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某种借口(为了保护某一群人的利益、权力或`捍卫'某种思想美其名曰真理),挑起争端,甚至大规模的战争,使成千上万人卷入其中,其结果是使无数人丧生!令人记忆犹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几千万人丧生。这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教他杀的记录。
在日常生活中,教他杀的情况也很严重。谋杀是众所公认的教他杀的行为,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超过一百万人被政治谋杀,又有几千万成为军事冲突的牺牲品。所有这一切都是构成了波罗夷罪。
3、见杀随喜:见到杀生,不阻止,也是犯了波罗夷罪。譬喻:身为政府官员,得知一场屠杀事件即将发生,因怕丢官而不阻止、劝阻,也是犯波罗夷罪。如果用我们的智慧与悲心去尽力阻止杀生事件的发生,劝阻後仍无效,这不算犯波罗夷罪,因为你已尽了力。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形式的杀生,无论是自己动手,或叫他人去杀,断了众生性命的,就是杀生。依佛法,任何一种形式的杀生,不管以何种借口,都不为佛教所承认。因此在佛化社会中,若能守第一戒,所有生命的形态都得到保护。
1-3、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
不少人以为守不杀生戒,是我们人类对动物或植物界的一种慈善举动,也有人因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这虽然是好事,但不是守此戒之本义。
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救济将被残杀或痛苦的众生,使之得到解脱。正如印顺导师说:“从佛说《阿含经》、《法句经》,到大乘经都说明,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愿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别人(一切众生)的心情,经中称为“自通之法",也是儒家的恕道。如经上说:“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生命(此据杀生而说),此为我之所欣爱耶?若为我所不喜爱?则去破与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命,他亦不欣爱此。不独如此,凡为自己不爱不快之法,在彼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如何以所不爱不快之法而害他。"2这就是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耶稣也说过:
“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人与人间的正常道德,不难从这以己度他的意识获得。
生命对任何众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既然我本人贪生怕死,其他众生也和我一样,所以不忍杀害其宝贵的生命,以满足我一己之私欲!不仅如此,当我们见到因杀生所带来的痛苦时,悲心自然而生起。有了这种悲拔众生苦之心,爱惜生命、保护生命之心就会产生,这才是彻底的守不杀生戒。
生於五浊恶世的众生,本来就很不幸,然而由於人类的自私与无知,为了私利或享受,残杀生命的现象到处存在,更增加了众生的痛苦。如果我们以憎恨心对待不公正,我们就有可能做出有害而无利的事来,也许我们会後悔一辈子。如果我们看到因杀生而产生的种种痛苦,以般若智慧观照这些苦难,悲心由此而生。悲心是唯一有用而安全的力量,它将成为我们护生、救苦拔苦之动力。所以第一戒又名慈悲戒,它是我们产生拔苦与乐的动力。对众生有大悲之心是第一戒真正之核心。
以悲拔众生苦的原则来看,断了众生命固然给众生带来最大的痛苦,所得罪业自然是最重的。平时若有人用刀杖瓦石等伤害众生,或以恶言伤害他人,或故意设圈套,使别人陷入绝境等等,虽还没有构成杀罪,但是杀的流类,不过罪轻一些。
1—4、本戒的社会意义
不杀生,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好心肠之人所为,是佛教徒的事,如果能持此戒,是我们人类对生灵的一种“开恩”。其实不然。我们之所以要持不杀生戒,并不完全出於对众生之“开恩”,也是出於对我们自身的一种保护。换句话说,保护动物和植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在佛教缘起法的理论中解释得很清楚。
缘起法是佛教教义的中心,所有佛法都是建立在缘起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生缘灭的道理。简单地讲,所谓缘起法,即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用现代的话讲,宇宙万有,从无情的植物到有情的人类;从地球的形成到一个家庭的建立,都是由种种关系或条件(即因缘)组合而成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又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缘起法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能不依赖於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我们人类也不例外。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来自於大自然,而又回到大自然。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後,便成为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生存在大自然中时,又必须依靠大自然。换句话说,我们人类与植物界、动物界都有密切的联系。目前大量森林遭到砍伐,无数动物遭受捕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反过来也给我们人类本身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机。现从三方面讨论杀生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危害。
第一、不杀人。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可在动荡不安的当今社会中,不少人连这最基本的权力都得不到保障。国与国之间,因意识形态之争(如美苏四十年冷战)、利益冲突(如中东战争)、或争夺势力范围(如两伊战争),战争时有发生,使得无数人丧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由於种族矛盾(如斯里兰卡、爱尔兰)、派系斗争(阿富汗)或政见不和,内战连续几十年,无辜百姓遭殃;在同一个社会中,为了名利,尔虞我诈,甚至谋财害命,因种族歧视,互相残杀事件时有发生。其结果是这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
第二、不杀动物。人类为了自已的私利、口福或娱乐,不分青红皂白,大肆捕杀动物,有时手段残忍之至。动物界本身自有其生存的自然规律,由於人类的无知,人类残杀动物,反过来又危害我们人类本身。早在五十年代,大陆有些人因麻雀吃粮食而看成是有害动物而加以消灭,却看不到麻雀吃害虫的功劳。於是发动了一场灭麻雀的运动,一年後,麻雀数量锐减,但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害虫猛增,粮食减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第三、不毁坏植物。为了暴利,人们大肆砍伐森林,其结果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数以千计的人丧生。滥砍森林也使得千里良田变成沙漠。当今,由於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其结果是出现了酸雨,世界各地气温也不稳定,普遍偏高,长此以往,北冰洋的坚冰融化後,海水上涨,陆地面积缩小,直接威胁著人类的生存。
由此可见,毁坏大自然、残杀动物,就是毁灭我们人类自身;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不杀生戒是保护生态平衡最彻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佛陀在很多古老的佛教经典中,教导我们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才能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睦相处,如何保护生态平衡。从这种意义上讲,佛陀是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生态学家。佛陀教导我们不杀生,不仅是为了动物界和自然界的和谐,也是为了我们人类本身的生存,所以说,在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不杀戒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郭良译,(1990)《经集》第5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大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七。大正藏卷一八?五四页下;印顺,(1994),《成佛之道》,第107-108页。台湾:正闻出版社
【未完待续】
刊载于《澳门佛教》10期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