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正確認識佛教的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 ⑦涵蓋了一切有生命的個體。佛告訴我們,衆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就是說一切衆生都是一樣的生命個體,如果真正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那麼他就是佛了。

  佛教並不神秘,成佛之途也不神秘,關鍵在于是否徹底覺悟,覺悟已經很難,而徹底覺悟就更難了,菩薩尚且是覺有情,還不能是徹底的覺悟者。所以,學佛、信佛者衆,而成佛卻非常難。成佛之途就修學般若。般若就是漢語語彙裏的智慧,佛的智慧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所講的智慧,它是包涵一切智慧的具足圓滿的智慧,故鸠摩羅什和玄奘在翻譯佛學經典的時候,都依梵文把智慧音譯爲“般若”而不是直接的譯爲智慧。佛智慧有叁個層次,即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金剛經》裏直譯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達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境界,就具足了圓融無礙的佛智慧。佛智慧從哪裏來呢?“佛告訴我們,智慧是每一個人自性裏本來具足的,不從外面來。” ⑧在《六祖壇經》裏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佛智慧是人人內心裏本來就有的,只是人們的那一顆心被“貪、嗔、癡”蒙蔽,失去了清淨的真實狀態,便墮入無窮無盡的煩惱之海了。佛法就是要衆生依照“戒、定、慧”叁學,從“貪、嗔、癡”的苦海裏脫離出來,得到佛智慧,達到空靈清明的境界。心境一清淨,對宇宙人生的真知正見的“自性”也就會顯現出來,心中便自然會充滿看透過去、現在、未來的佛智慧了。

  得智慧難,問題在于世間有太多的誘惑,有太多的事情讓人放之不下,有太多的東西蒙蔽著、充塞著那一顆心了。

  我們必須堅持佛教的正知、正見、正信,走出對佛教理解和認識上的誤區。

  二、佛教尚“空”而不惟空,尚“無”也不惟無,關注社會、關懷衆生始終是佛教的題中應有之義。

  佛教從它産生的那一天起就是關乎社會、關乎宇宙、關乎人生的。釋迦牟尼最初創立教說,並不是玄想所得,而是從宇宙人生的許多煩惱和困惑中得到啓悟,明白了其中的真相,終于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智慧。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佛教是從社會人生實踐和生命體驗中産生出來的,是爲了解決諸如宇宙人生根本問題的學問。因此,佛教的“空”和“無”有著獨特的內涵,不可不察。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就是闡述“空”、“無”觀念的一部重要經典。短短200余字的經典中,竟有7處說“空”,20處說“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⑨ 應該怎麼理解釋尊所說的“空”和“無”呢?

  佛所說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空”與“五蘊”是相對的。以色爲例,釋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是他站在無始無終時空觀的角度進行觀照的結論。對于無始無終的時空來說,人,動植物,地球,宇宙,乃至一切有形的物質,其存在豈不都是暫時的麼?對于無始無終的時空來說不就是不存在的麼?但無始無終的時空,即“空”之中,又是有著無窮無盡色相的。佛教就是要從無始無終的“空”中去理解千變萬幻的“色”,進而得出如《金剛經》裏所說的結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所說的“無”,也不是一無所有的意思,應從《金剛經》“應無所住”和《心經》“心無挂礙”的角度去理解。空中有相,但對于無始無終的時空來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我們不能執著于虛妄之相,應該放下所有虛妄的事物和念頭,從有出發,達到“無”的境界,也就是“心無挂礙”、“無所住”的意思了。

  佛法“空”、“無”觀,與佛法慈悲觀,與佛法關注宇宙人生,與佛法關懷衆生,並不矛盾,而是一致的。佛法講的“慈悲”,正是從“空”、“無”而來。能做到“應無所住”,就會“心無挂礙”。于是,一切都放下了,心中 “貪、嗔、癡” 絕滅了,諸般煩惱不見了,自然會從清淨空明的心性裏生出無我利他之心,也就是對衆生的大慈大悲之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的就是從“空”、“無”出發,生出清淨心、慈悲心的意思。正如慧明法師在《慧明法師開示錄》裏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雲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用不離體,體不用。“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 ⑩

  “慈悲”在佛法裏始終占據著基本的中心的位置。筆者以爲,慈悲心即是清淨心,也就是佛心,正是從“空”、“無”觀裏産生出來的。誠如《法句經》裏說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慈悲則平等爲懷,萬物一體;慈悲則積極入世,關注社會的進步,關注人類發展,關注人生的狀況。大乘佛教強調“悲、智、行、願”四修並重,正是立足于社會人生的實踐,求得佛智慧。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該具有怎樣堅忍不拔、無我利他的精神才能做到呢?

  因此,我們理解佛教的“空”、“無”,必須立足于佛教的“慈悲” ,必須始終關注社會、關懷衆生。可以說,“慈悲”和“空”、“無”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互爲表裏,不可割裂。

  叁、佛教理論體系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開放性和與時俱進性,可以爲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時期。經濟的全球化的趨勢,必然會導致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裂變,必然會引起各種文化的沖撞、整合。人們的內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震蕩,人類社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問題和矛盾,地球環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值此之際,佛教如何因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如何運用佛教的智慧和價值觀念,爲衆生的和諧發展、共榮俱進提供支持乃至路向?這既值得我們每一位佛弟子認真思考和直面相對,也是與佛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

  (一),佛教理論體系的特點,爲佛教適應時代、關注社會發展、關懷人生狀況提供了依據。

  釋尊創立教說已逾3000年,佛教傳入中國也有2000多年了。佛法是從無始無終的時空角度觀照宇宙人生的,或者可以說,佛在創立教說的時候已經洞見了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狀況,因而佛的教說適應于一切時代。而佛法在中國傳播,發揚光大,經曆了一個不斷現代化、本土化、世俗化的過程,說明佛教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適應性、開放性和與時俱進性。佛教的這些特點爲我們在新的時代弘傳佛法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

  佛教在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屬于那個時代富有創意的、能夠“放下”的傳承者、弘法者。鸠摩羅什、玄奘是偉大的傳承者,太虛、印光、趙樸初是偉大的傳承者。今天的時代更加需要偉大的佛法的傳承者。我們要擔當起時代和曆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弘揚“人間佛教”精神,堅持佛教的正信、正見、正知,像太虛法師那樣“多注意現生的問題”,“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

  (二)佛法講的“慈悲”、“衆生平等”,正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和諧社會是怎樣的社會?愚以爲,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和諧:1、是每個社會個體內心的和諧,“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提法非常恰如其分;

  2、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即社會的和諧;

  3、是人與環境的和諧。

  佛法在某種程度上說,講的就是和諧。佛法講的是修清淨心,“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當心裏清淨,如空明了,佛性便顯現出來了。一顆清淨的心裏,難道不是無上的和諧狀態嗎?有清淨心,即生慈悲之念,胸懷大慈大悲,無我利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不和諧?佛說“衆生平等”,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個體,當我們對一切有生命的個體都懷有慈悲之心,關懷他們的生存狀態,關懷他們的生活質量,我們便會推己及人、及物,注重生態平衡,注意環境質量,人與環境又怎麼會不達于和諧之境呢?

  (叁)從實實在在的事情,一樁一樁的去做。

  在當今時代弘揚佛法,應該怎麼去做?這是需要實踐,也是需要理論研究的,綜而言之,就是從實實在在的事情一樁一樁的去做。

  從實踐方面說,可以從慈善事業、佛教實業、佛文化旅遊等事業起步,逐步的推進,使佛教能實實在在地爲社會的進步、衆生的發展提供幫助。

  從理論方面說,在堅持佛教的基本精神和儀規的前提下,從佛法基本經典出發,認真開展適應時代、能夠切實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生發展的理論研究,只有理論研究取得突破,佛教實際工作才會真正得到發展。

  開展佛教理論研究,一是佛教理論研究者要具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勇氣,二是要注重佛教理論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叁是佛教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事業,因此弘法實踐和佛教理論研究不能截然分開,它應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無量壽經》上說:“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太虛法師法說:“人間佛教是根據佛法常住真理滌除其不合時代的思想文化,展開佛教教化功能。”

  愚以爲,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佛教發展最好的時代之一,只要我們秉持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最近提出“新六和”的願景,繼承和弘揚佛教“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慈心悲願,必能使佛教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爲衆生的和諧共處、和諧發展提供無上的精神支持和道德支撐。

  注釋:

  ①四川宗教文化經濟交流服務中心印《弘一大師講演錄》第53-59頁;

  ②四川宗教文化經濟交流服務中心印《老禅師的話》第1頁;

  ③同上,第1頁;

  ④四川宗教文化經濟交流服務中心印《淨空法師文集》第26頁;

  ⑤同上,第1頁;

  ⑥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佛教手冊》,第1頁;

  ⑦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金剛經·六祖壇經》第7頁;

  ⑧四川宗教文化經濟交流服務中心印《淨空法師文集》第7頁;

  ⑨四川宗教文化經濟交流服務中心印《金剛經》第73頁;

  ⑩四川宗教文化經濟交流服務中心印《慧明法師開示錄》第219頁;

  ⑩“新六和”的願景是:一願培植善心,發乎善行,則人心和善;二願親情穩固,愛心充滿,則家庭和樂;叁願真誠溝通,平等互助,則人際和順;四願各得其所,相安無事,則社會和睦;五願彼此欣賞,尊重包容,則文明和諧;六願將心比心,化怨爲友,則世界和平。

  

  

《淺談正確認識佛教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