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

  浅谈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

  心律

  主题词:浅谈 正确认识 佛教 意义

  内容提要:佛教人士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破除人们对佛教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也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佛教。只有正确地认识佛教,才能使佛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发挥佛法指导人们更好的去生活,进而使佛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有所助益。

  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阐述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力图为佛教的社会化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第一部分 对佛教的偏见和错误认识

  一、有人批判佛教是迷信。

  何谓迷信?

  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就盲目地相信,称为迷信。

  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而某些批判者本人往往并未理解佛教的本义,就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这种批判者本身就不是持着客观的态度来评判,又怎么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智信指的是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

  1、佛教拜菩萨佛像为的是方便契合根器

  佛教施设佛像,为的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并非祈求佛的保佑。

  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2、佛教的出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教

  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必须有少数人主持佛教。这少数人最好是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他工作,才好一心一意修行,弘扬佛法。

  而出家,正可以摆脱世界欲累,专心一意的为佛法。所以出家人就成了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推动佛教的主体。

  但佛教并不要求所有的人都出家。在家,出家,均可修行。

  3、佛教仪式并不是迷信

  用香、花、灯烛来供佛、礼佛,是表示虔敬;而不是说要让佛闻到香味、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

  佛教徒礼忏诵经,为的是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在佛菩萨前,众僧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

  至于烧纸则是古代风俗习惯演变而成的,并不是佛教倡议的;抽签,问卜扶乩等举动,更不被纯正的佛教所容许。

  但就是因为这种种仪式,佛教就被指为迷信,实际上是人们的误解。

  二、有人认为佛教是统治阶层用来统治民众的工具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兴衰交替,几度起伏。这主要源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统治阶层的喜恶有极大关系。当统治阶层认为佛教可以满足其精神需要,可以作为其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时,就对佛教大力倡导;佛教也就得到长足发展。但如果佛教的发展与上层统治阶层的利益存在矛盾时,统治阶层就会对佛教加以干涉,使佛教的发展势态受到扼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时候佛教的飞速发展壮大,对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寺院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都曾下令焚经毁像,坑杀沙门或迫其还俗,对佛教发展造成沉重的打击。

  但这一切,都不是佛教的本意,只不过是佛教传播过程中的插曲。

  

  第二部分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佛教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佛教:“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畏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

  印度政治家尼赫鲁则说出了现实对佛教的需要: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像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满原子弹与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

  的确,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说明佛教思想传播在当前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 对佛教的正确认识

  要正确认识佛教,必须先明了佛的真谛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之道。

  一、 佛首先是人而不是神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二、 佛教主张真正的平等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对所有的人都要慈爱。”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三、 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佛祖释迦牟尼修行六年,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他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闻道有先后”而已。

  而人性都是善良的,放下屠刀,立地尚可成佛。更何况普通人呢?“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说的是我们修行、觉悟都在世间。

  我们之所以会犯错,源于我们的无知(佛教叫“无明”)。如果人人都虔心修行,就都有成佛的可能。

  

  四、 佛教认为万物因缘而生,修行亦如此

  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

  佛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所以很多人都信奉佛教,愿意成为佛陀的子弟。而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修行的方法),就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为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第四部分:正确认识佛教,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佛教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在两千年多年的漫漫岁月里,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进中国社会,点点滴滴地溶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道并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为自深远的影响。 

  所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佛教,探讨中国社会流变、发展的路向回避不了佛教,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佛教提供精神文化的助益。

  我以为,要求得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运用佛智慧纾解人们越来越大的内心压力,运用佛智慧解决人类社会发进步中回避不了而又不能不加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从正确认识佛教开始。

  一、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而是佛陀的教育,是宇宙人生至胜圆满的学问。

  由于来自佛教内外的种种原因,佛教被误解和被曲解,以至被神秘化了。许多高僧大德一直都在做着的一项工作,就是为佛教辨误释疑的工作。

  弘一法师在他的《弘一大师讲演录》里,专门讲过一章《佛法十疑略释》。他从“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学”、“佛法非违背于科学”、“佛法非厌世”、“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佛法非能灭种”、“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佛法非是分利”、“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①等十个方面,比较全面的回答了人们对佛教的疑问。

  白云禅师在《老禅师的话》里说:“佛法,就是分辨世间的相对,了解相对的纷扰;于中予以突破,不为纷扰而迷惑,精进修养而出离;直到入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胜境界,才算是圆具了佛陀之法。”②老禅师从烦恼和菩提的相互对应、相互转化系出发,指出圆具佛陀之法的途径:“不为烦恼而迷惑,却于烦恼中发现道的踪迹,获得修养功德的帮助,化烦恼而成菩提。” ③

  净空法师在《生活的艺术》一文里说:““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④“实在讲,佛法就是教我们怎样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⑤

  宽仁法师在他所著的《佛教手册》里也开宗明义说:“佛教创始于释迦牟尼,以合乎理智的教说,示导人类转迷开悟;其目的在于实现净化社会的理想,以超越阶级、种族为特色。” ⑥

  诸位高僧大德的讲说,都是意在开示我们:其一,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其二,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我们必须明白,佛教变成为宗教,那在传承过程中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而佛教混入神仙鬼怪等迷信成分,那更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世俗化过程中被一些对佛教真相不明了的人加进来的。把佛教等同宗教,当面迷信,这是对佛教的大误解,不是佛教的正知、正见、正信。

  佛教的正知、正见、正信,即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宇宙是什么?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空,即环境;人生是什么?就是我们本人;佛是什么?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佛教说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时空。佛教说的“人生”是对“众生”而言的,不是特指人类,而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浅谈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