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一▪P2

  ..續本文上一頁以某種借口(爲了保護某一群人的利益、權力或`捍衛'某種思想美其名曰真理),挑起爭端,甚至大規模的戰爭,使成千上萬人卷入其中,其結果是使無數人喪生!令人記憶猶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幾千萬人喪生。這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教他殺的記錄。

  在日常生活中,教他殺的情況也很嚴重。謀殺是衆所公認的教他殺的行爲,據聯合國的一項統計資料表明,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超過一百萬人被政治謀殺,又有幾千萬成爲軍事沖突的犧牲品。所有這一切都是構成了波羅夷罪。

  3、見殺隨喜:見到殺生,不阻止,也是犯了波羅夷罪。譬喻:身爲政府官員,得知一場屠殺事件即將發生,因怕丟官而不阻止、勸阻,也是犯波羅夷罪。如果用我們的智慧與悲心去盡力阻止殺生事件的發生,勸阻後仍無效,這不算犯波羅夷罪,因爲你已盡了力。

  綜上所述,任何一種形式的殺生,無論是自己動手,或叫他人去殺,斷了衆生性命的,就是殺生。依佛法,任何一種形式的殺生,不管以何種借口,都不爲佛教所承認。因此在佛化社會中,若能守第一戒,所有生命的形態都得到保護。

  1-3、佛陀製此戒的根本精神

  不少人以爲守不殺生戒,是我們人類對動物或植物界的一種慈善舉動,也有人因羨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這雖然是好事,但不是守此戒之本義。

  佛陀製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護生",救濟將被殘殺或痛苦的衆生,使之得到解脫。正如印順導師說:“從佛說《阿含經》、《法句經》,到大乘經都說明,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願克製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別人(一切衆生)的心情,經中稱爲“自通之法",也是儒家的恕道。如經上說:“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生命(此據殺生而說),此爲我之所欣愛耶?若爲我所不喜愛?則去破與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命,他亦不欣愛此。不獨如此,凡爲自己不愛不快之法,在彼亦爲不愛不快之法,然則我如何以所不愛不快之法而害他。"2這就是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耶稣也說過:

  “要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人與人間的正常道德,不難從這以己度他的意識獲得。

  生命對任何衆生來說都是寶貴的,既然我本人貪生怕死,其他衆生也和我一樣,所以不忍殺害其寶貴的生命,以滿足我一己之私欲!不僅如此,當我們見到因殺生所帶來的痛苦時,悲心自然而生起。有了這種悲拔衆生苦之心,愛惜生命、保護生命之心就會産生,這才是徹底的守不殺生戒。

  生於五濁惡世的衆生,本來就很不幸,然而由於人類的自私與無知,爲了私利或享受,殘殺生命的現象到處存在,更增加了衆生的痛苦。如果我們以憎恨心對待不公正,我們就有可能做出有害而無利的事來,也許我們會後悔一輩子。如果我們看到因殺生而産生的種種痛苦,以般若智慧觀照這些苦難,悲心由此而生。悲心是唯一有用而安全的力量,它將成爲我們護生、救苦拔苦之動力。所以第一戒又名慈悲戒,它是我們産生拔苦與樂的動力。對衆生有大悲之心是第一戒真正之核心。

  以悲拔衆生苦的原則來看,斷了衆生命固然給衆生帶來最大的痛苦,所得罪業自然是最重的。平時若有人用刀杖瓦石等傷害衆生,或以惡言傷害他人,或故意設圈套,使別人陷入絕境等等,雖還沒有構成殺罪,但是殺的流類,不過罪輕一些。

  1—4、本戒的社會意義

  不殺生,人們通常認爲這是好心腸之人所爲,是佛教徒的事,如果能持此戒,是我們人類對生靈的一種“開恩”。其實不然。我們之所以要持不殺生戒,並不完全出於對衆生之“開恩”,也是出於對我們自身的一種保護。換句話說,保護動物和植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這在佛教緣起法的理論中解釋得很清楚。

  緣起法是佛教教義的中心,所有佛法都是建立在緣起法的理論基礎之上的。佛教常用“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來說明緣生緣滅的道理。簡單地講,所謂緣起法,即諸法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用現代的話講,宇宙萬有,從無情的植物到有情的人類;從地球的形成到一個家庭的建立,都是由種種關系或條件(即因緣)組合而成的,事物與事物之間又是相互依存、互爲條件的。緣起法告訴我們,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能不依賴於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我們人類也不例外。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來自於大自然,而又回到大自然。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以後,便成爲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我們生存在大自然中時,又必須依靠大自然。換句話說,我們人類與植物界、動物界都有密切的聯系。目前大量森林遭到砍伐,無數動物遭受捕殺,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這反過來也給我們人類本身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危機。現從叁方面討論殺生對我們人類自身的危害。

  第一、不殺人。生存是人類最基本的人權,可在動蕩不安的當今社會中,不少人連這最基本的權力都得不到保障。國與國之間,因意識形態之爭(如美蘇四十年冷戰)、利益沖突(如中東戰爭)、或爭奪勢力範圍(如兩伊戰爭),戰爭時有發生,使得無數人喪生;在一個國家內部,由於種族矛盾(如斯裏蘭卡、愛爾蘭)、派系鬥爭(阿富汗)或政見不和,內戰連續幾十年,無辜百姓遭殃;在同一個社會中,爲了名利,爾虞我詐,甚至謀財害命,因種族歧視,互相殘殺事件時有發生。其結果是這不僅給當事人造成生命財産的損失,也種下了仇恨的種子,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極其複雜。

  第二、不殺動物。人類爲了自已的私利、口福或娛樂,不分青紅皂白,大肆捕殺動物,有時手段殘忍之至。動物界本身自有其生存的自然規律,由於人類的無知,人類殘殺動物,反過來又危害我們人類本身。早在五十年代,大陸有些人因麻雀吃糧食而看成是有害動物而加以消滅,卻看不到麻雀吃害蟲的功勞。於是發動了一場滅麻雀的運動,一年後,麻雀數量銳減,但卻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害蟲猛增,糧食減産,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第叁、不毀壞植物。爲了暴利,人們大肆砍伐森林,其結果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濫,使得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數以千計的人喪生。濫砍森林也使得千裏良田變成沙漠。當今,由於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其結果是出現了酸雨,世界各地氣溫也不穩定,普遍偏高,長此以往,北冰洋的堅冰融化後,海水上漲,陸地面積縮小,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由此可見,毀壞大自然、殘殺動物,就是毀滅我們人類自身;保護大自然、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不殺生戒是保護生態平衡最徹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佛陀在很多古老的佛教經典中,教導我們如何改善人際關系,如何才能做到人與動物之間的和睦相處,如何保護生態平衡。從這種意義上講,佛陀是世界上最早、最偉大的生態學家。佛陀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僅是爲了動物界和自然界的和諧,也是爲了我們人類本身的生存,所以說,在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不殺戒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1、郭良譯,(1990)《經集》第54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大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七。大正藏卷一八?五四頁下;印順,(1994),《成佛之道》,第107-108頁。臺灣:正聞出版社

  【未完待續】

  刊載于《澳門佛教》10期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