明義說:“佛教創始于釋迦牟尼,以合乎理智的教說,示導人類轉迷開悟;其目的在于實現淨化社會的理想,以超越階級、種族爲特色。” ⑥
諸位高僧大德的講說,都是意在開示我們:其一,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其二,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學問。我們必須明白,佛教變成爲宗教,那在傳承過程中一步一步發生變化的;而佛教混入神仙鬼怪等迷信成分,那更是佛教在中國本土化、世俗化過程中被一些對佛教真相不明了的人加進來的。把佛教等同宗教,當面迷信,這是對佛教的大誤解,不是佛教的正知、正見、正信。
佛教的正知、正見、正信,即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學問。宇宙是什麼?就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時空,即環境;人生是什麼?就是我們本人;佛是什麼?就是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佛教說的“宇宙”,是無始無終的時空。佛教說的“人生”是對“衆生”而言的,不是特指人類,而是“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淺談正確認識佛教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