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學之重要性之一

  戒學之重要性之一

  菩提之旅靜修營97演講稿之二

  淨因法師 

  佛教的解脫方法──戒定慧叁學

  佛教的宗派很多,有時各自的觀點甚至差別互異。但戒、定、慧叁學則是各宗公認的解脫之方法。正如道安法師說:“世尊立教,法有叁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叁者智慧也。斯叁者入道之門戶,泥洹之要關也。"如我們以上所分析,以往在衆多的修道者中,有的重於從知識尋求解脫,有的重於從好的行爲求解脫,有的強調去有靜坐才能獲得解脫,有的認爲虔誠地信仰大梵天就能獲解脫,有的通過祭祀取得大梵天的歡心就能獲得解脫。如此種種,不勝枚舉。佛陀在衆多的解脫方法中,用智慧觀照,第一次提出通過戒定慧叁學才能獲得解脫。叁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可惜隨著佛教的發展,對此叁學就有了偏重,不是薄此就是厚彼,而失掉了修道的真正意義,甚至於有水火不相容之傾向。這真是佛教的不幸。本講座從如下叁方面論述如何正確認識戒定慧叁學。 

  戒定慧叁學一體,不可偏廢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千百年來,古今中外,有人僅僅靠好的行爲未能獲得解脫;有人拼命修習禅定也無法獲得最終解脫;有人強調知識的積累也不能令他們去除煩惱。最後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告訴我們戒定慧叁學是幫助我們從煩惱的此岸,渡過生死的大海通往清淨涅槃的彼岸。因此戒定慧叁學成爲佛教獨特的修學方法。戒學是紀律的訓練,定學是對思想集中注意力的訓練,慧學是對內在智慧的訓練。叁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修行叁學中的一種,而忽略其它兩種是不可能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進而才能斷煩惱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最終證得涅槃。所以說戒定慧叁學是我們渡過生死苦海之舟,是我們求得解脫的唯一道路。

  非常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人因對戒定慧叁學的內在連系認識不足,在修學時,頗有偏廢之嫌。譬喻說禅宗門下有些人偏面理解“不立文字”的含意,否定聽經學教的重要性;律宗門庭也有人偏面強調學戒,而忽視了坐禅的作用;教下門庭又偏重於佛教教理的研究,其結果是大師級的人物出了不少,而開悟證果者稀若晨星。原因就是因爲他們並沒有做到戒定慧叁學並重,而是只偏面強調一方面,所以成功的人很少。其實,佛陀早就告訴我們,只修叁學中的某一學,是不能引導人開悟的。所以今天我們再一次強調戒定慧叁學並重,不可偏廢,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持戒不修定慧--可惜

  只修戒,不修定慧,可惜。一方面,持戒的人只能得人天福報,不能證涅槃。猶如在沙灘上要建築五十層高的樓房,花費了很大的財力和物力去打下好的基礎,然後便中斷建築上面的房子,實在是可惜又浪費;另一方面,若持戒不修慧,危險。因爲若無智慧之觀照,就不可能區分我們所持的戒是否正確。若持邪戒,不但無益於悟證,反而會離正道越來越遠。佛陀時代,持邪戒的外道特別多。例如,早晨起床拜六方、學牛吃草、夏天正午在太陽下曝曬、冬天在水中浸泡、以及今天的持咒發財等等都屬於持邪戒,不但無所得,而且會越走越偏離正道,有百害而無一益。

  修定不持戒--受害

  只修定不修戒,(a)很難入定,(b)即使強迫自己入定,也是不究竟的,如石壓草。(c)定又有正定與邪定之分別,欲修習正定,必須依止淨戒。若不修習淨戒,不但不易得“定",即使得之,也就會變成邪定了,邪定是解脫和涅槃的障礙物,習定行者,當注意之! 

  若要獲得正定,必須嚴持淨戒,因爲只有嚴持淨戒,我們的身心才會安甯平靜,我們才能靜下心來習定。所以,戒又成爲定的勝因。《遺教經》上說:“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發慧。"從這句話來看,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即由持戒而生,這可謂是戒定慧叁學的圓融連環作用。 

  修慧不修戒定--可笑

  只修慧不修戒定,有沒有這個可能?答案是否定的。沒有戒定,就無法産生智慧。所以若有人只想修慧而不修戒定,是非常可笑之事。當然我們經常聽說某人人品很差,專做壞事,但智商很高,又怎麽解釋?其實若無戒定爲基礎,就不可能産生智慧,只有小聰明,若又無戒來約束他,就有可能很殘忍,造成很大的傷害。希特勒的智商應該超過常人,但因缺少智慧與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令千百萬人無家可歸,令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喪生。 

  戒定慧叁學各有其特殊的功用

  在這叁學中,盡管叁者是一體的,缺一不可,它們所解釋的道理是相通的,但其作用各有側重。 

  (一)

  約功用--戒定慧,各有其特殊的功用,身口七支與所對五欲之境,須有戒律防禁,方不起於惡;心意上所起之散亂妄念,非有禅定之力,莫能攝伏;無始劫來根深蒂固之煩惱,不有智慧之利刃,永無剪除之日。《成實論》亦有“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之喻,羅什法師雲:“持戒折伏煩惱,令其式微;禅定能遮煩惱,如石斷流;智慧能減煩惱,畢竟無余。"(見表二)所以戒律對外境以言製遮,定慧則就內心以明伏斷,因其職司之各別,隨其所發生之功用亦殊途也。    (二)

  據先後──定學慧學,因有戒學才能發生,所謂“在家出家,莫不持戒以爲基礎",而定慧乃其次焉。遺教經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換而言之,若無持戒,則無禅定,無禅定,智慧亦無從生起。以是而論,“戒能爲定因,以能建立定義故。慧爲定果,定爲智所依故先戒、次定、後慧次第,如貫珠然,如階梯然"。 

  成實論曰:”先以持戒,破除 過;後以定等,除余細過。“(見表二)  

  猶如冶金,垢先落,而後鍛鏈成器也;戒定慧,亦複如是。 

  聞思經教的慧學,在組成清淨僧團,及僧衆們之信念與造詣,也許不如以戒律或禅思爲中心的,來得較爲堅強和深厚;但對於普及發揚佛教文化,摧伏邪外之巨大力量,卻有它不可磨滅之功績。 

  因同是一心理上所發生之作用,全視其所對之境而異。故有爲戒學之所能,而定學慧學無可致力者;定慧之視於戒學亦然。行事鈔雲:“若望斷惑證真,則慧爲勝,戒但止業,定唯攝散;若約修行次第,必戒爲始,禅定智慧因之而生。" 

  叁學相互依賴

  古來把叁學比喻爲叁種武器。即,智慧喻作殺敵之箭;禅定喻爲發射之弓;戒律喻作防身之甲胄(見表二)。同樣,想要斷除煩惱,了脫生死,非依慧莫能;而這種無漏智慧,卻又不能無因而至,必須在定的基礎之上才能發生,所以“定"便是修學觀慧的方便法門;於是,沒有正定,慧是修證不起來的。 

  戒、定、慧叁學,便是使人們逃出種種苦境的法門,由於戒行的精嚴,正知而住,使心不爲五欲之境所動,由此進而修定,由修定而離欲,依定而發慧,有慧便可以降伏內心的煩惱,而得到解脫。所以戒、定、慧叁學,便成爲修行大小乘佛法的康莊大道。 

  戒定慧叁學之間的內在聯系 (表二)

  戒 定 慧 

  甲胄 弓 箭 

  防彈衣 槍 子彈 

  生命 血液 骨髓 

  身口七支與所對五欲之境 心意上所起之散亂妄念 無始劫來根深蒂固之煩惱 

  捉賊 縛賊 殺賊 

  持戒折伏煩惱令其式微 禅定能遮煩惱如石斷流 智慧能減煩惱畢竟無余 

  紀律的訓練 思想集中注意力的訓練 內在智慧的訓練 

  先以持戒破除 過 以定等除余細過 以智慧去除諸過 

  因戒生定

  若上前線打仗,不穿鋼盔、防彈衣,很容易被敵人子彈打中而喪命;命都沒了,你有再現代化的武器也沒有用。同樣,戒如防彈衣,在去除煩惱時,若不持戒,很容易被五欲的子彈所打中,眼睛見到美女,就心猿意馬;耳朵聽到好的音樂便手舞足蹈;鼻子嗅到美酒的香味,就貪喝;舌頭賞到香味,就會貪吃;身體觸到好的感覺就想占有。我們由此而身不由己,爲五欲所轉,心情無法靜下來,又怎能定得下來! 

  《楞嚴經》亦雲:“若不斷殺修禅定者,譬喻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爲欲隱彌露。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若不斷偷修禅定者,譬喻有人水灌漏鬥,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複。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爲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是故修叁摩地四種皆斷,俱名決定清淨明誨,飲酒則爲破戒因緣。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若有人剛剛殺人,叫他能立即靜下來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戒爲修定之前提條件。若要獲得正定,必須嚴持淨戒,因爲只有嚴持淨戒,我們的身心才會安甯平靜,我們才能靜下心來習定。所以,戒又成爲定的勝因。《遺教經》上說:“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發慧。"從這句話來看,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即由持戒而生,這可謂是戒定慧叁學的圓融連環作用。 

  由此可見,戒爲修定之前提條件。因戒生定,由定發慧,乃爲一切佛法修行所必須依止的方法與次第,而戒爲學佛進道之第一步。因爲戒粗顯而易於受持,以爲定慧二學之階漸。故學佛必須持戒,才能在佛法中有所增進。故璎珞本業經雲:“一切衆生,初入叁寶海,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 

  由定發慧

  穿上了防彈衣,若無好的槍,子彈再好,也殺不了敵;好的子彈子必須放在現代化的槍中,才能發揮子彈殺敵的作用;同樣,戒律持得再好,若無定,就無法生慧,因此也就無法斷煩惱。若要發揮智慧斷煩惱的作用,必須依賴禅定的功夫。定功越高,智慧越高,智慧越高,越能發揮斷煩惱的作用。 

  如同更深人靜時,點一支蠟燭,風越小,燭越穩定而明亮,照明能力越遠。同樣,如果一個人的定力越大,由此而生起的智慧越強,斷除煩除的能力越強。如果在有風的地方點一枝蠟燭,風越大,燭光越搖擺不定,燈光會變得微弱,照明的能力越小。同樣,一個人的定力越小,由此而産…

《戒學之重要性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