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的智慧越弱,斷除煩惱的能力越差。所以修慧必先習定。
慧能淨戒
世尊曾經將戒與慧譬作左右手,可以互爲清潔;戒能淨慧,慧能淨戒也是這樣。持戒時如果沒有慧,就會遇到很多麻煩。其一,持邪戒,如有人認爲每月十六日出門不吉利,所以十六這一天持不出戒,再急的事件也不出門。再如有人聽算命先生的話,認爲坐飛機對他不利,所以終身持不坐飛機戒。這都屬於持的不淨戒,因爲持類似的戒毫無價值。其二,即使持了淨戒,若無慧,把戒看成是疆化的教條,給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如根據傳統,中國的出家人是食素的,當然不能吃葷,但古代有一位有道德的高僧,主持一個一千人的大寺院。一次他在齋堂和大衆一起過堂吃飯時,看到碗中有一只煮熟了的耗子。根據清規,這位高僧當然不能吃”耗子肉“,但如果他當場當衆宣布他碗中有一只耗子,過堂吃飯的一千多名僧人便會再也吃不下飯,甚至會嘔吐!這時,這位有道高僧就需要有智慧來處理這件事。他一聲不響地把耗子吃下去。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大和尚吃耗子"的故事。
再譬喻說,戒律規定比丘是不可以接觸女人的身體,但發心供養出家人的又是女衆占多數,所以在泰國,出家人專門有一塊布,當比丘接受婦女的供養之前,把布放在地上,婦女把供養之物品放在這塊布上,退到一邊,然後比丘才拿起食物,接受供養。譬喻,如果一位比丘見到這位曾供養過他的婦女落水,是持戒見死不救呢,還是把她先救起來再說。這就需要智慧。
“叁學具足者,是比丘正行",以戒持身、以定澄心、以慧斷惑,這才算是均衡修學。小乘斷惑修行的次第,有的地方,更在戒定慧叁學之外,加上身的項,成爲身、戒、定、慧的次第,這在修行的方法上說,實在很有道理。本來,諸法的次第,是相因而生;因觀身而持戒,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發慧。凡是一位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諸法無常的道理,我們的身體也不例外,一不小心,就會出問題,經常腰酸背痛,逐漸衰老,因此種種痛苦便産生了。本來身軀是四大、五蘊的假合體,而凡夫執著我和我所,所以無邊無際的惑業,也就循之而起,於是貪戀愛著,就永難解脫了。然後才能産生危機感,産生以不堅實的身軀,換取堅實的決心。
叁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學佛的最終目標是爲了證涅槃,而戒定慧叁學是通往涅槃城的唯一道路,它是我們闖過生死輪回苦海之舟。所以說戒定慧叁學對每個人的了生脫死極爲重要。不僅如此,在我們成佛果之前,如果我們能巧妙把戒定慧叁學的原理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將對我們的工作、學習、家庭、處世爲人同樣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從持戒談起。常有人跟我講,”做一名佛教徒是好,但每想到那麽多清規戒律,這樣不行,那樣不可以,攪得我麻煩透了,還不如不學佛好,非常自由自在“。還有一些教徒歸依叁寶後,爲是否要受五戒而傷腦筋。可是他們有所不知,五戒中的前四戒爲性戒,其意爲,時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無論你是否教徒,此四戒都是人類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爲准則。更重要的是佛教中所講的清規戒律,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行爲准則。剛開始遵循有規律的生活,會有不自由的感覺,但持戒守規範,從長遠來說,會換來更大的自由。有人因一、二天或一兩年不守社會公共規範,圖一時之痛快而觸犯法律,那換來的可能是二、叁十年的牢獄之災。所以說守戒不是限製了我們的自由,而是爲了換取更大的自由。
再譬喻說,我們駕車旅行時,若能遵守交通規則,綠燈走,紅燈停,速度也控製得很好,既不會有警察找麻煩,也不會出現交通事故,如此我們就能夠順利地到達目的地,玩得也開心。否則,如果我們不遵守一定的交通規則,認爲“綠燈走,紅燈停"等規則都是人製定出來的,又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我們爲甚麽要遵守它?其必然結果是,不但警察會找我們的麻煩,甚至還有牢獄之災!更嚴重的有時甚至會傷命。
同樣,我們的一生也是如此。有人常把人生喻爲一列火車,當我們出生時,猶如火車從站開出。一般情況下火車按一定的速度行使,表示人生一帆風順。當火車見到紅燈時,它就必須停下來,否則就會出問題,如同我們的人生遇到麻煩時,或者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學會忍耐,有時還須要耐心等待機會,此時我們就應該冷靜下來反思:困難的根源是甚麽?下一步應如何走?當火車見到綠燈時,它必須一直往前走,不能停下來。這如同我們的人生,當遇到好的機會時,應該抓住機遇,把握機緣,大膽往前走,成就一番大事業!沒有機會時,我們就安安份紛地把自己的本份事做好,心甘情願地做一個平凡人。如此火車該停則停,該走則走,該鳴則鳴,遵守一定的交通規則,就能順利地抵達終點站。同樣如此,人生也有一定人生規則,一個人若能遵守人生的規則,他就會一輩子平安無事。否則若一個人不遵守人生的規則,他的一生便會困難重重,煩惱不斷,此時此刻,若又無智慧觀,他不但不會靜下心來反思己過,反而會怨天尤人,怪自己命不好。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爲他沒有遵守人生的規則而引起的煩惱。守戒,就是幫助我們遵循人生的規則,從而或得人生的幸福。
同樣,日常生活中,我們交朋友、教育子女、與職員相處或夫妻相處都有一定的規則,如果我們隨順這種規則,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否則便會困困重重。經常聽到不少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很頭痛,說他們不聽話,但做父母的是否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教育子女的方法是否正確?是否合與道?如果不符合這個道,就必須改變它,使它合與道。這樣教育子女的效果會有明顯的改變!
總而言之,戒,是一種規則,它能幫助我們戒掉不良的習氣、不好的行爲,幫助我們遵守一定的人生規則,使我們獲得幸福。反之,如果某人做了他不應該做的事,他就犯了戒,麻煩接踵而至。從這種意義上講,所謂的煩惱都是因爲自己未能遵守規則而産生的必然結果。所以說,煩惱是自找的,不用去抱怨別人。要想去除自己的煩惱,解鈴還須系鈴人,還須從守戒做起。這就是戒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意義。
定,就是心注一境,活在當下,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同一時間內專心致意做一件事,這就是定。做任何事件,若無定力,便一事無成。學習、做生意、學佛、誦經等都一樣,無定力則易亂,亂則難成就大事。
智慧由甯靜而生,只要我們靜靜地坐五分鍾,就有功效。從前有一位老太太,住在廟旁,經常聽法師說靜坐是如何的好,但一直都忙得沒有時間去做靜坐。一天,她來到寺中,跟法師講,想和其他人一起靜坐,體驗一下靜坐是否真能給人帶來智慧。當她坐下才五分鍾,就慌忙起身離開寺院。後來那位允許她靜坐的法師問她,“我好不容易跟方丈講,允許你和其他人一起靜坐,你怎麽不珍惜,而只坐了五分鍾就起身一走了之呢"?那位老太講:“你有所不知,靜坐的確很好,雖然我只坐了五分,但連二十年前有人欠我的一筆豆腐賬都想起來了。所以忙著去要豆腐賬去了"。平時,當我們因忙亂想不起事件時,我們也許會說:“讓我靜一靜",然後就有了主意,這就是開智慧的表現,只不過非常小罷了。
在前一段時期,看到一條新聞,令我很驚訝。這則新聞是對不明飛行物體的專題報導,探討我們的地球是否真的有外星球人來訪,報導的結尾講,見到外星人的人中,絕大多數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有靜坐的習慣。換句話說,如果對於一個經常靜坐的人來講,他與外星球人溝通的機會就很大。這也說明靜坐可以擴充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見到、體驗到更多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坐的大家若想要盡早與外星聯系,趕緊打坐,這會開發你們的智慧。這當然是我跟大家開個玩笑,但靜坐確能開發你們的智慧,使你在日常生活把問題看得更清楚。
最後是慧學,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爲正知正見,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經常有人跟我講,覺得他們的生活痛苦不堪,非常的苦惱與無奈。其實這都是缺少智慧的表現。譬喻,夫妻關系,當初談情說愛時,不少人把自己的缺點很小心地隱藏起來,熱戀中的人也只看到對方的優點與外表。因此到結婚那一天爲止都不能完全了解對方的人的很多。結婚之後,雙方在一起,各自的優缺點慢慢暴露出來,有時因不能容忍而叫苦連天,怨聲載道,甚至分手。但如果我們用智慧觀照一下,就不難發現,只要是人,就會有缺點。沒有缺點,就不會投胎爲人。所以夫妻雙方在婚前若能多了解對方的優點和缺點,看看是否能容忍對方的缺點,再決定是否結婚,婚後又能勇於承認接受對方的優點和缺點,相互諒解,相互包容,痛苦就會大大減少,家庭就一定能和睦。這些都是慧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具體表現。 【未完待續】
刊載于《澳門佛教》07期
《戒學之重要性之一》全文閱讀結束。