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 ⑦涵盖了一切有生命的个体。佛告诉我们,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生命个体,如果真正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么他就是佛了。

  佛教并不神秘,成佛之途也不神秘,关键在于是否彻底觉悟,觉悟已经很难,而彻底觉悟就更难了,菩萨尚且是觉有情,还不能是彻底的觉悟者。所以,学佛、信佛者众,而成佛却非常难。成佛之途就修学般若。般若就是汉语语汇里的智慧,佛的智慧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所讲的智慧,它是包涵一切智慧的具足圆满的智慧,故鸠摩罗什和玄奘在翻译佛学经典的时候,都依梵文把智慧音译为“般若”而不是直接的译为智慧。佛智慧有三个层次,即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金刚经》里直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就具足了圆融无碍的佛智慧。佛智慧从哪里来呢?“佛告诉我们,智慧是每一个人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从外面来。” ⑧在《六祖坛经》里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佛智慧是人人内心里本来就有的,只是人们的那一颗心被“贪、嗔、痴”蒙蔽,失去了清净的真实状态,便堕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海了。佛法就是要众生依照“戒、定、慧”三学,从“贪、嗔、痴”的苦海里脱离出来,得到佛智慧,达到空灵清明的境界。心境一清净,对宇宙人生的真知正见的“自性”也就会显现出来,心中便自然会充满看透过去、现在、未来的佛智慧了。

  得智慧难,问题在于世间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事情让人放之不下,有太多的东西蒙蔽着、充塞着那一颗心了。

  我们必须坚持佛教的正知、正见、正信,走出对佛教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

  二、佛教尚“空”而不惟空,尚“无”也不惟无,关注社会、关怀众生始终是佛教的题中应有之义。

  佛教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关乎社会、关乎宇宙、关乎人生的。释迦牟尼最初创立教说,并不是玄想所得,而是从宇宙人生的许多烦恼和困惑中得到启悟,明白了其中的真相,终于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佛教是从社会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中产生出来的,是为了解决诸如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学问。因此,佛教的“空”和“无”有着独特的内涵,不可不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是阐述“空”、“无”观念的一部重要经典。短短200余字的经典中,竟有7处说“空”,20处说“无”。“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⑨ 应该怎么理解释尊所说的“空”和“无”呢?

  佛所说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空”与“五蕴”是相对的。以色为例,释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他站在无始无终时空观的角度进行观照的结论。对于无始无终的时空来说,人,动植物,地球,宇宙,乃至一切有形的物质,其存在岂不都是暂时的么?对于无始无终的时空来说不就是不存在的么?但无始无终的时空,即“空”之中,又是有着无穷无尽色相的。佛教就是要从无始无终的“空”中去理解千变万幻的“色”,进而得出如《金刚经》里所说的结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所说的“无”,也不是一无所有的意思,应从《金刚经》“应无所住”和《心经》“心无挂碍”的角度去理解。空中有相,但对于无始无终的时空来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我们不能执着于虚妄之相,应该放下所有虚妄的事物和念头,从有出发,达到“无”的境界,也就是“心无挂碍”、“无所住”的意思了。

  佛法“空”、“无”观,与佛法慈悲观,与佛法关注宇宙人生,与佛法关怀众生,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佛法讲的“慈悲”,正是从“空”、“无”而来。能做到“应无所住”,就会“心无挂碍”。于是,一切都放下了,心中 “贪、嗔、痴” 绝灭了,诸般烦恼不见了,自然会从清净空明的心性里生出无我利他之心,也就是对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就是从“空”、“无”出发,生出清净心、慈悲心的意思。正如慧明法师在《慧明法师开示录》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用。“应无所住”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 ⑩

  “慈悲”在佛法里始终占据着基本的中心的位置。笔者以为,慈悲心即是清净心,也就是佛心,正是从“空”、“无”观里产生出来的。诚如《法句经》里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慈悲则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发展,关注人生的状况。大乘佛教强调“悲、智、行、愿”四修并重,正是立足于社会人生的实践,求得佛智慧。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该具有怎样坚忍不拔、无我利他的精神才能做到呢?

  因此,我们理解佛教的“空”、“无”,必须立足于佛教的“慈悲” ,必须始终关注社会、关怀众生。可以说,“慈悲”和“空”、“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割裂。

  三、佛教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性,可以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时期。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裂变,必然会引起各种文化的冲撞、整合。人们的内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震荡,人类社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矛盾,地球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值此之际,佛教如何因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如何运用佛教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为众生的和谐发展、共荣俱进提供支持乃至路向?这既值得我们每一位佛弟子认真思考和直面相对,也是与佛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

  (一),佛教理论体系的特点,为佛教适应时代、关注社会发展、关怀人生状况提供了依据。

  释尊创立教说已逾3000年,佛教传入中国也有2000多年了。佛法是从无始无终的时空角度观照宇宙人生的,或者可以说,佛在创立教说的时候已经洞见了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因而佛的教说适应于一切时代。而佛法在中国传播,发扬光大,经历了一个不断现代化、本土化、世俗化的过程,说明佛教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适应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性。佛教的这些特点为我们在新的时代弘传佛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佛教在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属于那个时代富有创意的、能够“放下”的传承者、弘法者。鸠摩罗什、玄奘是伟大的传承者,太虚、印光、赵朴初是伟大的传承者。今天的时代更加需要伟大的佛法的传承者。我们要担当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弘扬“人间佛教”精神,坚持佛教的正信、正见、正知,像太虚法师那样“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

  (二)佛法讲的“慈悲”、“众生平等”,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和谐社会是怎样的社会?愚以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和谐:1、是每个社会个体内心的和谐,“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提法非常恰如其分;

  2、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社会的和谐;

  3、是人与环境的和谐。

  佛法在某种程度上说,讲的就是和谐。佛法讲的是修清净心,“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当心里清净,如空明了,佛性便显现出来了。一颗清净的心里,难道不是无上的和谐状态吗?有清净心,即生慈悲之念,胸怀大慈大悲,无我利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不和谐?佛说“众生平等”,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当我们对一切有生命的个体都怀有慈悲之心,关怀他们的生存状态,关怀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便会推己及人、及物,注重生态平衡,注意环境质量,人与环境又怎么会不达于和谐之境呢?

  (三)从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桩一桩的去做。

  在当今时代弘扬佛法,应该怎么去做?这是需要实践,也是需要理论研究的,综而言之,就是从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桩一桩的去做。

  从实践方面说,可以从慈善事业、佛教实业、佛文化旅游等事业起步,逐步的推进,使佛教能实实在在地为社会的进步、众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从理论方面说,在坚持佛教的基本精神和仪规的前提下,从佛法基本经典出发,认真开展适应时代、能够切实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的理论研究,只有理论研究取得突破,佛教实际工作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开展佛教理论研究,一是佛教理论研究者要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二是要注重佛教理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三是佛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事业,因此弘法实践和佛教理论研究不能截然分开,它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无量寿经》上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太虚法师法说:“人间佛教是根据佛法常住真理涤除其不合时代的思想文化,展开佛教教化功能。”

  愚以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佛教发展最好的时代之一,只要我们秉持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最近提出“新六和”的愿景,继承和弘扬佛教“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慈心悲愿,必能使佛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为众生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提供无上的精神支持和道德支撑。

  注释:

  ①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弘一大师讲演录》第53-59页;

  ②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老禅师的话》第1页;

  ③同上,第1页;

  ④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净空法师文集》第26页;

  ⑤同上,第1页;

  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佛教手册》,第1页;

  ⑦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金刚经·六祖坛经》第7页;

  ⑧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净空法师文集》第7页;

  ⑨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金刚经》第73页;

  ⑩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慧明法师开示录》第219页;

  ⑩“新六和”的愿景是:一愿培植善心,发乎善行,则人心和善;二愿亲情稳固,爱心充满,则家庭和乐;三愿真诚沟通,平等互助,则人际和顺;四愿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则社会和睦;五愿彼此欣赏,尊重包容,则文明和谐;六愿将心比心,化怨为友,则世界和平。

  

  

《浅谈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